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创立了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五品以上官员的弟子方能入学,教授《书》《诗》《易》《三礼》等课程。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开始兴办官学 B.儒学仍是官方正统
C.儒学影响官员选拔 D.门阀士族控制政权
3.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
A.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B.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
C.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 D.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
4.曹植由于出身高贵,故其少年时创作的诗赋,极富文采地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曹植成年后,曹操偶尔会带着他行军作战,故其青年时期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曹植的诗歌创作走向功利化 B.曹植的社会阅历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C.曹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曹植的诗歌创作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5.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
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
6.据《南史》记载,南朝女棋手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徧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史书上有安南国向皇后进贡“木钝象骨棋盘一面,象牙棋子一具”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A.女性参与围棋活动得到社会认可 B.围棋传播经历自下而上的过程
C.政府支持推动女子围棋运动发展 D.围棋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7.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分等占田。西晋占田令
A.加强了政府社会掌控力 B.压制大土地所有制经济
C.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保障
8.根据《魏书李宝附承子韶传》记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削弱鲜卑贵族势力 B.顺应洛阳士族要求
C.洛阳地区经济发达 D.追求政权的正统性
9.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10.两汉人身依附关系最显著的是奴婢,奴婢地位几乎与物质财产相同。魏晋时期成熟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部曲佃客制”,他们为豪强地主种地交租,服劳役杂务,战时为私兵部曲,不单独立户,世代相袭,大批释放后的奴婢多转化成部曲佃客。这反映两汉魏晋
A.人身依附现象逐步减少 B.租佃制度日益普遍化
C.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部曲佃客制度较成熟
11.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12.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
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
13.西晋时期,“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后,大批人口从中原地区外迁,公元296年,齐万年之乱后,一股经汉中抵蜀地,另一股经汉水至淮河一带,后为石勒所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呈现由政府组织的特点 B.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
C.造成中原人口大量锐减 D.开启了经济重心转移
14.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女子翟姜女用24匹丝练(丝绸的一个品种),从男子栾奴处买了一口棺材,并在木简上立下契约。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注重市场交易公平
C.存在以物易物现象 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15.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17.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解析】依据材料“晋武帝创立了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五品以上官员的弟子方能入学,教授《书》《诗》《易》《三礼》等课程”,创立了国子学,教授的课程仍然是儒家经典,表明儒学仍是官方正统,B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依据所学,公元6世纪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此时黄河流域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公元5世纪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迁都洛阳,引发了人口关中地区的转移,D项正确;河北、山西一带的封建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排除A项;此时黄河流域已经实现局部统一,排除B项;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阳,是政治中心的西移,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解析】“责任”意识并非“功利”,排除A项;由题干中“出生高贵,……创作的诗赋,……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行军作战,……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等信息可知,曹植的诗歌风格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植的“责任”意识和阅历的多样性,B、C两项的表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故选D项。
5.C
【解析】东晋的遥领制度体现了东晋政府意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意图,说明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下,东晋还想着统一全国,即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遥领的这些地区并不在东晋政府的统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遥领制度,没有体现冗官和郡县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
6.D
【解析】有“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和“安南国向皇后进贡”可知,围棋活动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专门设置了机构教授棋艺,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对外影响,说明当时围棋活动并不单是民间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女子借围棋入仕的一个例子,“社会认可”无从体现,不能判定社会对女性参与围棋活动的态度,排除A项;国家设置机构教授围棋,且别国向中国进贡棋盘,表明围棋传播应当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针对女子进行围棋运动的人才培养,个例不能代表国家政策,且材料中的女子是““变服诈为丈夫”即扮男装进行的围棋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西晋占田令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既承认门阀士族的土地占有,也承认了民众对荒田开垦的所有权。从材料中“男子…女子…官吏…占田”等可以看出,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所以,西晋占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力度加强,排除A项;题干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解析】根据“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可得出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迁都于此,能够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士族的需求,排除B项。故选D项。
9.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晋时期出现北民南迁,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许多读书人离开了原籍,因此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项正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非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弱化,排除A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国家的监察体制并没有得到强化,排除B项。故选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个时期都有各自典型的人身依附关系,均从属于豪强地主,反映了其势力强大,C项正确;奴婢释放是依附程度的减轻而非减少,而且更多的农民沦为部曲佃客,是现象的增多,排除A项;B是宋代以及后的事,排除B项;题目要求包括两汉,这里只属于魏晋,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配合均田制改革,李冲首倡实行三长制等新的地方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得以趁机摆脱豪强控制,因此他们多数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D项正确;AC两项都是北魏改革的客观影响,但都与农民拥护新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C项;材料中只是强调农民支持新制度,至于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反映,实际上很多顽固守旧势力是反对新制度的,排除B项。故选D项。
12.D
【解析】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职,将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辅完全由士族垄断等,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项正确;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排除B项;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先选D项。
13.B
【解析】根据“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后,大批人口从中原地区外迁,公元296年,齐万年之乱后,一股经汉中抵蜀地,另一股经汉水至淮河一带,后为石勒所收。”可得出,北方战乱,而言相对稳定,因此大量北展南迁,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组织,排除A项;中原人口大量增加,排除C项;“开启”错误,在这之前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根据“女子翟姜女用24匹丝练(丝绸的一个品种),从男子栾奴处买了一口棺材,并在木简上立下契约。”可得出,由于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到影响,当时出现了以物易物的现象,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公平交易,排除B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人材料中南北朝的对比可得出,北朝强调训练各种技艺的同时,还关心政治,积极从政,较南朝的生活更加丰富,体现出北朝的政治文化优势,D项正确;从材料可得出南朝政治并不成熟,排除A项;“此消彼长”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根据材料“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
(2)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可概括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结合所学从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的角度补充。
17.(1)差异:从功能来看,春秋时孔庙是家族祭祀孔子场所,汉代为国家祭祀孔子的场所,东晋时有祭祀与教化的复合功能。从分布空间来看,孔庙由在孔子故里的故居,变为在外地学校内建置孔庙。从建筑形制来看,由春秋时三间居室,变为东晋的建筑群。
差异原因:汉朝儒家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孔庙的地位得到提高。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将儒学和孔子视为正统政权的象征,因此建设了“庙学合一”的孔庙建筑群。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②孔庙是体现国家礼仪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建筑,故北魏以祭孔和修建孔庙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解析】(1)差异:根据材料“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可知从功能来看,春秋时孔庙是家族祭祀孔子场所,汉代为国家祭祀孔子的场所,东晋时有祭祀与教化的复合功能;根据材料“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从分布空间来看,孔庙由在孔子故里的故居,变为在外地学校内建置孔庙;根据材料“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可知从建筑形制来看,由春秋时三间居室,变为东晋的建筑群。
差异原因:根据差异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巩固统治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汉朝儒家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孔庙的地位得到提高;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将儒学和孔子视为正统政权的象征,因此建设了“庙学合一”的孔庙建筑群。
(2)原因:根据材料“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可知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根据材料“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可知孔庙是体现国家礼仪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建筑,故北魏以祭孔和修建孔庙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