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过秦论
贾谊
论:古代一种论断事理的文体,包括论政,论史。
史论:以古为鉴,可以知兴亡。
赋:表现手法与文体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基本特征:铺排、渲染、文采、韵节、气势。《阿房宫赋》
“史论”与“赋”体:
1.分析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意义。
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3.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目标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作者及课文介绍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亦有《鹏鸟赋》(亦作鵩鸟赋 )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解 题
《过秦论》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2)秦王朝势力的扩充
(3)秦王朝势力的极盛
(4)陈涉起义
→
秦朝覆灭
秦王朝的
兴衰历程
各方面力量的比较
照应全篇,归纳论点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1-4)
(5)
内容结构
叙事
议论
壹
学习第一段
练一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致力于
B.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内:对内
C.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斗争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双手合抱,形容不费力气
解析:C项,斗,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斗争,争斗
C
翻译: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名作状,像包袱一样
名作状,像口袋一样
天下
宇内、四海、六合、九州、四宇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
地利 、 人和 、
政通 等的优势。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秦朝崛起
地利
据……固;拥……地;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就
拱手而取
雄心
人和
君臣固守
贰
翻译第二段
练一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利乘便 因:凭借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遭受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继承
B
翻译: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
使……漂浮
动作名,逃亡的军队
凭借有利的形势
合纵之盟
(约纵离横)
开关延敌
无亡矢遗镞之费
天下诸侯已困矣
请服、请朝
第二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发展
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容易进行对比,反衬秦国的强盛。
秦国力日强,与列国矛盾尖锐。
纵散约败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争割地而赂秦
人才云集 十倍之地
百万之师
叩关攻秦
秦
地盘扩大:
对比、
反衬
叁
学习第三段
练一练
1.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
例:杖汉节牧羊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解析:ACD是使动用法,B项,履,名作动,登上。
B
名作动
翻译: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振兴
举起长鞭
武力统治
遗留的
功业成就
使动,
使……灭亡
名作动,登上
拿着刑具
用严酷的刑罚
奴役
威势震慑
翻译:
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兵器
古今异义以之为
销毁
定语后置,十二个铜人
使动,使…弱小
后期
(守天下)
前期
(攻天下)
秦王朝的极盛
奋余烈、振长策、吞二周、亡诸侯履至尊、执敲扑、 取百越、却匈奴。
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弱人民、严控制。
雄心:
第三段主要内容
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写秦始皇统一天下,阐明秦强盛达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施行暴政,不施仁义
肆
学习第四段
练一练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开关延敌 延:引进,请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溃败的军队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天下云集响应 云:白云
解析:D,云是名词用做状语,像白云一样。
D
翻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征伐发的人
平民
那类人
之众、之属、之徒、之伦
黎民、黎首、黎庶、黎元、氓、庶民、庶人、民、草民、生民、平民、小民、生灵、苍生、平人、平头百姓、野人、小人、白士、白丁、布衣、编伍、黔首、赤子、匹夫
瓮、绳,名作动.用破瓮做窗户, 用草绳系户枢
翻译: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兵器
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举
担着
通“影”
名作状,像影子一样
装备之差:
秦王朝的灭亡
始皇
陈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结果
余威震于殊俗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第四段主要内容
出身卑微:
才能之劣:
兵力之弱: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不及中人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名句默写:
1.《过秦论》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 ,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
。
3.《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 。
4.《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 , 。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伍
学习第五段
练一练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亡矢遗镞之费 亡:失去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为了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使……排列座次
为,表被动
B
翻译: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发语词
形作动,变小变弱
形做名,像以前一样
翻译: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狭小的
使动,
使… 排列座次
获得
使动,使……朝见
翻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被毁坏
被动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秦
陈涉
秦朝
功业相反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地位非尊,武器非銛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秦国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成败异变
第五段主要内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不施仁义
陈涉 九国 秦国 秦朝
“一夫作难”
“七庙隳”
(最弱)
(最强)
层层对比揭秦过
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启示:
<
<
<
秦亡的原因是:
证明观点
事例
论证
对比
论证
振长策、御宇内、鞭笞天下
取百越、置郡县
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
废道、焚言、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兵器 销锋镝
守要害、固关防
秦取得天下前后
陈涉与始皇
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观点的?
不施仁政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与九国
艺术特色
善于叙事 精于论断
对偶排比 气氛热烈
反复比照 导出题旨
排比句和骈偶句的作用:
1.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三个相同的并列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天下之士”合纵缔交,戮力攻秦的人才之多,力量之强。衬托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
四个相同的承接结构的句式排比,渲染出秦国强盛之极,暴虐之极,暗示秦离灭亡 之日不远。
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气势充沛地表现出强大的秦国无可阻挡之势。
突出地表现了秦的虎狼之心。
排比句和骈偶句的作用:
骈偶句: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时与惨败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始皇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传序
伶官
欧阳修:字 ,号 ,谥号文忠。著名 、 , 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 、
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永叔
醉翁、六一居士
苏洵、苏轼、苏辙
文学家
史学家
北宋
知人
王安石、曾巩
作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欧阳修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送东阳马生序》、《琵琶行(并序)》、《归去来兮辞(并序)》。
解 题
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和结论。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总起
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总结
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总分总、举例、对比
受遗命,矢志复仇
盛
衰
宠伶人,身死国灭
对比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仓皇东出
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写作意图)
主 旨
翻译: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恭敬地领取
状语后置,用锦囊
打胜仗,胜利归来
背着
修饰
翻译: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于)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正当
用绳子绑
状语后置
把成功的消息告诉他
名作动,用匣子装
状语后置,给先王
翻译: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可/以之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它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