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8: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上述政策( )
A.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D.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
2.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邀访日,邓小平参观神奈川县某汽车工厂时发现,该工厂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6%,在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工人,参观后邓小平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话:“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据材料可知
A.中国政府已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第一
C.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
D.日本囿于国情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湾统一后国家将“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在确保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的情况下,充分吸纳台湾人民的呼声,照顾台湾人民的利益。全国人大的这一对台方针
A.前瞻性地探讨了统一后的台湾治理模式
B.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C.将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传统放在了首位
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形成
4.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
A.确立了国企改革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 B.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C.推动了对外开放战略进入新的阶段 D.受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挫折的影响
5.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有些地方探索出农村股份制,即在不改变土地产权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权或承包权入股,实行集约化经营而获取物质利益的经营制度。可见,农村股份制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D.实现农村市场经济发展
7.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8.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9.1981年10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种经济责任制形式。这一规定的实施
A.加强了中央政府监管力度 B.优化了国企所有制结构
C.推动了企业管理方式转型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0.1995年6月《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机床厂的通知∶凡我厂在册职工,务于6月28 日前回厂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调离手续,逾期不办理者,按自动离职处理,请相互转告。在同一时期,山西机床厂劳动服务公司也登载了类似的通知。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冲击
C.新型用工制度适应现代企业要求 D.新闻媒体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11.1991年1月底至2月中旬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过春节,与前几次过春节不同,这一次他视察工厂、参观企业、听取有关浦东开发的汇报,发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讲话,他强调说:“改革开放还要讲……光我一个人讲还不够,我们党要讲话,要讲几十年”。邓小平同志此行
A.开启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
C.属于“南方谈话”的组成部分 D.希望突破改革开放面临的重重阻力
12.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刊登了一则商业广告“国营宁江机床厂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这一现象反映了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13.在1978年7月国务院务虚会上,胡乔木作了题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发言,强调经济工作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按违反经济规律的长官意志办事。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由此可知,两人
A.认为应该深化改革开放 B.主张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
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要求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4.如表为1978-2017年扬州市产业占比情况,表中数据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现持续增长
C.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D.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未发生变化
15.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B.体现了我国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C.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D.表明了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国有资本布局调整。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保障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大量创办国营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在经济领域的全覆盖。计划经济时期,新增国有资本主要靠国家来投资。依靠高积累、低消费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仅在“一五"时期,中国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8亿元。从国民经济各行业投资情况看,“一五”时期,工业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43%,“二五”时期为60%,“三五”时期为55%,“四五”时期为55%……形成了工业投资“一头独大”的局面。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
材料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综合研判,中共中央决定“抓大放小”,并将这一思想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抓大”当时是指重点抓好1000户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和120家试点企业集团。抓住这些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抓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通过对其他国家工业化历程的考察和借鉴,并结合中国国企改革实际,领导人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1997年11月,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公司成立。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放小”的责任在地方,此后,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大大加快了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
——均据石建国《工业化战略选择与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有资本布局在1949-1978年与改革开放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国有资本布局的影响,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有益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金融系统已几乎完全瘫痪。1933年3月6日,罗斯福援引“对敌通商法”,宣布银行休假四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案授权复兴金融公司(1932年美国政府创办的金融机构)购买银行偏好的股票,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借款给非联储成员银行的州属银行。6月,《1933年银行法》签署,它加强了联邦储备局对其成员的监控力度;授权给联邦储备委员会,使其能够为成员银行制订最高利率。1934年,又通过《证券交易所法》,明确了政府对交易所的管制,防止弄虚作假。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影响》
材料二 改革前中国金融体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金融体制。1979年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四大银行各司其职,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银行体系。此后,国家先后又制定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和《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制法规。这些金融法规的制定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保证,使得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对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林毅夫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金融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简述中美两国金融改革相似的成功经验。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是现代企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所有制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
神奈川的汽车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这说明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B项正确;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证明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世界第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解析】
依据材料,祖国大陆政府指出,台湾统一以后要采取符合台湾人民意愿的办法和措施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意即指要台湾人民同意的不损害国家主权的都可以采纳,意即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模式,可以台海两岸一同商定,A项正确;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是1992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历史传统,C项结论偏离主题,排除;一国两制的方针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可知,材料反映了党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指导思想的突破,这为改革进一步深入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排除C项;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解析】
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解析】
农村股份制是在不改变土地产权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权或承包权入股,实行集约化经营而获取物质利益的经营制度,这体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正确;A项不符合“在不改变土地产权的前提下”,排除;农村股份制的实行是在不改变土地产权的前提下,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
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百度百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8.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解析】
根据“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种经济责任制形式”可知这一规定是扩大了企业经营生产的自主权,从而推动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而非加强中央政府的监管,C项正确,排除A项;这一规定实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而非优化所有制结构,排除B项;此时还没有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
依据材料“1995年6月《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机床厂的通知”、“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调离手续,逾期不办理者,按自动离职处理,请相互转告”可知国企改革应用新型的用工制度,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劳动者的积极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是一则报道,不能反映新闻媒体对改革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
依据材料“发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讲话”表明改革开放面临的阻力很大,希望突破改革开放面临的重重阻力,D项正确;“开启”表述错误,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2年南方谈话,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的信息,由材料中商业广告“国营宁江机床厂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这与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密切相关,说明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B项正确;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此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会才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7月”还未改革开放,当时仍是实行计划经济,胡乔木强调经济工作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薛暮桥提出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表明了两人主张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B项正确;1978年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渐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解析】
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第三产业呈现上涨趋势,第二产业呈现平稳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持续增长”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未发生变化”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可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B项错在“普及”,排除B项;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同: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任答一点即可)
异:1949-1978年,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对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改革开放后,国有资本均衡化发展,坚持做大做强大型国有企业,搞活中小国有企业。
(2)影响: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强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活力;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任答两点)
启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深化改革,增强国家实力。(任答两点)
【解析】
(1)
同:根据材料从党的领导、目的、所有制形式等方面概括。异:根据“1949-1978年,中国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得出1949-1978年,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对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根据“当时是指重点抓好1000户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和120家试点企业集团。抓住这些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抓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得出改革开放后,国有资本均衡化发展,坚持做大做强大型国有企业,搞活中小国有企业。
(2)
影响:根据“此后,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大大加快了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可得出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强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活力;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等。启示:结合所学可得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深化改革,增强国家实力等方面。
17.(1)内容:令银行休业整顿;禁止黄金出口;借款给地方银行;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
(2)特点:渐进性;市场化;法制化;注重监管。
意义:稳定金融秩序,促进金融体制转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经验:金融改革有计划,循序渐进;注重金融立法,完善金融制度;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
【解析】
(1)内容:依据材料“宣布银行休假四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得出令银行休业整顿;禁止黄金出口;依据材料“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借款给非联储成员银行的州属银行”,得出借款给地方银行;依据材料“它加强了联邦储备局对其成员的监控力度”,得出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依据材料“明确了政府对交易所的管制,防止弄虚作假”,得出管制证券业。
(2)特点:依据材料“国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金融体制”,得出渐进性;依据材料“国家先后又制定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和《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制法规”,得出市场化;法制化;依据材料“这些金融法规的制定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保证,使得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对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得出注重监管。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金融秩序,促进金融体制转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