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第一部分
等高线地形图
课 型 新授 单位 主备人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4—26页。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山体部位。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手绘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等高线的闭合状况、数值大小、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判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2、通过简易等高线山体模型,使学生形象地辨认不同的山体部位,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各种山体部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山体部位。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准备:学具、白纸、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的一个外地的朋友周末想带他的爷爷到旬阳来爬宋家岭,俯瞰太极城,他通过卫星地图查找了宋家岭,却发现在这张图上他无法判断出观极路和黄虎东路哪条路线坡度更缓,爬起来更容易些。他无法做出判断是因为这张地图很难看出地表的高低起伏,而有一种地图能很好的展现出地表高低起伏变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等高线地形图。 运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导入新课,通过对比强调等高线地形图展现地表高低起伏变化的优点。
学习过程 环节一:看一幅图,初见等高线地形图问题引领:1、图中的数值表示________。 2、在地图上,把海拔_______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的等高线。在等高线上标上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这种用_______表示______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环节二:造一座山,认识等高线地形图步骤一:同桌合作,分组按照图示堆积象棋山。步骤二:链接海拔。步骤三:三人互助,绘制象棋山等高线地形图。步骤四:对比观察象棋山和象棋山等高线地形图,思考下列问题: 1、每条等高线是闭合的还是敞开的? 2、图中A、B、C、D四点的海拔是否相等? 3、等高线的疏密和山坡的陡缓有没有关系? 有何关系?4、等高线重叠的部位可能是什么?(过渡)我们造的象棋山结构比较单一,但现实中的山地有着复杂多样的山体部位。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过渡)如果我们能找到一座山,拥有上述的每一个山体部位,那么就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了,我们能找到吗?环节三:变一座山,进入等高线地形图步骤一:在手背山上,对照图片指出不同的山体部位。步骤二:观察手背山等高线地形图,归纳不同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判读方法。环节四:游一座山,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周末我们计划游览图示大青山地区,根据该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我做出以下推论,请你判断推论是否正确,并说出依据。推论一:从甲、乙两地登上大青山,甲地比较容易。推论二:丙、丁两地相比,丙地适合开展攀岩运动。 结论三:AB和CD两处中,AB有可能发育河流。 学生根据课本图文资料,自主完成,对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有初步的了解。对于重点内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加以引导。通过同桌互助堆积象棋山和绘制象棋山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并能够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自己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发现并总结等高线的特点,增强读图能力。利用手背作为模型,形象直观。从山体部位景观图到简易模型中的山体部位,再到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归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部位的方法,层层递进,画难为简。学以致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等高线地形图,通过造山绘图初步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通过手背山知道了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部位。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板书像什么?在电影《红河谷》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藏族同胞抓住两个勘探地形的英国人,发现了他们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两个英国人说他们是来捉蝴蝶的,所画的是蝴蝶图,淳朴的藏民相信了他们的话,可最终这些等高线地形图却带来了更多的英国人,当地的民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在地理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交通建设、勘探、测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结重点内容,通过小故事强调等你高线地形的重要作用。
作业布置 请周末利用时间尝试画出手背山的等高线地形图,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动手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