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美国《独立周报》在评论五四运动时说:“彼等……于三月之间,能使一交通总长、一驻日公使、一币制局总裁退职,使一内阁完全倾覆,使徐大总统辞职,使巴黎和会之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使列强惊讶,何其力之雄伟如是!”该评论表明( )
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B.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被粉碎
C.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D.中国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
2.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中国民族革命既是“资产阶级性的德谟克拉西革命”,又含有“社会革命的种子”,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是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取得胜利”。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对国情的认识不断加深 B.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策略
C.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吸取了革命失败的教训
3.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对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写道“只有联合起来根本消灭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宁主义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专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消灭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宣言内容
A.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 B.肯定列宁主义是唯一的革命理论
C.表达了中共的政治诉求 D.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5.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该材料主要反映出作者认为
A.列强要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B.西方工业国开始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C.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D.五四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6.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先进分子认为,(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不管对民主的议论如何激烈,依然只是一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的民主;科学也不是单靠学院式的推理就能解决问题的。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快
B.五四运动将思想解放推向深入
C.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
D.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选择
7.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胡适的这一主张
A.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C.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具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8.中共二大就“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作出了专门的决议案,独未对农民问题作出决议案;中共三大首次简略地提到有必要结合农民以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伟大意义。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逐步意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B.意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组织的必要性
C.对中国实际国情有了深刻的认识
D.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9.党史专家邵维正指出: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斗争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民运动、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均以失败告终;民国初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段西方政党政治的闹剧,但也未找到出路。许多先进中国人在彷徨中寻找新的社会力量和前进道路。该学者意在强调
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 B.中共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C.西方政党制失败的偶然性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重要性
10.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中国的几万万农民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一论述
A.冲破了苏俄革命道路的羁绊 B.旨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有利于农村革命运动的发展
11.“北京军阀政权统治较弱地区,农会大量出现。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这表明
A.农民的抗租斗争得到太平军支持 B.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
C.抗日战争时期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D.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12.鲁迅曾说:“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一九二零至一九二二这三年间,倒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据此推知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
B.近代革命活动的中心发生了转移
C.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
D.无产阶级要求推翻北洋政府统治
13.1939年4月下旬,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撰文《五四运动》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因为它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毛泽东看来,五四运动之后
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②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具备了思想条件和骨干力量
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近代某一时期广东海丰农会制定了乡农会简章,“以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农业之发展,农民之自治,农民教育之普及”。彭湃任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期间,农会会员达20余万人。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致力于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C.重视乡村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D.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15.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提出要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列入政纲,认为“中国共产党应当使一般民主派知道没收土地是不可免的政策,强调党只有和农民“结合巩固的同盟,才能尽自己的历史上的职任”。这一决议的提出表明中共( )
A.开始明确民主革命目标 B.正式提出统一战线策略
C.初步重视农民阶级力量 D.深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培养“贤妻良母”式的女性是当时的教育宗旨。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这种教育宗旨塑造的只是“一多知识之顺婢、良仆供男子驱策耳”。五四之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五四时期,随着杜威“平民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国内随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热潮,“贵族式”的教育受到了冲击,在京、沪等地开始兴办平民女校。为了解决平民女子就学的经济问题,又发展出了女子工读运动,一些妇女还得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自清末兴女学以来,女子教育在教育机构中与男子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双轨学制),除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外,大学不允许女子进入学习。1919年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率先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要求国立大学增收女生。1920年2月,经过考试北京大学录取了9名女生,邓春兰就是其中之一。大学开禁女学促进了中学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广东省中等学校、北京高师附中、长沙第一师范招收了女生,标志着中学男女同校的风气正在全国形成。
——摘编自贾仟军《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的表现及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以至国民革命时期,早期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纪念给予高度重视,实现了五四纪念的奠基,并以话语自觉不断赋予五四纪念以新的意义,形成一套纪念的体系,不仅传播了革命思想,还发挥出民众动员的效用。在五四纪念的起始阶段,已形成以政治、文化双重语义来阐释五四运动的共识,即以“爱国运动”“救国运动”指称“政治五四”,以“新文化运动”言说“文化五四”,这种双重语义合流交融态势影响并奠定了其后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的基本底色。
1919年5月,陈独秀将五四运动视为“国民爱国自卫”和“觉悟”的体现,1919年10月,李大钊强调五四运动系“排斥侵略主义”,并不只是爱国运动,“实为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因此,激发青年热情,“复活五四精神,到民间去”,动员民众走社会改造之路,便成为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纪念五四运动的“新意义”。
1925年4月,青年团中央在号召学生筹备五月纪念周活动时,将五四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发端”,并提出“继续五四运动的精神,组织整顿学生会,反对反动思想与腐败教育,到劳动群众中去,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口号。此后,“民族运动”“民族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等话语在五四纪念中渐趋火热。
——摘编自霍新宾《中国共产党早期五四纪念及其内在理路》
(1)据材料指出,与早期共产主义者相比,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有何新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并分析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3)1925年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怎样的时代追求?据此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独立周报》肯定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局势、外交的影响,这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但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评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问题,排除C项;充分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解析】“必须是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取得胜利”说明中共四大上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加深,A项正确;1927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在此之前,陈独秀等领导人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排除B项;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排除C项;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宣告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与题干时间“1925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依据材料“列宁逝世一周年”可知时间是1925年,国民革命时期。“列宁主义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专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消灭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说明中共的反帝诉求,C项正确;五卅爱国运动将其推向高潮,排除A项;“唯一”表述错误,排除B项;此时国共合作已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解析】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西方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就是殖民主义,就是帝国主义,而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运动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切合中国的实际,C项正确;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五四运动不属于社会主义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五四运动后,部分先进分子意识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民主和科学口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有助于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B项正确;材料并未明显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解析】依据材料“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知胡适在五四之后对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反思,A项正确;“激化”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作用,排除C项;“全盘西化”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解析】考查中国共产党。材料中共二大“独未对农民问题作出决议案”中共三大“首次简略地提到有必要结合农民以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伟大意义”,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逐步意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建立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是对农民问题的逐步认识深刻,而不是中国国情,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南昌起义后明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解析】依据材料“农民运动、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均以失败告终”、“民国初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段西方政党政治的闹剧,但也未找到出路”,可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地主阶级,都没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的诞生就不是偶然的,是近代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局限性,排除A项;西方政党制在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共的诞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几万万农民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可知,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苏俄道路的改变,故A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10月,故B项错误;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故C项错误。故选D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可知,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B项正确;太平军属于晚清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材料时间是民国,排除A项;此时处于北伐战争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析】依据材料“但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一九二零至一九二二这三年间,倒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可知北京是五四的策源地,此时却显着寂寞荒凉,说明革命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无产阶级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五四运动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包括“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阵营等,说明在毛泽东看来,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但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革命阵营壮大的新阶段,说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关系,五四运动并未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说法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14.C
【解析】根据“彭湃任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期间”、“农会”等信息可知,此时是国民革命期间,中共注重发动农民,重视乡村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探索,C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确立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排除A项;在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排除B项;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解析】根据材料“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提出要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列入政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共合作进行大革命,毛泽东赴湖南考查农民运动,中共中央开始重视农民阶级力量,C项正确;明确民主革命目标是中共二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重视农民阶级力量,不是提出统一战线策略,排除B项;这时中共还未深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西方启蒙思想和先进教育理论、制度的传入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政治、教育领域的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队伍日益发展和壮大广大知识女性的争取和斗争。
(2)表现:改变“贤妻良母”的教育宗旨批判“贵族式”教育,提倡女子平民教育女子工读运动及留学教育兴起改变双轨学制,实现“男女同校”。(任答三点即可)意义:一定程度上使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同样的教育权,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封闭的家庭开始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独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五四时期,随着杜威‘平民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国内随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热潮,“贵族式”的教育受到了冲击,在京、沪等地开始兴办平民女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启蒙思想和先进教育理论、制度的传入;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政治、教育领域的变革;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在京、沪等地开始兴办平民女校。为了解决平民女子就学的经济问题,又发展出了女子工读运动,一些妇女还得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队伍日益发展和壮大;根据材料“1919年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率先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要求国立大学增收女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大知识女性的争取和斗争。
(2)表现: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贤妻良母”的教育宗旨;根据材料“国内随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热潮,‘贵族式’的教育受到了冲击,在京、沪等地开始兴办平民女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批判“贵族式”教育,提倡女子平民教育;根据材料“为了解决平民女子就学的经济问题,又发展出了女子工读运动,一些妇女还得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子工读运动及留学教育兴起;根据材料“大学开禁女学促进了中学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广东省中等学校、北京高师附中、长沙第一师范招收了女生,标志着中学男女同校的风气正在全国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双轨学制,实现“男女同校”。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同样的教育权,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女性;女性从封闭的家庭开始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独立等方面概括其意义。
17.(1)特点:通过纪念五四,动员民众参与革命、走社会改造之路;中共有组织有规划地实施;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或民族运动,或民族革命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关系:相互联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继续。
(3)时代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或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核心:爱国主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激发青年热情,‘复活五四精神,到民间去’,动员民众走社会改造之路,便成为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纪念五四运动的‘新意义’”可知,通过纪念五四,动员民众参与革命、走社会改造之路;根据材料“继续五四运动的精神,组织整顿学生会,反对反动思想与腐败教育,到劳动群众中去,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可知,中共有组织有规划地实施、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或民族运动,或民族革命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关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相互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准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继续。
(3)时代追求: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中共历史可知,先进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或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核心:五四运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