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注重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计算方法,让学生动手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计算,根据课程内容要求,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获得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另外,数学源于生活,应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促进学生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上,学习了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和学习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知识内容中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周长的活动。另外,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采取丰富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简单问题;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推导正方形和长方形计算公式; 3.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推导正方形和长方形计算公式,并能解决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教法:信息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时间预设
一、情景导入,引起思考 情景导入(教师播放视频) 豆包是一只小狗,它非常的调皮,在家里面会四处乱跑,瞧!它还破坏了家里的家具,这让它的主人非常烦恼,主人不在家时为了不让豆包在家里捣蛋,准备在家的院子里用围栏围成长方形的区域,好让豆包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域自由地玩耍。但现在遇见了困难,那就是,围成这样一个长方形到底需要多长的围栏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想一想长方形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要解决需要多长的围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呢?(教师引导:没错,用到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周长来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引起思考,明确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说一说并用手指一指。 (教师总结: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一周四条边的长度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我们先来了解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1.学生回答 预设1:有四个边、四个角 预设2: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学生回答:运用上节课所学的周长; 3.学生回答长方形的周长并指出课件上长方形的周长 预设1:长方形外面的一圈白线 预设2:长方形一周的长度。 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不忘回顾长方形的特点和周长的概念,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分钟)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抛出问题,小组合作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小组合作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展示一个长方形,标明长方形的长为6米,宽为4米)(教师板书:方法1、方法2、方法3) 教师小结:有同学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有同学运用了上节课所学的周长的概念对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也有同学列出了(4+6)×2=20(米)这个算式,同学们对这个算式有什么疑惑吗?(教师请该名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得到这个算式,教师自行进行回复) 教师归纳回复:如果不加小括号算式就变成了4+6×2=16,请问这个算式表示了几条边呢?(一条宽边和两条长边,这个算式遗漏了一条宽边,而且我们得出的数值也是不同的,因此是不正确的) 乘2是因为有两条4米和6米,4+6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邻边的和,长方形有两个邻边,因此需要乘2 教师总结 ①讲解算式 由于长方形对边相等,可以把一条长和一条宽作为一组,可以分为两组,我们可以先算一条长与宽的和,有两组,我们就应该再乘2。(要求同桌互相交流与讲解) ②寻找最简洁算式 指名学生回答三个算式中最简洁的算式。 (方法3只需要两步就能算出来,然而其他的都需要三步、四步,因此方法3才是这几种方法里面最简洁的。在数学上,我们通常使用这种简洁的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举一反三 ①求简单的长方形周长(练一练) 接下来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求一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下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及结果。(标明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教师揭晓答案,学生核对。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将这个算式表示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公式 ②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为8分米的正方形) 你能用简洁的算式来求一下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 请学生回答如何写出的8×4=32(分米) 这个算式的 教师归纳: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8”表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8(板书:边长)因为有四条边,所以需要乘4 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算式,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 你能像刚才长方形那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吗?(引导并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③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如果我们需要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又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呢? 为什么求长方形边长需要知道长方形长与宽两个信息,而求正方形的周长就只需要知道知道边长这一个信息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来一场智慧大闯关吧!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对! 1.学生分享自己的算式 预设1:2×4+2×6=20(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它有两个4米和两个6米,所以我将它们的对边相加) 预设2:4+4+6+6=20(米)(我将长方形的四条边全部加起来得到了这个算式) 预设3:(4+6)×2=20(米)(我将长方形的邻边相加,得到4+6,因为有两个(4+6),因此我列出了这个算式。 2.预设1:为什么要加一个小括号;预设2:为什么要乘2 3.学生上台边指边读这个算式,并讲解这个算式 预设:6+4表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还剩下另外的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得到了两组长与宽的和,所以要乘2; 4.同桌互相讲解; 5.预设1:我认为方法1比较简单,因为它只有加法 预设2:我认为方法3最简单,因为只用算两步; 6.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写出算式及结果 预设1:(5+3)×2=16(厘米) 预设2:先求长方形的一条长和宽的和,因为有两组长与宽的和,所以再乘2 学生齐读公式 7.预设1:(8+8)×2=32(分米) 预设2:8×4=32(分米) 8.学生思考这两种算式中更简便的一种,并说出理由; 9.学生回答:要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想知道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10.预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但是邻边不相等,正方形的邻边和对边都是相等的。 由具体问题深入剖析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公式,注重知识的新旧连接与对比,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知识链。在该环节中以小组合作、同桌交流、自主思考等形式丰富了课堂讲解过程,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过程。(26分钟)
三、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有一块长方形的毛巾,它的长为3分米,宽为2分米,请问它的周长是多少? 有一根绳子,它能够围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绳子围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张阿姨想在自家的墙后围出一个长30米,宽18米长方形羊圈,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多长的篱笆才可以围成这样的羊圈呢? (教师讲解易错点,以这样的形式建造篱笆可以节省材料) 请你为学校操场(长100米,宽50米)设计一个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活动区域,怎样设计才能更节省材料呢? 5.爱锻炼的月月 月月是一个热爱锻炼的小朋友,她想要通过跑步来锻炼自己的身体。 ①智慧公园里有一块边长为7米的正方形的草坪,月月想要每天绕着这块草坪跑4圈,请问月月一天可以跑多少米呢?请你列出算式并计算。 ②月月围住这样的草坪跑一圈是多少米呢? 1.计算毛巾周长:(3+2)×2=10(分米) 2.用固定长度的绳子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 3.发现易错点,体悟这样做的好处——节省材料; 由上一个问题的知识点延申到第四题,学生自主思考怎样是最节省材料的方法: 预设1:围着操场的一边建设长方形,这样可以节省一边的材料费用 预设2:围着操场的一个角建设长方形,这样可以节省两边的材料费用,更节省钱 5.完成第五题,拓展思维思考 巩固本节重点知识并拓展训练,意在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从这些练习题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8分钟)
四、教师总结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简单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还要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关于周长计算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去发掘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周围的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谈及感悟 教师总结与学生感悟相结合,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2分钟)
五、作业布置 寻找生活中可以运用本节课知识点的例子,请你列出算式并计算。 完成课后作业 与实际生活产生连接,感知周长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方法1:2×4+2×6=20(米) 方法2:4+4+6+6=20(米) 方法3:(4+6)×2=20(米)
七、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内容的层层递进,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多种形式探究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了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注重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发现数学知识的眼睛,推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