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地质灾害 同步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下图为发生在某地的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自然灾害为(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2.导致此次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工程建设 B.植被破坏
C.火山喷发 D.大量降雨
【答案】1.C
2.D
【解析】1.图中房屋和树木整体向山坡滑落,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为滑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由图中信息可知,此次发生滑坡的自然原因是大量降雨导致坡体松软层下滑,图中没有工程建设、植被破坏、火山喷发的信息,故选D。
【点睛】滑坡是指斜坡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据国家地震台网发布消息,2020年11月16日23时54分重庆万州区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内灯有明显晃动,住户们跑到楼下空地躲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该次地震震源所处位置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答案】3.C
4.A
【解析】3.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地震时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能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震时地表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C项正确。故选C。
4.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本次震源深度只有8千米,位于地壳。A项正确。故选A。
【点睛】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庄发展滞后。为实现彻底脱贫,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
6.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5.B
6.C
【解析】5.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土质疏松,坡度较大,夏季(7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该流域7月可能会发生夏雨型滑坡,故B正确,7月不可能有春汛,该区域不是石灰岩,不可能是岩溶型坍塌,该区域没有冰川和常年积雪,所以7月不可能发生融水型泥石流,故ACD错。故选B。
6.读图可知,M村落位于该流域下游,因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堆积区,甲地地势较高,距离交通线较远,交通不便,乙地位于山脊,水源不足,不利于村落规划和建设,丙地海拔在1100米以上,地势较高,距离滑坡和泥石流区较远,距离交通线较近,适宜村落规划建设,丁地靠近滑坡频发区,对新建村落威胁大,故C正确,ABD错。
【点睛】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等地的冰川,活动性强,年积累量和消融量大,冰川前进速度快、下达海拔低,冰温接近融点,消融后为泥石流提供充足水源。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为常见。
下图示意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核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底部
8.当海底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台北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7.C
8.B
【解析】7.四次地震的震源都位于海洋中,且震源较深(30~4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17km,A错误;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上地幔顶部,C正确;地核在距地表2900km以下,下地幔在距地表1000km以下,BD错误。故选C。
8.①地水深不足200m,③地水深不足1000m,④地震级较小。只有②地既符合震源深度和震级条件,又符合水深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下面小题。
9.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11.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答案】9.A
10.C
11.A
【解析】9.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的地区,由图中等高线可知,①处为沟谷地带,且地形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A正确。②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B错误。③处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C错误。④地位于山顶,地势高,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D错误。故选A。
10.泥石流多发的地形条件为地形坡度较大,A项错误;该地区位于南方,自然土壤为红壤,较粘重,B项错误;该地区位于南方,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C项正确;植被多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D项错误。故选C。
11.没有信息反映该地区多地震,故和地震的关联不是图示区域最可能的关联性,BCD错误;该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A正确。故选A。
【点睛】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特殊洪流,当发生暴雨后,植被稀疏地区,加之土质疏松,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东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答案】12.B
13.A
【解析】12.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根据四幅图的具体情况,②满足以上基本条件,①③④不满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松散物质、水源。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夏季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季,秋季发生频率大于春季,A正确、B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整体看东部少,西部多,C错误;我国降水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山地,因此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北部少于南部,D错误。故选A。
【点睛】 泥石流是松散堆积物与水混合后沿沟谷等发生流动的一种地质现象,当它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时,泥石流就成为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运动时的冲刷、撞击、改道、堵塞河道,淤埋等形式。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东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16.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台风影响大②河流众多,流速快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地形多山,相对高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4.B
15.A
16.D
【解析】14.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根据四幅图的具体情况,②满足以上基本条件,①③④不满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松散物质、水源。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夏季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季,秋季发生频率大于春季,A正确,B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整体看东部少,西部多,C错误;我国降水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山地,因此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北部少于南部,D错误;故选A。
16.西南地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质条件复杂,地形破碎,所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③④符合;西南地区受台风影响小,①不符合;河流众多,流速快不是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②不符合;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西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我国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了重力作用,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17.北京市气象局等多个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 雷阵雨 雷阵雨转中雨 雷阵雨转小雨 多云
8月5~6日 √
8月7~8日 √
8月9日 √
8月10~11日 √
8月13~15日 √
材料二
(1)说出北京市最有可能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答案】(1)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密云、怀柔、平谷等大部分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
(2)气象条件:连续性降水;地形条件:山区,多陡坡、沟谷,地形起伏大,受重力影响大。
【解析】本大题以北京降水资料、地形图和政区图为材料,涉及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及预警依据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结合图例可看出北京市北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形,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结合政区图可看出,为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密云、怀柔、平谷等地。
(2)滑坡、泥石流易出现在强降水的山地丘陵地区。从表中看,北京从8月5号到8月15号之间,多天有降水,且5~6日、7~8日、10~11日降水强度较大,再结合北京市地形图可知,受降水影响,在山区可能会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的主要依据是降水和地形。6.2 地质灾害 同步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下图为发生在某地的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自然灾害为(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2.导致此次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工程建设 B.植被破坏
C.火山喷发 D.大量降雨
据国家地震台网发布消息,2020年11月16日23时54分重庆万州区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内灯有明显晃动,住户们跑到楼下空地躲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该次地震震源所处位置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庄发展滞后。为实现彻底脱贫,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
6.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示意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四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核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底部
8.当海底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台北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下面小题。
9.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11.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东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东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16.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台风影响大②河流众多,流速快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地形多山,相对高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北京市气象局等多个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 雷阵雨 雷阵雨转中雨 雷阵雨转小雨 多云
8月5~6日 √
8月7~8日 √
8月9日 √
8月10~11日 √
8月13~15日 √
材料二
(1)说出北京市最有可能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