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8 12:37:44

文档简介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数字代码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④----大气逆辐射 D.⑤----地面辐射
2.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3.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②辐射弱 B.白天①辐射弱,夜晚③辐射强
C.白天④辐射弱,夜晚②辐射弱 D.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③辐射弱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图中气压的判断,正确的(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甲地气压较高,且多为晴朗天气
C.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故气压低于乙 D.乙地气压较低,盛行下沉气流
5.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是空气分子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空气分子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示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9.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可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变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如图,隔断打开和窗户关闭,则最可能表示的是( )
A.夏季的夜晚 B.夏季的白天 C.冬季的夜晚 D.冬季的白天
11.应用该图所示原理可以解释的主要现象是( )
A.山区的山谷风的形成 B.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
C.东非高原上动物大迁徙 D.阴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2019年1月3日18时,西安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1级响应),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a、b、c分别代表( )
A.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13.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能力增强 B.大气削弱地面辐射能力增强
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 D.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
读下图“北半球某区域2019年2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①、②、③、④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15.图中②点处的四个箭头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A B.B C.C D.D
16.风速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17.“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单项选择题)。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2)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单项选择题)。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4)在下图中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数字代码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④----大气逆辐射 D.⑤----地面辐射
2.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3.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②辐射弱 B.白天①辐射弱,夜晚③辐射强
C.白天④辐射弱,夜晚②辐射弱 D.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③辐射弱
【答案】1.D
2.D
3.D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B错误;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C错误;⑤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D正确。故选D。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即⑤较小,同时因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③小,D正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对流层大气不是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升温的,所以气温低与②关系不大,AB错误;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3.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主要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及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主要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即白天①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即③弱,使得夜晚气温较低,所以昼夜温差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三个阶段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图中气压的判断,正确的(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甲地气压较高,且多为晴朗天气
C.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故气压低于乙 D.乙地气压较低,盛行下沉气流
5.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4.B
5.D
【解析】4.根据等压线分布,甲处等压面上凸,说明甲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丙处形成低压;乙处等压面下凹,说明乙处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丁处形成高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甲>乙>丁>丙,A错误;甲地温度低,气流冷缩下沉,形成高压,乙地温度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所以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气压高于乙地,C错误;甲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B正确;乙地温度高,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故选B。
5.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直接原因不是气压差,A错误;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近地面风会同时收到三个力的影响,垂直方向的气流流动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气流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又影响风向,C错误;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地表受热不均,D正确。故选D。
气压是空气分子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空气分子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示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6.A
7.B
【解析】6.题意表明,气压是空气分子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空气分子密度越大,单位面积空气分子产生的压力越大,则气压越高。读图可知,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在近地面海洋的空气分子密度大于陆地,表明此时海洋表面气压高于陆地表面,即①处气压高于④处,图中显示,高空②、③处空气分子密度小于近地面,单位面积空气分子产生的压力小于近地面,因此②、③处气压分别低于①、④处,由此判断,①处气压最高,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7.陆地热容量小于海洋,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会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会低于海洋,春季和秋季为过渡季节,海陆气温差异较小。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气压低处往往是因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所致,近地面气压高处往往是因为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所致,前题分析可知,海洋表面①处气压高于陆地表面④处,因此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由此判断,图示季节最可能是夏季,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或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上升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下沉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空气的水平运动(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9.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8.B
9.C
【解析】8.如果只考虑温度因素,P点附近此时出现了一个高温中心,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往往造成地面为低压,即风从四周吹向P点。但是由于此图是北半球,所以要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近地面向右偏转30°-45°,所以原来的东风就变成了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由上题分析可知,M、P、N一线中P地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属于热低压的中心区,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对应的上空等压面向上凸,③图画法符合,①②④图画法不符合;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气压的基本要素有海拔、温度、空气运动等,从高度来看,同一地点,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空的气压总是低于近地面的气压;从气温来看,同一高度,气温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从空气运动状况来看,气流上升处,气压低,反之气压高。
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可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变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如图,隔断打开和窗户关闭,则最可能表示的是( )
A.夏季的夜晚 B.夏季的白天 C.冬季的夜晚 D.冬季的白天
11.应用该图所示原理可以解释的主要现象是( )
A.山区的山谷风的形成 B.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
C.东非高原上动物大迁徙 D.阴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答案】10.D
11.A
【解析】本题以我国某节能房屋为背景,涉及热力环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0.读图可知,室内空气下沉,推测温度较低;冷空气通过底部打开的隔断,进入空气间层后,上升运动,则说明其被加热;结合题意可知,该房屋是节能房,最可能是透过玻璃盖板利用太阳能,加热冷空气,再由顶部打开的隔断进入室内,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不断向室内输入热空气,使得室内增温;且北窗(由“我国”及图中“向阳”判定)关闭,防止冷空气进入,故该图表示的最可能是冬季白天,D项正确。故选D。
11.该图所示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与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山坡附近的大气与同高度的山谷上空的大气相比,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谷底上空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晚上形成山风)原理相似,A项正确;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主要是因为近地面大气热源是地面,B项错误;东非高原上动物大迁徙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分干湿两季,干季水草较少,因此要迁往水草丰富的地方,C项错误;阴阳坡植被差异主要是由于阴阳坡水热条件差异明显,D项错误。故选A。
【点睛】该节能房屋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及温室效应原理,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而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是为了使室内空气与空气间层空气循环,有保温作用,如果要净化空气,还需要打开窗户。
2019年1月3日18时,西安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1级响应),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a、b、c分别代表( )
A.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13.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能力增强 B.大气削弱地面辐射能力增强
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 D.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
【答案】12.B
13.C
【解析】12.读图可知,图中a箭头由太阳指向地表,应为太阳辐射,图中b箭头由地面指向大气,应为地面辐射,图中c箭头是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应为大气逆辐射。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大气逆辐射强弱与大气获得的能量强弱有关,大气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中的水汽和颗粒物含量增加,这些物质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因此此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吸收的能量增多,因此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增强,C符合题意;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削弱太阳辐射能力会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也有可能会增强,但与大气逆辐射增强关系不大,排除AD;地表温度决定地面辐射的强弱,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夜晚地面温度不致下降过低,即地面辐射能力不致于下降过快,因此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在夜晚还可能增强地面辐射能力,排除B。故选C。
【点睛】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1)吸收保存:大气中的CO2、水汽和颗粒物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2)补偿作用: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读下图“北半球某区域2019年2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①、②、③、④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15.图中②点处的四个箭头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A B.B C.C D.D
16.风速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答案】14.A
15.C
16.B
【解析】14.从图中可看出,该等压线分布的等值线的等值距为5百帕;可看出①地的气压为1035百帕,②地的气压值为1020—1025百帕,③地的气压值为1025—1030百帕,④地的气压值为1015—1020百帕,所以图中①、②、③、④地中气压最高的是①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图中的C箭头符合,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图为北半球,所以可判断出A箭头表示②点的风向,B箭头表示地转偏向力,D箭头表示摩擦力,ABD错误。故选C。
16.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从图中可看出,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处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等压线(面)图中近地面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第二步:根据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
17.“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单项选择题)。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2)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单项选择题)。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4)在下图中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答案】(1)A
(2)C
(3)自北向南(北风)。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
(4)如图所示:
【解析】本题以“穿堂风”的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1)白天,屋前的石质地面升温快,形成低压,山林升温速度慢,气温较低,形成高压,是下沉气流,所以近地面气流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形成穿堂风,该地理原理是下垫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运动,符合热力环流的原理,A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空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最终导致气温升高的现象;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人为废热的排放,使得城市气温较郊区高的现象;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短波辐射先使地面升温,之后地面长波辐射又使大气升温的过程。“穿堂风”的形成原理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大气的受热过程等不符合。故选A。
(2)白天,石质地面升温快,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山林升温速度慢,气温较低,房屋前后的温差较大,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C正确;石质地面可以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但这不是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A错;增加了湿度使得白天石质地面升温变慢,房屋前后温差减小,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B错;石质地面能够起到“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的作用,但这不是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增强穿堂风,主要在于增大房屋前后的昼夜温差),D错。故选C。
(3)根据图中方向指示信息可知,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自北向南;流入区为石质地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流出区为山林,气温相对较低,气压相对较高。
(4)夜晚,石质地面降温快,气温低,是下沉气流,气压高;山林气温相对较高,是上升气流,气压相对较低,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高空气流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图中环流呈顺时针,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