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8 15: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行香子
秦观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北宋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创作背景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读懂词意
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百花盛开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读懂词意
莺歌燕舞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绕”“满”说明春意正浓,为下面写烂漫春光做铺垫。 “东风”即春风,点明了时令;“豪兴”“徜徉”写出了作者的轻快和舒畅。
诗词赏析
这句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词赏析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小园”为描写春光的一个特定地点,小园虽小,却春意盎然,像收入了全部春光。这里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这两句从植物角度展现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意盎然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这两句移步换景, 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墙外小桥流水,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 为后面写景做好了铺垫。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这两句从动物角度展现春天生命的活力
1、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动静结合。
上片侧重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
下片侧重动态景物,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1、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示例二:白描;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1、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示例三:寓情于景。
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从“豪兴徜徉”、“偶然乘兴”等词语可直接看出作者轻快和舒畅的心情。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①通俗生动。“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写出诗人轻快和舒畅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的短句,轻快流畅。(每点2分,注意要点实例)
3.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咸阳城东楼
XIANYANG CHENG DDONGLOU
唐 许浑
简介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背景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从故乡(今江苏丹阳)来到长安任监察御史,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背景
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今西安市西北,秦汉两朝在此建都,汉时称长安,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一』触发愁绪时间之短
『万』触发愁绪程度之重。
『愁』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其后交待“愁”的缘由。
『似』:此处并无什么汀州,诗人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树风物居然类似江南,愁之由来可见一斑。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磻溪。
阁:这里指城西的慈福寺。
颔联中写了哪几种自然现象?请分别描述之。
云、日、雨、风
云起、日沉、风满楼、雨欲来
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仿佛靠近慈福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冷风乍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赏析
《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自然情景,给人紧张压迫之感。
成语山雨欲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山雨将至,满楼风声飒飒。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是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赏析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承接上联山雨将至,鸟虫都有哪些反应?
下绿芜
(仓皇逃入)
鸣黄叶
(躲着悲鸣)
眼前实景
你看出来作者虚写的是什么吗?
赏析
秦苑、汉宫:曾经的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剩鸟雀和虫鸣。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从听觉、视写出秦苑、汉宫的荒废,绿芜黄叶,鸟蝉悲鸣渲染出萧条苍凉的氛围,今昔对比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愁更愁:历史王朝的更替,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赏析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赏析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怎样理解这个“流”字?
渭水无语东流,不会为任何事物而改变停留,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情之意。这里暗示出大唐风雨飘摇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赏析
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
国势动荡,危机四伏;
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赏析
课文主旨
诗人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无 题
李商隐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
朦胧:李商隐的七律常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握。他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绪,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深山倾情】
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渲染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2.此为名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象征,表达坚贞不渝(至死不渝)的爱情。现在也用来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虚写。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从“应”字可见。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只担心容颜变老,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对方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反衬自己相思之苦。(为什么月光会寒?)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用典——蓬山、青鸟。
2.表意作用。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 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苦苦相思之情。
kān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10月),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创作背景
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疏通文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年轻的时候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高楼
勉强地,硬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疏通文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huán)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尝够,深深懂得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词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连用两个“爱上层楼”,作者感慨自己年少轻狂。
“爱上层楼”前后各构成因果复句。
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人们用来表示:年少无愁说愁,感叹年轻不懂事
诗词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作者识尽愁滋味。“而今”与上片的“少年”形成对比; 表达了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识尽”字一是愁多,二是愁深。“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他尝尽辛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在自嘲自讽中,作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中考链接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含义不同。(对比、反复)“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中考链接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 (百搭)表达了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中考链接
(3)文中哪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
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