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
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
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
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
2.在14年抗日战争中,河北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解放战争中华北地区的重要战场,河北人民为夺取全国胜利作出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河北工业进行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厂矿,河北人民不负国家所望,到“一五”计划实施时,河北省现代工业比重由7.6%上升到23.69%,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增砖添瓦。这些充分体现了河北人民
A.危难时刻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
B.深入理解并践行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响应国家号召以实现民族独立
D.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支柱
3.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 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4.新中国初期,政府在发行公债的同时,还组织城市工人家庭等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储蓄。为此,上海等地提出了“功在国家,利在自己”的宣传口号,各地厂矿工会也纷纷成立互助储金会。这些举措旨在
A.形成金融领域的计划体制 B.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D.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用法律手段恢复经济秩序、加强财政工作、控制物价”。1953 年,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调整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反映出我国
A.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B.法制建设开始向制度化迈进
C.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工作中心 D.三大改造推动了法制的健全
6.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在城市里统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居委会的法定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在当时主要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旨在
A.保障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C.提高国家的城市治理水平 D.健全国家的基层法律制度
7.1950年春,政务院规定:“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各地国营贸易机构业务范围的规定与物资调动,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统一负责”。此举旨在
A.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 B.增强财政力量,确保经济稳定
C.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D.改变各自为政,树立中央权威
8.如图为1949年到1959年8月《人民日报》广告数量变化表。此表数据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左倾错误致广告数量出现最大降幅
C.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 D.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斐然
9.某次国际会议,美国要求有关国家派亲美人士参加会议,并敦促他们在会议上发表反共讲话。美国试图以反共观点冲击会议的反殖主题,迫使与会各国陷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之中,达到削弱中国影响的目的。此次会议
A.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进展 B.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0.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画《烧旧契》。该年画
A.说明了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B.反映了农民从封建束缚中解放
C.突出了农民政治上的自由权利 D.描述了喜迎合作社丰收的场景
11.1956年初,一份关于初级合作社组织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采纳,该方案明确规定要为妇女保留一定比例的领导席位,要求对产后妇女采取保护措施,呼吁要在农忙季节建立托儿设施,保证男女同工同酬。该方案意在
A.打破传统伦理秩序 B.推进农业集体化
C.突破男尊女卑观念 D.保障妇女的权益
12.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先后尝试通过划定福利补助金的提取比例以及推行福利设施企业化等方式来规范国营企业的福利开支。然而,因为配套工作没有跟上,这些举措未取得明显成效。为减轻职工负担、改善职工的生活,1956年职工福利制度一度又回归由国营企业包办的模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 B.所有制形式重大变化
C.分配体制的集中管理 D.国家经济战略的实现
13.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利用了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他为18个月后的亚洲之行和为亚洲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打下了基础。此次会议
A.维护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 B.和平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为国内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D.打破了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阴谋
14.新中国刚成立时,党和国家集中力量治理了淮河和修建了荆江分洪、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干项目,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各地还大力整修水渠这些基础设施建设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C.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建设 D.反映了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15.1953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时,并没有直接没收私营企业,而是采用注入资金、控制股权的经济手段来改组企业,扩充企业实力的做法。这一做法旨在
A.保证私营企业的稳定 B.增强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C.落实和平赎买的政策 D.减少企业改造的阻力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为申(1909-1966),新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莫基人与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防治、抗美援朝战争需要大量廉价的抗生素。而药品进口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张为申冲破阻碍,决定回国。从菌种引进、培养、发酵、中试到药厂工业化生产,张为申皆亲力亲为。1958年,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生素工业化生产之路,使青霉素成为物价廉的“当家药”。1958年初,张为申获得苏联赠送的红霉素菌株。红霉素等他抗生素也在他的努力下,迅速实现工业化生产,使脑膜炎、肺炎等恶疾有了效的药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迅速达到1957年的57岁称中国医药史上的伟大壮举之一。此外,张为申举办了多期全国抗生素讲习,形成了健康发展的抗生素专业队伍。
——摘编自于滨等《张为申——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引路
(1)根据材料,概括张为申对新中国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为申取得成就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近代以来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依据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政体制的变化,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重塑新的国家体制,并非完善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排除B项;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2.A
【解析】
考查河北人民的精神。根据题干,不论是在抗日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时期,河北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践行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排除B项;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已经实现民族独立了,排除C项;一个省的人民不能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支柱,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中国和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可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各国共同的利益以及价值取向,C是最根本的原因,C项正确;ABD选项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在发行公债的同时......为此,上海等地提出了......”可知上海的这些举措是为了配合国家政策,B项正确;计划体制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勤俭节约,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用法律手段恢复经济秩序、加强财政工作、控制物价”,1953 年,总任务调整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说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工作中心调整法制建设的总任务,C项正确;A项不符合1953 年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制建设开始向制度化迈进”,排除B项;D项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市设立基层政权机关和民众自治机构,其本质是对1954年宪法的精神的落实,旨在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改进国家城市治理水平,C项正确;A、B两项并不是这一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条例,不足以健全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
1950年正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加强对财政、商贸的控制,以为维护经济稳定,增强财政力量,B项正确;这一时期尚未明确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排除A项;上述举措是加强中央对经济的管控,并不是为了缩小地方差距,排除C项;D项的“各自为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解析】
依据材料“1949年到1959年8月《人民日报》广告数量变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权,一五计划,开始确立计划经济体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左倾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斐然,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它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在会议召开期间,美国干扰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结束。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加强联系,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进展,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焚烧旧契体现了新中国对封建土地剥削的废除,把农民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农民政治权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丰收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解析】
根据材料“该方案明确规定要为妇女保留一定比例的领导席位,要求对产后妇女采取保护措施,呼吁要在农忙季节建立托儿设施,保证男女同工同酬”以及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让妇女也能与男性一样进行劳动,推进农业集体化,B项正确;打破传统伦理秩序和突破男尊女卑观念是现象,不是目的,排除AC项;保障妇女的权益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析】
结合材料中“福利补助金的提取比例以及推行福利设施企业化”“为减轻职工负担、改善职工的生活”等信息可知,这是国营企业规范福利开支,推行福利设施“企业化”的结果,但最后未见成效,这与1956年公有制的建立息息相关,B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在1952年已经实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分配体制的集中管理,是对材料现象的概括,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实现指的是一五计划的实现,是在195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推动了会议的圆满召开,为国内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C项正确;材料与维护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万隆会议与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无关,排除B项;D项是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解析】
材料主要涉及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河流和水利治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新中国刚成立时”,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河流和水利治理,没有体现建立工业国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解析】
国家采用注入资金、控制股权的经济手段,推进公私合营,旨在减少阻力,顺利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和平过渡,D项正确;保证私营企业的稳定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即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不符,排除A项;公私合营时采取经济手段,旨在顺利改造,不是为了增强企业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落实和平赎买的政策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开辟了抗生素工业化生产之路;生产出大量廉价的抗生素,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开发了多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极大延长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中国抗生素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
(2)党和国家的支持;巩固政权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苏联等友好国家的援助;张为申的爱国精神、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张为申献身科学、亲历亲为的实践精神;张为申早年的求学经历及自身出众的能力。
【解析】
(1)根据“1958年,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生素工业化生产之路”得出开辟了抗生素工业化生产之路;根据“使青霉素成为物价廉的‘当家药’”得出生产出大量廉价的抗生素,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根据“红霉素等他抗生素也在他的努力下,迅速实现工业化生产,使脑膜炎、肺炎等恶疾有了效的药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迅速达到1957年的57岁称中国医药史上的伟大壮举之一”得出开发了多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极大延长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根据“此外,张为申举办了多期全国抗生素讲习,形成了健康发展的抗生素专业队伍”得出为中国抗生素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党和国家的支持;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防治、抗美援朝战争需要大量廉价的抗生素”得出巩固政权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1958年初,张为申获得苏联赠送的红霉素菌株”得出苏联等友好国家的援助;根据“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张为申冲破阻碍,决定回国。从菌种引进、培养、发酵、中试到药厂工业化生产,张为申皆亲力亲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张为申的爱国精神、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张为申献身科学、亲历亲为的实践精神;张为申早年的求学经历及自身出众的能力。
17.(1)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政府缺乏整体布局意识。
(2)管理思想: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意义: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3)启示:城市治理要具备前瞻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要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
【解析】
(1)根据材料“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可知,基础设施不完善;根据材料“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可知,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可知,失业人数增加;根据材料“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可知,政府缺乏整体布局意识。
(2)管理思想:根据材料“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可知,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根据材料“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可知,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意义:根据材料“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可知,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3)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治理要具备前瞻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要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