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3.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了“合族救国”思想,他主张“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该主张( )
A.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B.旨在抵制“民主革命”思潮
C.意在敦促清朝实行新政改革 D.助推了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4.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继之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也先后以不同的言词表达了同样的见解;七八十年代以后,论者渐多;甲午以后“中体西用”成为一种流行语,但“西用”已经进推及上层建筑的教育政治体制。这说明“中体西用”( )
A.具有内在逻辑的矛盾性 B.随时代发展而内涵丰富
C.是近代前期的社会共识 D.阻碍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开矿》中写道:“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费,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由此可知,郑观应
A.认可资本原始积累 B.主张官商合办模式
C.倡导兴办国有企业 D.赞同市场经济体制
7.1900年12月,列强炮制《议和大纲》强加给清政府,且“不容改易一字”,并称“若非中国国家允从,足适各国之意,各本大臣难许有撤退京畿一带驻扎兵队之望”。材料反映
A.中国外交自主权开始丧失 B.列强对中国施行强权政治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傀儡 D.帝国主义获得在华驻兵权
8.1871年,王韬在初刊的(法国志略)中说:“欧洲各国法律……皆成于国会所定,故其为法以护人民权利为主,民权愈增而国家元气日愈充厚。上下之情通,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由此可知,王韬
A.主张改革现行政治 B.推崇西方立宪政体
C.肯定西方司法制度 D.探究法国崛起缘由
9.康有为在甲午战前,即上书言事。到乙未之岁,又联合入京会试的举人,上书主张迁都续战,因陈变法自强之计。书未得达,和议成后,他立强学会于北京,想联合士大夫,共谋救国。由此可知,维新变法
A.得到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 B.斗争策略立足于国情
C.与救亡图存需求紧密相连 D.将反清与反帝相结合
10.190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自此以后,“少年中国”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但总的来说,“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以“国家”为中心,五四运动之后,开始转移到以“少年”为中心。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B.青年的进步性受到社会认可
C.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 D.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进程
11.19世纪末的梁启超在《读日本书目志后》一文中写道:“欲结会以译日书久矣,而力薄不能成也。呜呼!使吾会成,日书尽译,上之公卿,散之天下,岂有割台之事乎?”这反映出梁启超
A.呼吁国人支持维新变法 B.痛恨保守派势力强大
C.号召民众维护国家主权 D.迫切的救亡图存愿望
12.19世纪80年代,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试图拟制一种把“中体”缩小、把“西用”扩大的变通方案,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他们的这种心态根源于
A.洋务运动已陷入困境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 D.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
13.1914年,严复发表《说党》系列文章,认为,“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不知其(西方富强)原因别有在也”。据此可见,严复
A.反对中国实行政党制度 B.主张从思想根源上清除封建残余
C.深入反思维新运动教训 D.对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表示不满
14.据如图可知
①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②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③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④政局动荡冲击了上海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5.据统计,1902年至1904年间中国共译西书533种,其中英文书89种,占全国译书总数的16%;德文24种,占4%;法文17种,占3%;日文321种,占总数的60%。从译书的学科来看,社会科学比重加大。据此可知当时
A.清廷借此挽救统治危机 B.欧美减弱对华文化侵略
C.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D.接受西方教育成为主流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年-1921年),1877年,严复作为首批清朝海军留学生之一,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当时,英国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严复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此后,严复废寝忘食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寻找西方列强富强的根原。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的惨剧深深刺痛了严复,于是,他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著书立说意图唤醒沉睡的国人。1897年,严复空成了其译著《天演论》,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浪潮。严复翻译《天演论》并非为阐释生物学领域的进化意义,而主要是出于民族救亡的目的,借助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摘编自王丽泽《严复民族救亡思想研究》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已任。严复翻译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该馆出版。尤其是《天演论》,至1927年共印行32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商务印书馆还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虽然当时还是清朝,但在这些教学作品中无一“忠”或“君”字,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商务印书馆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工作。
——摘编自张守涛《那时的商务印书馆》
(1)据材料一,阐述严复救亡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留学生及出版机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秩序的“失范”,就是指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失范”行为呈现多样化和普遍化的特征,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行为型”“部门利益型”和“规范冲突型”三种类型。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在“强化组织创新,改革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与构建”,以及“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等方面有所突破。
——据赵金山、田翠琴《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应就各省形势……”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较大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AC项;此道密旨并不会巩固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可知,梁启超主张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认同,其思想中包含了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等进步的国家观和民族观,D项正确;戊戌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A项;梁启超不主张民主革命,排除B项;梁启超并没有要求清政府新政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六十年代,冯桂芬、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等人主张“中体西用”,倡导学习西方的科技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甲午战败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体西用”成为一种流行语,但“西用”已经进推及上层建筑的教育政治体制,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说明“中体西用”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变化,未体现其内在逻辑的矛盾性,排除A项;“是近代前期的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材料“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费,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体现的是郑观应主张国家政权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即国家政权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即官督商办,B项正确;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兴办国有企业及市场经济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解析】依据材料“1900年12月,强加给清政府……不容改易一字”,可以看出列强对中国施行强权政治,B项正确;“开始丧失”表述错误,排除A项;《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傀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在华驻兵,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解析】依据材料“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可见王韬主张君主立宪政体,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王韬的观点,并不能说明改革现行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肯定西方的司法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强大的原因,不单指法国,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康有为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这说明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密切相结合,C项正确;A项错在“广泛”,排除A项;康有为的斗争策略没有依靠群众,脱离了国情,排除B项;康有为并不反清,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在五四运动前后发生变化,五四运动前以“国家”为中心,是因为需要唤起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民众的国家意识已很强烈,五四运动后以“少年”为中心,是因为五四运动后国家改造需要青年人才的支撑,D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民族危机依然很严重,排除A项;青年的进步性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已得到社会认可,排除B项;进化论思想对“少年中国”的传播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对未能及时结会翻译日本著作以避免割台之事发生而深感遗憾,可见他救亡图存愿望的强烈,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梁启超对保守派的痛恨和对民众的号召,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2.B
【解析】结合材料王韬、郑观应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项正确;王韬、郑观应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解析】依据材料“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可知,严复认为中国有政党制度也无法实现富强,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当时是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统治的时期,缺乏真正的民主环境,政党制度只能有名无实,D项正确;依据材料,严复并不是反对中国实行政党制度,而是要去反思西方富强的深层次原因,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张清除封建残余,排除B项;材料显示1914年,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861年开始到1910年前后,上海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①②正确;图示信息只是涉及上海对外贸易额的占比情况,与民族工业无关,且民族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是在一战期间,③错误,排除BC项;19世纪后期,上海政局相对稳定,不存在政局动荡冲击了上海贸易情况,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20世纪初的译书中,日文比重明显较高,而且社会科学的比重在加大,这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译著并非是政府组织,排除A项;翻译著作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翻译日文著作多,说国人重视日本,但是不能证明欧美减弱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排除B项;D项错在“主流”,材料没有将各类型教育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变化:从单纯学习技术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英国的强盛;强烈的爱国心;洋务运动的局限;甲午战败的刺激;中西文化的碰撞;国人思想固化。(任答3点)
(2)作用:引进西学;启迪民智;培养进步人才;推动社会政治变革;推动救亡图存。
【解析】(1)变化:根据“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此后,严复废寝忘食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寻找西方列强富强的根原”,得出从单纯学习技术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烈的爱国心;根据“当时,英国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得出英国的强盛;根据“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得出洋务运动的局限;根据“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的惨剧深深刺痛了严复”得出甲午战败的刺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西文化的碰撞;国人思想固化。
(2)作用:根据“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已任”得出引进西学;启迪民智;根据“商务印书馆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得出培养进步人才;根据“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得出推动社会政治变革;推动救亡图存。
17.示例1论题:面对外来侵略,晚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开展一系列“自救”运动。
阐述:鸦片战争后,伴随列强的步步侵略,中国主权不断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面对外来侵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由于奉行“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到来,以及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进程。
示例2论题:面对新中国初建时的“一穷二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让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奋起抗美援朝、推进“三反”“五反”运动的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篇章,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的状态”“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在‘强化组织创新,改革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与构建’,以及‘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等方面有所突破”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外来侵略,晚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开展一系列“自救”运动。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中国主权沦丧、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内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