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小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颂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人物,贯穿了整篇文章。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重点学习略读。根据需要,确定略读重点,同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他们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分析本文记叙的巧妙构思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因此我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雷锋精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缺少关心他人的举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当代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之处,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提高自我的社会公德意识。
设计理念: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对记叙文的学习,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3.联系实际,感悟朴实民风,提高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感悟朴实民风,提高公德意识。
资源准备:
1.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
2.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简单介绍哀牢山导入。
2.板书课题,生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哀牢山的地理位置,感受山之偏远,从而明白小屋对远途跋涉的人们的重要性。】
略读课文,整体感知。(写了什么?)
1. 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明确: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事?
略读指导。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略读与阅读重点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如:(1)文章的标题。记叙文的标题常常表明记叙的线索、中心事件、主要人物,有时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本文标题,至少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等信息。(2)文中反复提及的人、事、物,如本文中的“小茅屋”、“主人家”、“瑶族老人”、“梨花”等。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根据确定的重点,粗知大意。】
品读课文,体会构思。(怎样写的?)
1.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请学生找出“三次悬念、两次误会”
(1) 三次悬念
悬念1:“我们”在深山里发现无人无灯的小茅屋,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2:瑶族老人不是主人。主人家是谁呢?
悬念3:瑶族老人感谢哈尼小姑娘,小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盖房子呢?
(2)两次误会
误会1: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他说不是。
误会2: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然而又不是。
2.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文中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四、欣赏“梨花”,体悟感情。(为什么写?)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1.“梨花”在文中出现五次,所指不尽相同。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老人家说到这里,请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学生说出“梨花”的含义。)
2. 说说“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
积累拓展,净化心灵。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驿路梨花》领略到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他们助 为乐的雷锋精神。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到“文明、和谐、友善”,我们的自愿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 、提升自己”,现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谈谈。
2.疫情当下,为“绘梨花,扬精神”奖励身边无私奉献的防疫人员,请你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意图:发挥语文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关注作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引导学生结合时代和社会现实,理解并强化公德意识。】
总结回顾,提炼学法。
回顾这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小结: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在人迹罕至的一条深山驿路上,一间小茅屋为过路的人们带来了温暖。小屋边盛开的美丽梨花让人难忘,哈尼族的小姑娘“梨花”让人欣慰,解放军的义举,瑶族老人的感谢和我们对小屋的照料都让“雷锋精神”熠熠生辉,发扬光大。这朵“梨花”揭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回顾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布置作业
1.为呼吁社会公德,写一条宣传标语。
提示: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作为调节公共生活的准则,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诸如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尊师爱生,言而有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济困扶危,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等。
1. 小练笔:以《身边的活雷锋》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设计意图: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