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某学者指出,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那样,中国研制核武器恰恰是为了彻底消灭核武器。可见,中国研制“两弹一星”( )
A.有利于开启“向科学进军”的进程 B.激发了人们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热情
C.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D.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2.1964年至1966年,国家的大部分国防军事工业建设项目都围绕着重庆渐次铺开,重庆成为导弹、火炮、舰船等常规兵器甚至核工业的制造中心和常规兵器工业基地,100多家军工企业聚集到重庆周围。重庆能够成为这一时期大量军工企业选址于此的重要条件是
A.周围大城市集中,与成都相互支援 B.重工业基础雄厚,煤钢工业十分发达
C.远离沿海地区,周围多山河险阻 D.抗战时期为陪都,科学技术人才集中
3.2021年12月10日8时Ⅱ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卫星发射中心自1958年10月20日成立以来,中心先后执行上百次航天发射任务。下列史实与此相关的有
①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②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③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1号"发射成功
④2003年,首次载人宇宙飞船"神舟5号"发射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说:“有了原子弹,我这个外交部部长在国际讲台上说话,腰杆子硬!”张爱萍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研制原子弹有助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B.研制原子弹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D.原子弹爆炸成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20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尼克松先后访华,引发了苏联的强烈反应。《真理报》发表评论说:北京正在利用“美国牌”努力加剧美苏对抗,其主要考虑并不在外交关系的正常化,而是想实现其更大的权力目标。苏联军队报纸《红星报》则猜测,美、日、中三国正在逐渐形成一个集团。这说明( )
A.美国力图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B.中美关系改善冲击了世界旧格局
C.美苏两家平分世界的时代结束 D.苏联加快中苏关系正常化步伐
6.1962年,在大力压缩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厂并厂,缩小规模,使全国的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38%。这一变化出反映当时
A.“八字方针”开始推行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左”倾思潮影响巨大 D.经济建设趋于理性
7.1969年,美国决定修改禁止购买中国商品的外国资产条例,允许在国外旅行或居住的美国人购买少量中国商品,以非商业性进口目的进入美国。这主要说明
A.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走向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对华政策已经有所松动 D.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8.1956年2月至4月下旬,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听取了全国三十多个部委以及广东、河北等地的汇报,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全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重工业内部结构等情况,特别是存在的实际问题。据此可推知
A.国家建设战略将出现重大调整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仍需继续
C.平衡工农业是经济工作的中心 D.社会主义工业注重协同合作
9.1962年2月,山西省滹沱河灌区管理委员会和水利代表会在忻县开幕。会议决议:其一,制定灌溉管理制度,对工程所有权、管理范围、水费征收等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订立了奖惩办法;其二,各受益单位应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既定任务,浇地必须交纳水费。据此可知此次会议
A.预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景 B.展示了农村实行经济改革的成果
C.全面释放了地方水利企业的活力 D.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10.图1、图2是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这两幅图反映当时我国( )
A.工业的区域分布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实行重大战略调整以应对严峻国际形势
D.落实了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1.到1966年,广大内地和边疆省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形成不少工业中心,如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煤炭基地,兰州石油化工中心,成都、重庆的钢铁、机械基地。这说明,当时我国
A.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B.经济建设重心转向内地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行
12.1959年,粮食和油料大幅度减产,蔬菜、肉类等副食品更加短缺,人民生活日用品生产下降,出现供应紧张。陈云同志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向毛泽东及政治局建议“先安排好市场(副食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三条腿走路;拨原材料安排日用品的生产;精简职工队伍,压缩购买力等)再安排基建,安排好衣、食、住、用、行,稳定人民生活。”他还建议:“1959年的钢产量应降为1300万吨。”这些建议得到毛泽东的首肯。这表明
A.“左”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B.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初步基础
C.从根本上解决高指标、浮夸风问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尝试
13.2020年6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互致贺电,庆祝中非建交45周年,双方回顾了建交后中菲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加强两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共同意愿。中菲建交的历史背景是
A.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B.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4.新中国初期,为解决房屋短缺问题,由政府出钱、单位负责建房和分配的模式,成为当时的主要房屋供应机制,即“福利分房”。直到1978年,住房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还不到10%。这主要是因为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人口数量的相对增长
C.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D.社会经济处于探索期
15.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赫苏斯克拉克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 )
A.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基础
C.客观上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飞机的诞生地,但航空技术曾一度落后于欧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政府增加在工业方面的支出,使航空工业获得较大发展,波音、道格拉斯等公司发展成国际大企业。美军缴获的德国航空技术成为战后美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也使更多的新兴公司参与到航空工业的竞争中来。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使美军加大了对航空武器的需求,6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航空技术的领导者。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于1951年组建航空工业管理局,该局规模小、设备旧,只能进行维修工作。50年代初,一大批航空领域的爱国学子相继回国并被委以重任。5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研制成功。50年代末期,苏联终止了对华援助。在中共中央领导下,航空工业管理局精简业务,全力保障主要飞机型号的研发。1963年9月,歼—6战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超声速飞机的国家之一。航空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沈海军《中国航空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20世纪30—60年代美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17世纪以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王钰《近现代中俄关系走向》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重视日本作为战略基地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中。美国片面炮制的对日“和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谋求使其长期占领日本“合法化”。1950年8月,美英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定本”。其中,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混其词。同时,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杜勒斯等人说蒋军驻扎在金门、马祖是“愚蠢和不明智的”,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至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材料“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可知“两弹一星”精神,既体现为敢于战胜一切艰险、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为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D项正确;材料的重点是强调“两弹一星”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不仅仅是科学进程,而且开启也不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不是强调人们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热情,排除B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概念是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解析】
依据所学,1964至1966年,由于国际形势紧张,党和政府便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材料的时间正值我国三线建设时,众多与国防有关的军事工业建于重庆,是因为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有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利于防御和战备,C项正确;其余几项均不是重庆的优势和条件,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解析】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999年,“神舟1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003年,首次载人宇宙飞船“神舟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1984年,“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基地成功发射,排除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解析】
“有了原子弹,我这个外交部部长在国际讲台上说话,腰杆子硬!”“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说明研制原子弹有助于增强国防力量,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研制原子弹对我国的影响,排除A项;1964年我国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尼克松先后访华,引发了苏联的强烈反应”,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处于争霸态势,中苏关系处于对抗状态,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引起苏联的敌视,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旧国际关系格局的冲击,B项正确;美国改善与中国关系主要是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排除A项;第三世界和西欧、日本的崛起,说明美苏并未平分世界,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中苏关系才逐渐正常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解析】
根据材料“1962年,在大力压缩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我们在探索时期比较大的失误,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建设趋于理性,D项正确;开始推行是在1960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比例失调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左”倾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被迫采取“收缩战略”,并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题干中的信息“修改禁止购买中国商品的外国资产条例”即是其体现,这主要说明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走向”,A项正确;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松动,这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8.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领导人听取地方报告,系统分析经济状态,这预示着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将要出现调整,A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1961年-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平衡工农业是经济工作的中心,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注重协同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解析】
依据材料“会议决议:其一,制定灌溉管理制度,对工程所有权、管理范围、水费征收等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订立了奖惩办法;其二,各受益单位应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既定任务,浇地必须交纳水费”可知,该会议对山西省滹沱河灌区的管理进行了工作协调和管理,有利于调动各受益单位的积极性,有利于相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题干时间为1962年,正值八字方针公布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三年困难,党中央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和发展,经济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B项;题干会议只是山西省滹沱河灌区的一个协调管理会议,当时依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材料信息比较得知5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60、7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中地区;结合所学,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加强国防力量,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在西南、西北等地大力开展国防工业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C项正确;“重心已经发生转移”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八字方针”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与工业分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决定进行“三线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广大内地和边疆省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中西部的一些地区成为工业中心,说明我国工业布局有了一定改善,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重心依然在东部地区,排除B项;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2.A
【解析】
1959年正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当时存在左倾错误,陈云建议适当缩小基建、降低钢铁计划量,这些建议得到肯定,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泛滥的“左”倾错误,A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C项错在“根本”,排除C项;这一时期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A项。
13.B
【解析】
根据“中菲建交45周年”可知中国和菲律宾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5年,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实行了正常化,B项正确;万隆会议召开是在1955年,排除A项;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是在1967年,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
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实行福利分房制度,但住房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比较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对住房建设投资较低,C项正确;1978年前我国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相对增长和社会经济处于探索期,排除BD项。故选C项。
15.A
【解析】
根据“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可得出通过体育的交流,可以促进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改善外部环境,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B项;材料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一边倒,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原因:国家的支持投入;国际形势的推动;对德国航空技术的借鉴;美国霸权主义的需要;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
影响: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有利于世界航空业的发展;加剧军备竞赛和国际关系的紧张。
(2)特点:以增强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重视独立自主研发;底子薄,发展迅速。
原因: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爱国知识分子的贡献。
【解析】
(1)
原因:根据“美国政府增加在工业方面的支出”得出国家的支持投入;根据“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使美军加大了对航空武器的需求”得出国际形势的推动;根据“美军缴获的德国航空技术成为战后美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也使更多的新兴公司参与到航空工业的竞争中来”得出对德国航空技术的借鉴;根据所学得出美国霸权主义的需要;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影响:根据二战及冷战的影响可得出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有利于世界航空业的发展;加剧军备竞赛和国际关系的紧张。
(2)
特点:根据“航空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得出以增强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根据“标志着中国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超声速飞机的国家之一。”得出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根据“新中国于1951年组建航空工业管理局,该局规模小、设备旧,只能进行维修工作。50年代初,一大批航空领域的爱国学子相继回国并被委以重任。5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研制成功。”得出底子薄,发展迅速。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根据“一大批航空领域的爱国学子相继回国并被委以重任”得出爱国知识分子的贡献。
17.(1)进程及特点:17世纪至俄国十月革命前,俄国侵略中国并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十月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俄国支持和帮助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属于结盟关系;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至苏联解体前后至今,中俄两国基本处于互为友好,建设性和战略性伙伴关系。
(2)表现:指示日本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违背国际协约,将台湾问题含混其词;在国际上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原因: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
支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等。
(3)启示: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国家间应和平共处,不干沙他国内政和外交;各国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1)进程及特点:根据材料“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可知17世纪至俄国十月革命前,俄国侵略中国并占领中国大片领土;根据材料“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可分析出十月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俄国支持和帮助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可分析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属于结盟关系;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可分析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根据材料“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可分析出苏联解体前后至今,中俄两国基本处于互为友好,建设性和战略性伙伴关系。
(2)表现:“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可分析出指示日本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根据材料“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混其词。”可分析出违背国际协约,将台湾问题含混其词;根据材料“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可分析出在国际上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可分析出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等。
(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国家间应和平共处,不干沙他国内政和外交;各国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