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气象灾害 一课一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气象灾害 一课一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8 12:42:48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自然灾害
6.1 气象灾害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有( )
①支流多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③流域内落差小④气候异常
⑤湖泊淤积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⑦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弱
A.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⑦
2.下列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联系的水道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和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答案】1.B 2.D
【解析】1.淮河支流众多,来水量大,①对;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南侧支流比北侧先进入汛期,②错;流经第三级阶梯,流域内落差小,排水不畅,③对;由于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河流含沙量大,造成湖泊淤积,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又地势低平,导致河道淤塞,泄洪不畅,⑤⑦正确;淮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大,加剧旱涝灾害,与气候异常无关,④错⑥对,读该题选B。
2.淮河治理的措施主要是: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以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故D正确;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主要是针对我国长江流域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下降采取的恢复湖泊生态的对策,不是淮河流域的治理措施,故A错误;洪泽湖能够调蓄洪峰,降低涝灾发生,所以应定时清淤而不是截断联系水道,故B错误;京杭运河水并未和淮河水连通,无法利用京杭运河泄洪,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如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4.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3.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B正确。故选B。
4.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④正确。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③正确。故选C。
读某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区域多水灾的原因有( )
①南北支流与干流同时进入雨季,而长江流域特别狭小,易形成水灾②上中游地区植被近年来破坏严重,河道淤塞③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分洪蓄洪能力减小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有( )
①进行人工干预,减少流域内的降水总量②大规模迁移人口③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④加强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增强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调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5.C 6.D
【解析】5.长江流域面积广阔,但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以及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造成河道淤塞、湖泊调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水灾频发,②③正确。雨季由南向北推移,南方支流先进入雨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对灾害的形成不影响,③④错误。故选C。
6.针对长江流域的洪灾,一方面可以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另一方面可以兴建水库发挥其调蓄功能。此外还可以在长江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人工干预很难改变降水总量,而大规模迁移人口显然不符合实际。D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长江洪灾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 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受双重季风影响,降水多且集中,5月,雨带位于长江南岸,6月位于干流及北岸。夏季多暴雨,干支流汛期长,水量大。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下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我国旱灾的多发区主要有( )
A.华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 B.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C.华北、东北、西南和江淮地区 D.华北、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
8.与华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旱灾发生较频繁、影响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少②降水变率小③经济较发达④气候较干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7.B 8.C
【解析】7.直接设问我国旱灾的多发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蒸发较弱,旱灾发生频率相对较低;我国的西北地区虽然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但由于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干旱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可以排除答案ACD,我国旱灾的多发区应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正确答案为B。故选B。
8.与华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且降水的变率(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气候较干燥;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经济都较发达,故不是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C。故选C。
【点睛】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2010年初,我国的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
A.贵州和云南中部 B.四川和重庆南部 C.广西和贵州东部 D.云南和广西南部
10.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正常的干季 B.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答案】9.A 10.C
【解析】9.根据图例并结合旱灾分布图可知,贵州和云南中部旱情最为严重,A正确;四川、广西南部多轻旱,BCD错误。故选A。
10.由材料可知,西南地区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由此可知,降水持续偏少,降水少,晴天多,会导致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旱灾,C正确;“少见的世纪大旱”说明不是正常的干季,A错误;气候复杂多样、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均不能直接造成这次旱灾,BD错误。故选C。
【点睛】干旱灾害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渐发性的自然灾害,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原因。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读“2017年河北省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表”,回答下面两题。
类型 受灾人口 (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人) 受灾面积 (千公顷) 绝收面积 (千公顷) 倒塌房屋 (间) 经济损失 (亿元)
干旱 1275.4 0 1578.91 334 0 102.06
风雹 296.68 173 254.17 26.28 180 20.53
洪涝 130.52 157 129.3 12.84 170 9.84
低温冻害 82.76 0 105.22 38.6 0 8.99
11.2017年河北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是( )
A.干旱 B.风雹 C.洪涝 D.低温冻害
12.为缓解该省旱情,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 B.大力建设海水淡化工厂
C.关闭所有高耗水企业 D.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11.A 12.D
【解析】11.根据表格中数据,2017年河北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干旱,造成的受灾人口最多,受灾面积、经济损失最大,A正确。与干旱相比,风雹、洪涝、低温冻害造成的损失较小,BCD错误。故选A。
12.由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可以缓解河北省旱情,D正确。深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补给困难,大量使用会导致地壳压力不平衡,引发地面下沉灾害,A错误。大力建设海水淡化工厂成本太高,B错误。关闭所有高耗水企业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切实际,C错误。故选D。
【点睛】缓解旱情的措施:合理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海水淡化;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已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安徽4个省市受灾人口271.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5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台风“烟花”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14.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轻 B.内陆重、沿海轻
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
【答案】13.C 14.D
【解析】13.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特大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①③④⑥正确;地震和沙尘暴与台风无关,②⑤错误。故选C。
14.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台风带来的强降水会缓解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
2019年3月,广东省三防总指挥部召开会议研判2019年汛期天气形势,指出预计2019年夏季登陆广东省的台风偏强,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重 B.内陆重,沿海轻 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
16.台风导致人员死亡和房屋倒塌是因为( )
①特大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②狂风刮倒建筑物,吹翻船只③风暴潮引发洪水④低温冷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15.D 16.D
【解析】15.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沿海重,南方重,A错误、D正确;北方轻,内陆轻,BC错误。故选D。
16.台风的危害有:特大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狂风刮倒建筑物,吹翻船只,风暴潮引发洪水,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①②③正确;台风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不会带来低温冷害,寒潮天气容易造成低温冷害,④错误。故选D。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2018年8月16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在浙江玉环与上海之间的沿海地区登陆,这是继台风“摩羯”之后的一周内,又一次台风登陆我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台风多发生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冬春季节 D.春秋季节
18.台风带来的危害有( )
①出行困难②洪涝易发③作物受损④降温增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为减小台风带来的损失,应该( )
A.开车到海边空旷地区集结 B.向低平地区疏散
C.在坚固建筑及庇护站躲避 D.前往大树下躲避
【答案】17.B 18.A 19.C
【解析】17.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影响我国的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故选B。
18.台风登陆会带来狂风暴雨,使出行困难,洪涝灾害发生,农田长时间积水导致作物受损,①②③正确;降温增湿是天气变化,不属于危害,④错误。故选A。
19.为减小台风带来的损失,应开车远离海边空旷地区,故A错误。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地势低平的地方易发生洪水,不应向低平地区疏散,故B错误。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应在坚固建筑及庇护站躲避,不应前往大树下躲避,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2021年1月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下图为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冻哭预警地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形成此次寒潮天气的原因是( )
A.短时间内强降水 B.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C.太阳活动减弱 D.长时间无降水
21.此次寒潮来袭,沈阳居民的应对措施是( )
A.加强监测和预报 B.制定应急预案 C.保暖添衣,减少外出 D.发布寒潮预警
【答案】20.B 21.C
【解析】20.依据寒潮的定义,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B正确;短时间内强降水不是形成寒潮的原因,寒潮可能会带来短时间内强降水,A错误;寒潮天气与太阳活动可能有关,但不一定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C错误;长时间无降水与寒潮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21.加强监测和预报、发布寒潮预警、制定应急预案主要是气象部门或政府的应对措施,ABD错误;保暖添衣,减少外出是居民抵御寒潮应该做的,C正确。故选C。
【点睛】当寒潮来袭,除了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冻伤之外,还有几点要特别注意:1 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2 外出行走和开车要避免冰雪覆盖的道路,当心路滑;3 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和临时搭建物要做好加固;4 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要注意保持房间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2021年伊始,“世纪寒潮”影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6日至1月9日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新世纪最低温,图2为1月5日20:15至1月6日12:35期间北京市的气温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导致北京市在1月6日00:40以后气温不降反升的原因可能是( )
A.此时冷空气还未到达北京 B.受热岛效应影响导致此时段气温升高
C.阴天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D.受西部与北部山地阻挡气流下沉增温
23.本轮寒潮天气未能造成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雪,主要原因是( )
①冷空气势力过强 ②上升气流较弱 ③水汽量不够充足 ④近地面与高空温差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22.D 23.B
【解析】22.1月6日~1月9日,已出现寒潮天气,北京属于北方,此时冷空气已到达北京。故A选项错。B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题干中无法体现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B选项错误。阴天天气,气温曲线图中表现不明显,且气温上升时间较短,无法体现为阴天天气。故C选项错误;D北京的北部为燕山山脉,在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在燕山山脉的北部为降温状态,之后冷空气下沉增温,跨过山脉之后,持续降温,符合图表规律,D正确,故选D。
23.①寒潮天气势力过强,移动速度快,在北方停留时间短,难以形成大面积降雪,故①项正确;②上升气流较弱,也有其中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②项错误;③此次寒潮是由西伯利亚高压引起,冷空气由高纬度内陆地区而来,水汽量不够充足。故③项正确;④近地面与高空温差小,与本题是否降雪没有直接关系。故④项错误。①③正确,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特点。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提取。寒潮天气在北方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降雪,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势力过强,移动速度快,二是水汽不够充足,难以形成降雪。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瘟疫的流行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瘟疫高发期与气候、灾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瘟疫。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区,也是古代瘟疫的多发区。资料显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的近2000年间,黄河中游地区发生过上百次瘟疫。
材料二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的近2000年间黄河中游瘟疫发生频率统计、我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距平、陕西北部和关中地区早涝灾害频率。
(1)根据图二,指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 的近2000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气候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可能原因。
(2)简要分析黄河中游瘟疫、旱涝灾害与我国东部冬半年气候变化的关系。
(3)说明气候冷暖变化对瘟疫的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答案】(1)气候大致呈现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出现的特征。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环流异常(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火山活动等。
(2)无论是温暖期还是寒冷期,均有瘟疫和旱涝灾害发生。旱涝灾害的高发期,环境恶化,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特别是近六百多年来(明清时期或者1368—1912年),正是气候的寒冷时期,旱涝灾害和瘟疫发生频率都很高。
(3)气候冷暖变化为病菌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降低其免疫力;会导致灾害频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引发饥荒(影响人的免疫力);灾害增多会引发人口的流动,进而加快瘟疫的传播;气候变化和灾害会引起环境变化和生态失衡,为某些携带病菌的动物的异常繁殖提供了条件,加剧了瘟疫的发生和流行。
【解析】瘟疫的流行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瘟疫高发期与气候、灾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瘟疫、抵抗瘟疫,特别是最近新冠疫情严重,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考查;提高学生对防疫的重视程度。
(1)近2000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气候的变化特征是:气候大致呈现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出现的特征。原因是:受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环流异常(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火山活动影响等。
(2)黄河中游瘟疫、旱涝灾害与我国东部冬半年气候变化的关系表现在:无论是温暖期还是寒冷期,均有瘟疫和旱涝灾害发生。旱涝灾害的高发期,环境恶化,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特别是近六百多年来(明清时期或者1368—1912年),正是气候的寒冷时期,旱涝灾害和瘟疫发生频率都很高。
(3)气候冷暖变化对瘟疫的发生与流行的影响是:气候冷暖变化为病菌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降低其免疫力;会导致灾害频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引发饥荒(影响人的免疫力);灾害增多会引发人口的流动,进而加快瘟疫的传播;气候变化和灾害会引起环境变化和生态失衡,为某些携带病菌的动物的异常繁殖提供了条件,加剧了瘟疫的发生和流行。第六章 自然灾害
6.1 气象灾害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有( )
①支流多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③流域内落差小④气候异常
⑤湖泊淤积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⑦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弱
A.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⑦
2.下列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联系的水道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和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如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4.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读某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区域多水灾的原因有( )
①南北支流与干流同时进入雨季,而长江流域特别狭小,易形成水灾②上中游地区植被近年来破坏严重,河道淤塞③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分洪蓄洪能力减小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有( )
①进行人工干预,减少流域内的降水总量②大规模迁移人口③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④加强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增强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调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我国旱灾的多发区主要有( )
A.华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 B.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C.华北、东北、西南和江淮地区 D.华北、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
8.与华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旱灾发生较频繁、影响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少②降水变率小③经济较发达④气候较干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010年初,我国的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
A.贵州和云南中部 B.四川和重庆南部 C.广西和贵州东部 D.云南和广西南部
10.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正常的干季 B.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读“2017年河北省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表”,回答下面两题。
类型 受灾人口 (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人) 受灾面积 (千公顷) 绝收面积 (千公顷) 倒塌房屋 (间) 经济损失 (亿元)
干旱 1275.4 0 1578.91 334 0 102.06
风雹 296.68 173 254.17 26.28 180 20.53
洪涝 130.52 157 129.3 12.84 170 9.84
低温冻害 82.76 0 105.22 38.6 0 8.99
11.2017年河北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是( )
A.干旱 B.风雹 C.洪涝 D.低温冻害
12.为缓解该省旱情,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 B.大力建设海水淡化工厂
C.关闭所有高耗水企业 D.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已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安徽4个省市受灾人口271.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5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台风“烟花”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14.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轻 B.内陆重、沿海轻
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
2019年3月,广东省三防总指挥部召开会议研判2019年汛期天气形势,指出预计2019年夏季登陆广东省的台风偏强,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重 B.内陆重,沿海轻 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
16.台风导致人员死亡和房屋倒塌是因为( )
①特大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②狂风刮倒建筑物,吹翻船只③风暴潮引发洪水④低温冷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18年8月16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在浙江玉环与上海之间的沿海地区登陆,这是继台风“摩羯”之后的一周内,又一次台风登陆我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台风多发生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冬春季节 D.春秋季节
18.台风带来的危害有( )
①出行困难②洪涝易发③作物受损④降温增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为减小台风带来的损失,应该( )
A.开车到海边空旷地区集结 B.向低平地区疏散
C.在坚固建筑及庇护站躲避 D.前往大树下躲避
2021年1月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下图为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冻哭预警地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形成此次寒潮天气的原因是( )
A.短时间内强降水 B.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C.太阳活动减弱 D.长时间无降水
21.此次寒潮来袭,沈阳居民的应对措施是( )
A.加强监测和预报 B.制定应急预案 C.保暖添衣,减少外出 D.发布寒潮预警
2021年伊始,“世纪寒潮”影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6日至1月9日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新世纪最低温,图2为1月5日20:15至1月6日12:35期间北京市的气温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导致北京市在1月6日00:40以后气温不降反升的原因可能是( )
A.此时冷空气还未到达北京 B.受热岛效应影响导致此时段气温升高
C.阴天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D.受西部与北部山地阻挡气流下沉增温
23.本轮寒潮天气未能造成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雪,主要原因是( )
①冷空气势力过强 ②上升气流较弱 ③水汽量不够充足 ④近地面与高空温差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瘟疫的流行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瘟疫高发期与气候、灾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瘟疫。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区,也是古代瘟疫的多发区。资料显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的近2000年间,黄河中游地区发生过上百次瘟疫。
材料二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的近2000年间黄河中游瘟疫发生频率统计、我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距平、陕西北部和关中地区早涝灾害频率。
(1)根据图二,指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 的近2000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气候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可能原因。
(2)简要分析黄河中游瘟疫、旱涝灾害与我国东部冬半年气候变化的关系。
(3)说明气候冷暖变化对瘟疫的发生与流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