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正比例函数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19.2.1 正比例函数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 媒 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正比例函数,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 2.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 方法 1.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得出正比例函数的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情感 态度 1.通过正比例函数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同时渗透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抽象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并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景诱导 紫阳到红椿中学全长约30km.汽车的平均速度为30km/h.思考以下问题: (1)汽车从紫阳到红椿中学,需要多少小时? (2)汽车行驶1h、2h、3h的行程分别是多少km? (3)汽车的行程y(单位:km)与行驶时间t(单位:h)之间有何数量关系?y是t的函数吗? 二、自主探究 请认真学习课本至页“练习”以前的内容后,思考: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厚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这些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物体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1、“思考”中的四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请写出函数解析式。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思考”中所得的以上几个函数: (1)观察这些函数关系式,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 的形式,变量的次数都为____. (2)归纳:一般地,形如 (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 。 3、想一想:为什么k≠0? 4、请写出一个正比例函数,并让同桌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示归纳 学生逐一展示,同学间互相评价、补充、完善,教师画龙点睛。 四.变式练习 1.下列式子,哪些表示y是x的正比例函数?如果是,请你指出比例系数k的值. ② ③ ⑤ ⑥ ⑦ 2.列式表示下列问题中y与x的函数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周长为ycm. (2)某人一年内的月平均收入为x元,他这年(12个月)的总收入为y元. (3)一个长方体的长为2cm,宽为1.5cm,高为xcm ,体积为ycm3. 3.若y=5x是正比例函数,则k= ; 变式1:如果y=(k-1)x,是y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k满足_________. 变式2:若是正比例函数,则k= ; 4. 已知y=kx是正比例函数,且x=1时,y=-2. (1)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若点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求a的值. 五、反思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同学们呢?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P87练习 第1、2题. 2.选做题:《绩优学案》P87能力关第11题。 教师出示图片并给出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列关系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学生认真读题思考写出答案,并对5个关系式加以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上面的五个表达式的共性:都是常数与自变量乘积的形式。 教师口述并在黑板上板书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师让学生看书,在定义处画上记号,并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强调k 是常数,k≠0 学生尝试给正比例函数下定义,之后教师给出规范定义。 学生尝试运用,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示:从函数次数考虑。 注意k≠0即是正数或负数或整式,自变量x的次数是1,自变量的取值为任意实数。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师生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中《绩优》第11题为选作题) 从具体情境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问题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需要产生了数学。 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学生较熟悉,当速度一定时,路程是时间的函数,用简单的实例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通过大量问题,让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形式有初步的认识。也为导出函数概念做好铺垫。 通过归纳、分析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的特征、理解其解析式的特点,学生举例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展示学习效果、暴露问题,其他学生评价、补充,采用“兵教兵”突破难点,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加深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在习题解答中感悟新知,并会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理新知。 通过小结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思考习惯,同时也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巩固了学习内容。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个体多样化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