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海水的性质 同步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2.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读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
A.赤道海区 B.副热带海区 C.极地海区 D.中纬度海区
4.关于图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丙海区—盐度较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小
读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5.左图中,能正确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右图中,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显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 B.高纬度海区海水普遍结冰
C.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 D.由南向北递减变化均匀
8.造成甲、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
9.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
下图中的四条曲线为太平洋不同纬度海域(10°N、25°N、50°S、70°S)的盐度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代表赤道附近地区海域盐度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
A.a B.B C.C D.D
11.a曲线所在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特征及其主要成因是( )
A.最高地处副极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B.最低地处河流入海口处,有大量淡水注入
C.最高地处副热带,蒸发强烈,降水稀少 D.最低地处赤道,降水量大,蒸发量小
12.关于图中曲线所在海域海水盐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500米开始,四条盐度曲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B.C曲线所在海域的盐度低是因为入海径流量大
C.海水自表层到水深1500米处盐度逐渐降低 D.影响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
读四个海区表层海水年均温示意图(单位:℃),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为南半球海域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14.造成四个海域表层水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深度 B.海水运动 C.太阳辐射 D.径流注入量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深圳沿海 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 D.中山站沿海
16.从深圳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吃水深度的变化是( )
A.变深 B.变浅 C.先变深后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温差发电是指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来进行发电,海水温差越大,发电效率越高。图a为太平洋沿某条经线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图;图b为该经线上甲、乙、丙三处海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图;图c为海水温差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1)描述太平洋表层水温随纬度变化特点及海水温度垂直(随深度)变化特点。
(2)判断a图中的甲、乙、丙与b图中①②③的对应关系。
(3)根据海水温差发电原理,判断甲、乙、丙三处海域最适宜海水温差发电的是哪处?理由是什么?
(4)试评价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缺点。3.2 海水的性质 同步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2.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答案】1.C
2.A
【解析】1.海水表层的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A、D错;海水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赤道附近盐度较低,C正确,B错;海水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赤道附近表层海水的密度小。故选C。
2.海水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①表示海水盐度;海水表层的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③表示海水温度;海水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②表示海水密度。因此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①、③、②,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海水表层的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海水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海水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读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
A.赤道海区 B.副热带海区 C.极地海区 D.中纬度海区
4.关于图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丙海区—盐度较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小
【答案】3.B
4.B
【解析】3.读图可知,南回归线附近、北纬30°附近,即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B正确、AC错误;中纬度为30-60度,盐度小于副热带海区,D错误。故选B。
4.读图可知,甲海区位于60°S附近,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纬度高,蒸发量小,A项错误;乙海区盐度最高,主要是因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B项正确;丙海区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但该海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C项错误;丁海区盐度最低,主要是因为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但降水量不是最多,D项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降水与蒸发(外海或大洋):降水量>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2)径流(近岸):河流注入淡水,使盐度降低。(3)洋流:同纬度暖流经过海区,盐度升高;寒流经过海区,盐度降低。(4)结冰与融冰(高纬):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5)海陆轮廓:封闭:受陆地影响大,盐度特别高或特别低;开放:受陆地影响小。
读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5.左图中,能正确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右图中,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显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5.A
6.D
【解析】5.根据所学可知,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深,海水温度迅速降低;1000米以下,常保持低温状态。左图中,①曲线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读右图可知,丁曲线倾斜度最大,说明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显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深,海水温度迅速降低,1000米以下,常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 B.高纬度海区海水普遍结冰
C.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 D.由南向北递减变化均匀
8.造成甲、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
9.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
【答案】7.C
8.C
9.A
【解析】7.读图可知,同纬度海水温度西低东高,A错误。高纬度东部海区海水温度较高,不易结冰,B错误。西部海水等温线密集,东部稀疏,可知西部海水温差大于东部,C正确。由南向北海水温度递减变化西部大,东部小,D错误。故选C。
8.读图可知,甲海区水温低,乙海区水温高。甲海区受寒流影响,乙海区受暖流影响,故甲海区水温低于乙海区,C正确。甲乙两处的纬度相近,A错误。海陆位置、盛行风向不是主导因素,B、D错误。故选C。
9.读图可知,甲海区纬度高,水温低;丙海区纬度低,水温高,A正确。甲丙两处均位于大陆东岸,B错误。盛行风向、洋流性质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洋流、季节、深度等。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下图中的四条曲线为太平洋不同纬度海域(10°N、25°N、50°S、70°S)的盐度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代表赤道附近地区海域盐度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
A.a B.B C.C D.D
11.a曲线所在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特征及其主要成因是( )
A.最高地处副极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B.最低地处河流入海口处,有大量淡水注入
C.最高地处副热带,蒸发强烈,降水稀少 D.最低地处赤道,降水量大,蒸发量小
12.关于图中曲线所在海域海水盐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500米开始,四条盐度曲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B.C曲线所在海域的盐度低是因为入海径流量大
C.海水自表层到水深1500米处盐度逐渐降低 D.影响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
【答案】10.B
11.C
12.D
【解析】10.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25°N地处副热带,盐度最高,故a线代表25°N盐度垂直变化,排除A项;50°S和70°S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盐度低,c线代表50°S盐度垂直变化,d线代表70°S盐度垂直变化,排除C、D两项;赤道附近地区海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表层盐度比副热带海区低,但赤道地区盐度高于较高纬度地区,b线代表10°N盐度变化,B项正确。故选B。
11.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a曲线所在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特征是盐度最高,应位于副热带海区。其主要成因是受副高控制,气温高,蒸发强烈,降水稀少,流入河流少,C对。A、B、D错。故本题选C。
12.海水深度500米处,四条盐度曲线差距仍较大,A项错误;c曲线所在海域的盐度低的原因是地处西风带,阴雨天多,蒸发较少,B项错误;不同纬度海水盐度垂直变化不同,C项错误;影响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D项正确。故本题选D。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2)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3)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读四个海区表层海水年均温示意图(单位:℃),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为南半球海域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14.造成四个海域表层水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深度 B.海水运动 C.太阳辐射 D.径流注入量
【答案】13.A
14.C
【解析】13.表层海水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半球,越往南,水温越低。读图可知,甲和丙两个海域水温北高南低,位于南半球,A项正确;乙和丁两个海域水温南高北低,位于北半球。故选A。
14.海洋表层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不同纬度的海域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是造成不同海域表层水温差异的主要因素,C符合题意;题意表明,四个海域的水温均为表层,因此海水深度不是造成四个海域表层水温差异的因素,排除A;洋流等海水运动对海域表层水温有明显影响,但只是对局部水温影响较大,不是海域整体水温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径流注入量对海水温度影响不大,排除D。故选C。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深圳沿海 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 D.中山站沿海
16.从深圳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吃水深度的变化是( )
A.变深 B.变浅 C.先变深后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15.B
16.C
【解析】15.根据所学知识,水平方向上,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赤道纬度最低,深圳 、霍巴特港和中山站纬度越来越高,故赤道海域水温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科考船的吃水深度受海水密度的影响,海水密度越大,吃水越浅。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从深圳至中山站航行过程中,纬度先降低后增加,海水密度先降低后增加,考察船吃水深度先变深后变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吃水深度跟密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温差发电是指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来进行发电,海水温差越大,发电效率越高。图a为太平洋沿某条经线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图;图b为该经线上甲、乙、丙三处海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图;图c为海水温差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1)描述太平洋表层水温随纬度变化特点及海水温度垂直(随深度)变化特点。
(2)判断a图中的甲、乙、丙与b图中①②③的对应关系。
(3)根据海水温差发电原理,判断甲、乙、丙三处海域最适宜海水温差发电的是哪处?理由是什么?
(4)试评价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缺点。
【答案】(1)纬度变化特点: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垂直变化特点:随深度增加,水温降低;1000米水深以下,水温变化小。
(2)甲—①,乙—③,丙—②。
(3)甲处。甲处表层海水温度高,与深层海水的温差大,发电效率高。
(4)优点:海水温差发电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发电量较稳定。缺点: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能量密度小,能源转换效率低。
【解析】本大题以海水温差发电为背景材料,涉及海洋表层水温随纬度变化特点及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特点、海水温差发电的选址、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缺点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图a可知,太平洋表层水温变化的特点是:随着纬度增加,海水温度越低。根据图b可知,太平洋水温垂直变化特点是: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降低,在1000米水深以下,水温变化小。
(2)根据图b可知,①海域表层水温在25°C以上,②海域表层水温大约是12°C,③海域表层水温大约是18°C。根据图a中甲、乙和丙的纬度位置可知,甲地纬度最低,水温最高,丙地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故甲应该对应①,乙对应③,丙对应②。
(3)根据b可知,甲处表层水温高,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异大,发电效率高,而乙、丙海域表层水温与深层的水温差异较小,发电效率较低。故甲海域适宜海水温差发电。
(4)海水温差发电清洁无污染,且可以再生,发电量稳定;但在海上建设发电厂,对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高,能量密度小。因此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点是:海水温差发电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发电量较稳定。缺点是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能量密度小,能源转换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