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8 14: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下列能体现北宋时期平民主义倾向的是
①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 ②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③宋词的内容体现市民情趣 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 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
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 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3.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研究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
4.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中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5.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等著名书院。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仁宗时期
A.理学官方地位确立 B.书院脱离社会需要
C.地方官学得到发展 D.私人书院基本消失
6.《朱子语类》记载:“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是如何而致?若分明见此,志自立,功夫自住不得。”此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格物致知”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自强不息
7.北宋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载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规定;南宋朱熹修订该乡约时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表明
A.“存天理灭人欲”观深入人心 B.乡约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
C.程朱理学已经日益走向僵化 D.乡村自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8.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亟须重塑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 B.以伦理道德规范人的日常行为
C.通过内心反省实现个人的价值 D.不同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9.“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上述记载最可能出自
A.《东京梦华录》 B.《武经总要》 C.《梦梁录》 D.《天工开物》
10.“十五世纪中叶的这一个发明,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它从莱茵河流域传到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地,打断了上层阶级的垄断,这在一个世纪以前是难以置信的……故此英国人只要付少许的钱,便有机会得知从维腾堡和日内瓦而来的新消息。”上述论断客观地反映了
A.造船技术提高对西欧联系加强的影响
B.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作用
C.科学革命对西欧各国带来的巨大冲击
D.印刷术的发展对西欧文化传播的推动
11.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主张恢复古代宗法制度,纂宗谱、建宗祠,以凝聚宗族;范仲淹则设立“族田”“义田”,收入用来宗族内的各种公共开支。他们的做法体现出
A.宗族势力的衰落 B.文人士大夫的情怀
C.儒学平民化的发展 D.理学对宗法观念的重视
12.张载学说的宗旨是要让人们体认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而摆脱一己小我的自私自利,礼人如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才能有真正的万世之太平。这反映出,张载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以民为本的理念
C.遏制私欲弘扬天理理想 D.格物致知的精神
13.据统计,在明清女性画家近400件画作中,花鸟画所占比例最大约为65%,人物画占21%,而山水画比例最小,仅占14%左右。据此推知,此时期女画家较少选择山水画题进行创作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游历山川的机会相对较少 B.儒家伦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C.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 D.“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14.北宋文人士大夫批判佛、老异端学说,极力倡导儒家“道统”思想,以此增强儒家经世致用之道对人们精神信念的支配力量;他们上书论政,大力倡导社会改革,由此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
A.受官方哲学流行影响 B.源于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C.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 D.对异族文明的格外警惕
15.南宋时期,刻版印书业发展较快。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以及可称为日用百科全书的《酬世大全》。上述材料可说明南宋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C.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 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代,蒙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批具有理学学术背景的蒙学教育家,其在建构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积极将理学教育思想通过编纂教材或讲学贯彻到蒙学教育中。同时,宋敬府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吸取唐中期以来节度使割据叛乱的历史教训,为振衰起弊,开始实行重灾轻武的基本国策。在此政策基调下,宋代蒙学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蒙学教育机构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不仅在宫廷和国子监设立“小学”,还规定“天下州县并置学……县亦置小学”。宋代蒙学兴盛另一个表现是种类众多但体系完备的童蒙教育教材体系开始形成,其在蒙学教材编纂中兼特教授初步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目标,形成了涉及识字、伦理、历史、诗歌、名物和自然等知识的蒙学教材体系。
——摘编自《宋代理学対童蒙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意义。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中国”与“大中国”
材料一 虽然中原王朝在西周时期已形成“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政治观,但在地理意义上,“四海”仍是狭小的空间概念。由于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地区的经略,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绥服”“安边”或修筑长城抵御异族入侵。……与之相反,北方游牧民族或狩猎民族由于经济的单一性,迫切需要与中原建立稳定的经济交往关系。但是,在正常交换无法得到满足时,战争掠夺便成为一种非常手段,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具有“南朝”“北朝”是一家、“南朝”“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意识…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己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有个提法值得参考∶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摘编自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角度多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的表现主要有,通过科举制不少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宋词中出现了大量反映市民情趣的内容,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与平民主义倾向无关,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2.C
【解析】宋代儒学家注重研究《周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易》包含大量哲学原理,而宋代儒学家研究《周易》推动了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C项正确;《周易》是儒家经典,排除A、B项;儒学的思辨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可知,朱熹通过格物,对这些领域的细致观察,到达天理的阶段,达到对天理的认识,C项正确;“揭示规律”属于近代自然科学,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心学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是封建政府极力宣扬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主流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排除C项;“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等体现的是传统主流价值观,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可知,政府在地方教育的作用更大,影响更大,C项正确;南宋时,理学官方地位确立,排除A项;“脱离”表述错误,排除B项;“基本消失”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析】材料是主要内容是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常人也可努力成为圣贤,意志坚定,自强不息,自然就能达到,故此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自强不息,D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探究事物,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B项;崇德尚贤强调的崇尚贤德,而不是成为贤德,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朱熹在乡约中增加了“畏法令,谨租赋”,这些内容显然是将乡约和国家对基层的治理相结合,即乡约逐渐带有了国家基层治理因素,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是乡村自我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忠”“孝”“恭”“敬”均属于儒家伦理道德,朱熹所说的“这个道理”,强调的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B项正确;朱熹强调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并不意味着要重塑传统儒家文化,排除A项;“内心反省”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排除C项;朱熹在此强调的不是社会责任,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指南针的使用,而指南针的使用最早记载于南宋《梦粱录》中,C项正确;《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排除A项;《武经总要》是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创作的一部军事著作。排除B项;明代《天工开物》没记载指南针的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15世纪,印刷术在西欧得到改进,这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题目材料中的“付少许的钱”“得到新消息”正是受到印刷术传播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联系的加强无关,有限公司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科学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文立国,培植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宋代理学家在地方宗族中采取的举措,正是为了稳定社会,为封建统治者分忧,是文人士大夫情怀的体现,B项正确;宋明时代,由于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对宗族势力的维护,宗族逐渐成为地方上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基层力量,排除A项;题目中的材料主要涉及理学家在宗族问题上的一些做法,没有反映儒学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人士大夫的情怀,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解析】根据“摆脱一己小我的自私自利,礼人如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才能有真正的万世之太平”可得出他强调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有社会责任感,A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民本,排除B项;张载没有强调个人私欲要遏制去宣扬天理,排除C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女画家较少选择山水画题进行创作的主要是因为女性因为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去出门游历山川,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排除A项;女画家较少进行山水画创作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女画家较少进行山水画创作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因为”男主内、女主外“的社会分工吗,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由材料“北宋文人士大夫批判佛、老异端学说,极力倡导儒家‘道统’思想,以此増强儒家经世致用之道对人们精神信念的支配力量”“他们上书论政,大力倡导社会改革”,可见文人士大夫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B项正确;理学至南宋末期才被采纳为官方哲学,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西学东渐是西方的学术思想被中国借鉴使用,最初传播西方学术的是传教士,发生于明末清初,排除C项;由材料“批判佛、老异端学说”,老子不属于异族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根据“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可得出宋代印刷业已经商业化,成为一种产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刷业的发展,与重心无关,排除A项;B项是在明朝,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活字,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政府的重视;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理学家的教育实践;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制度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科举制的发展。(任答三点)
(2)推动宋代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促进理学的传播);巩固统治秩序;奠定后世童蒙教育的基本格局。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振衰起弊,开始实行重灾轻武的基本国策”,得出政府的重视;依据材料“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批具有理学学术背景的蒙学教育家”,得出理学家的教育实践;依据材料“其在建构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积极将理学教育思想通过编纂教材或讲学贯彻到蒙学教育中”,得出教学手段的更新;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印刷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科举制的发展。
(2)意义:依据材料“宋代蒙学兴盛另一个表现是种类众多但体系完备的童蒙教育教材体系开始形成,其在蒙学教材编纂中兼特教授初步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目标,形成了涉及识字、伦理、历史、诗歌、名物和自然等知识的蒙学教材体系。”,得出推动宋代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促进理学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巩固统治秩序;奠定后世童蒙教育的基本格局。
17.【示例】理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它把中国由一个单纯的农耕"小中国"发展为一个包含农耕、游牧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先后灭掉了辽夏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击败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的民族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沿袭并发展了秦朝以来的郡县制,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设立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和澎湖巡检司,分别管理吐蕃、西域和台湾,巩固并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在承继宋辽夏金时期民族交融成果的基础上,元代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蒙古统治者学习、接受秦汉以来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治理模式,借鉴并吸收了辽夏金的治国理念,强化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延续并发展了中华政治文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元代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农耕经济、城市工商业、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扩大了古代中国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元朝把农耕与游牧统一在一个超级规模的国家经济体内,开创了农牧文明相融发展的新时代。从科技文化的角度看,郭守敬的《授时历》、火药外传、王祯的《农书》、畏兀儿体蒙古文、《蒙古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进行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等都证明了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总之,元朝从大统一、国家治理、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也开启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新时代。这里的"大"与"小"不单指版图,还有王朝治理、国家的组成形式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以蒙古为代表的草原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作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依据材料“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它把中国由一个单纯的农耕"小中国"发展为一个包含农耕、游牧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然后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国家治理、民族交融、制度沿革、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元朝从大统一、国家治理、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也开启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新时代。这里的"大"与"小"不单指版图,还有王朝治理、国家的组成形式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以蒙古为代表的草原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作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