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8 14: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映了( )
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
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 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3.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林则徐曾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此时,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由此可知,林则徐
A.奏言缓解了清廷当时困境 B.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C.认识到贸易逆差的危害性 D.已有“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
4.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家书中写道:“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多数民众反感禁烟抗英
C.官府政治腐败严重 D.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
5.徐继畲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表明他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
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
6.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1864年美国公使蒲安臣在致本国上海总领事的一封信中,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这表明
A.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 B.列强对华政策达成一致
C.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D.晚清外交面临更大挑战
7.1834年,英国人劳律卑在广州沙面设立邮局。五口开放后,英国政府即决定以派驻各通商口岸的英国领事为英国邮局代理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由伦敦英国邮政总局直接领导。此后,法、美、日、德、俄等国列强竞相寻找借口,先后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邮局,行使其母国的邮政章程,不受中国检查。这些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外国邮局被称为客邮。客邮的设立
A.开启了中国邮驿的历史 B.是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C.直接侵犯所在国的主权 D.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8.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清朝对英国贸易每年仍保持着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直到1865年,清朝才第一次出现了入超。这一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未得到有效执行
B.英国开始推行鸦片贸易改变了贸易格局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速度加快的影响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影响到中国
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两广总督叶名琛根据在香港搜集到的错误信息,认为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国击败,背负巨大战争赔款,根本无力入侵中国。于是叶名琛将两广清军主力投入对农民起义的镇压中,导致英军入侵时广州几无防御力量,叶名琛也因此被俘。材料表明,清朝
A.民族主义尚未完全觉醒 B.满汉官僚轻视世界信息
C.洋务运动不能挽救统治 D.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10.《南京条约》第五条的中文本写道“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代为偿还。”而英文本中表达的意思是,由于商行多有欠款于英国臣民,中国皇帝同意付额三百万银圆于英国政府。据此推知,《南京条约》的中文本意在
A.避免中英冲突激化 B.美化英国掠夺行径
C.表面维护清朝皇权 D.淡化条约侵略实质
11.《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始终把中方人员排在第一位,例如序言中写道:“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这与参照国际通行惯例的英文原件中的排序是正好相反的。中文原件的这种书写方式说明
A.清朝未能正视自身在世界的地位 B.前线官员有意瞒上以减轻追责
C.中西长期隔绝影响语言文化交流 D.清廷具有浓厚的维护主权意识
12.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些不平等条约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美国、法国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这些规定
A.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实现了中外官员礼尚往来
C.迫使清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促成夷夏之防的逐渐崩溃
13.1841年,林则徐将《四洲志》《澳门日报》《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付给魏源,嘱咐他编著一部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1842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1843年出版。到1852年,经修订,《海国图志》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
C.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 D.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萌芽
14.长期以来,除人参、茶叶、大黄等,大量的中国植物和中草药仍然未被英国认识,被视为奇异的事物。19世纪中叶,英国的植物标本网络逐渐扩展并覆盖了中国全境,最终成为英国中药研究的支柱,使中药脱离了神秘色彩。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传播 B.英国政治经济占据优势
C.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神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5.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恩格斯当年曾经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下列能很好佐证这一评价的是
①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军
②广州一带人民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
③天津、北京附近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袭击侵略军
④刘永福黑旗军与义军一起,英勇抵抗外国侵略军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的主张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以《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政治上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谴责帝园主义的侵略活动。“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到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火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
材料二 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
——摘编自王柏琪等《构建传媒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积极争夺传媒话语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关于美国船只的进口停泊条款,清朝谈判代表者英认为中国无从统辖美国贸易船只,这说明晚清外交官员为了减少事端,放弃了对外国贸易船只的管辖权,反映出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C项正确;耆英的这一做法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2.D
【解析】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采取的“造船铸炮”“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之策以“使之自围”,这是其“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林则徐的奏言并未缓解清统治困境,之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林则徐针对中国近代化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中虽提到“各国洋船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但这是林则徐海防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未涉及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解析】根据材料“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可知,材料反映部分国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民族利益的现象,反映了当时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排除BC项。故选D项。
5.D
【解析】徐继畲认为西方社会不仅仅贸易发达,而且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这说明徐继畲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D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排除A项;徐继畲是洋务运动之前的人物,排除B项;徐继畲并未明确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解析】由材料“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1864年美国公使蒲安臣……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期,列强在侵华方面组织起“外交团”,联合向清政府施压,攫取更多侵华利益,表明晚清外交面临更大挑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华侵略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国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排除A项;列强对华政策达成一致,这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当时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擅自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领事邮政代办所”,由英国邮政总局直接领导和列强先后在上海设立邮局,行使其母国的邮政章程,不受中国检查等说明,客邮的设立直接侵犯所在国的主权,C项正确;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邮驿的历史便已开始,排除A项;客邮为外国邮局,并非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排除B项;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列强在中国的客邮)行使其母国的邮政章程,不受中国检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清朝对英国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瓦解速度加快,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C项正确;清朝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未得到有效执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早期,英国就已向我国走私鸦片,排除B项;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叶名琛错误判断英国无力侵略中国后,“将两广清军主力投入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可知叶名琛着力镇压农民起义,仍将阶级矛盾视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没有从中华民族的安全大局着想,A项正确;题干中“两广总督叶名琛根据在香港搜集到的错误信息”,可知叶名琛等官员注意世界信息,并非“轻视”世界信息,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为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排除C项;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代为偿还”带有皇恩浩荡的意味,意在维护皇权,C项正确;条约已经签订,意味着冲突已经结束,排除A项;中文本的表述并未美化英国,排除B项;第五条并不能体现出英国侵略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根据“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可得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没有看清世界的形势,没有认清自身的定位,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语言文化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清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排除C项;从材料可得出清政府并没有强烈的主权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由题干材料信息“英国”“美国、法国”“照会”等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平行照会”“平行之礼”反映出与传统的“贵中华而贱夷狄”的华夷观不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中西关系的巨大变化,D项正确;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及其《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信息“不平等条约规定”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中外交往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C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和魏源注目世界的做法都与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变局有关,体现了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C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在中国古代已经涌现,排除A项;魏源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开明人士,只能代表极少部分群体的思想主张,并不能反映时代主题,排除B项;D项表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植物标本网络之所以能够逐渐开展并覆盖中共全境,是因为19世纪中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能够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原因就在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占据优势,B项正确;生物进化论的传播、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神秘都不是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①不符合题意;广州一带人民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和天津、北京附近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袭击侵略军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自发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的表现,②③符合题意;刘永福黑旗军与义军一起,英勇抵抗外国侵略军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其中上海成为五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之后西方列强逐渐在上海租地建屋,攫取管理行政权利,形成国中之国的租界。
(2)①城墙阻碍了上海华界内部城市空间的发展;②外部租界发展的形势逼迫;③城墙的传统功能军事防卫已失去价值,只需设置炮台即可;④柏林巴黎天津汉口等中外城市都有拆除城墙、便利交通、繁荣商贸的先例,这样的风气和潮流值得上海仿效。(答对3点即可)
(3)同:都看到了租界带给上海的巨大冲击;异:材料一主张先发制人,拆除城墙便利华界发展,较为理想;
材料二则看到了中外之间的巨大差距,主张保留城墙作为抵御洋人入侵的屏障,比较现实。
(4)支持拆除城墙,原因:城墙阻碍了上海华界内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城墙阻碍了上海华界内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借鉴柏林巴黎天津汉口等中外城市拆除旧城墙后迅速崛起。
不支持拆除城墙,原因:保留城墙作为抵御洋人入侵的屏障,维护国家专权,抵抗列强侵略。
【解析】(1)
关于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根据材料和所学鸦片战争的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其中上海成为五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列强侵略加剧,西方列强逐渐在上海租地建屋,攫取管理行政权利,形成国中之国的租界。
(2)
根据材料二“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墙阻碍了上海华界内部城市空间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和所学知识可知,外部租界发展的形势逼迫;根据材料二“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墙的传统功能军事防卫已失去价值,只需设置炮台即可;根据材料二“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可知柏林巴黎天津汉口等中外城市都有拆除城墙、便利交通、繁荣商贸的先例,这样的风气和潮流值得上海仿效。
(3)
关于相同:根据材料一“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和材料二“法人垂涎已久”“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都看到了租界带给上海的巨大冲击;关于异: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主张先发制人,拆除城墙便利华界发展,较为理想;根据材料二“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则看到了中外之间的巨大差距,主张保留城墙作为抵御洋人入侵的屏障,比较现实。
(4)
解决本问,首先表明态度,然后阐释理由。无论选择那种态度都要将“拆”或“不拆”的理由联系清末列强意欲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强化殖民统治这一时代背景加以阐释,将这一争论置于明清时空条件之“异”下运用“延续与变迁”的视角加以考量和说明。
17.(1)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民主理念的提高。
(2)原因:中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中国威胁论“加剧了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中国传媒话语权意识薄弱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在外交上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际舆论长期由西方国家特别美英等国主导。(任答三点即可)建议:增强中国媒体影响力,改革中国媒体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加强与其他国家在传媒领域的团结与合作坚持中国道路,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念。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这些报到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深重;根据材料“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民主理念的提高;根据材料“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中国威胁论加剧了世界对中国的误解;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媒话语权意识薄弱;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在外交上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根据材料“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舆论长期由西方国家特别美英等国主导。建议:根据材料“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可知,增强中国媒体影响力,改革中国媒体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根据材料“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可知,加强与其他国家在传媒领域的团结与合作;根据材料“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可知,坚持中国道路,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