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8:2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从宋到元
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
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
2.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人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
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3.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 -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4.《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5.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一场宴饮。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这一现象说明
A.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 B.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
C.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6.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海内外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巩固了全国的大统一局面
C.推动了外交体制近代化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结合如图及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朝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管理边疆地区
②唐朝时吐蕃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
③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④元朝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元代行省以下的路、府、州各级政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尹、知府外,还设达鲁花赤一名。达鲁花赤是蒙语,意为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代表中央驻扎地方。达鲁花赤的设立
A.完善了元朝的监察体系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D.削弱了门阀势力
10.1272年,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在此后的22年间,向岭北行省调入大批汉军、南宋降军、南人及蒙古军民,给予耕牛、农具,于怯鹿难、杭海、五条河、和林等地屯种。这些措施
A.表明元朝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 B.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
C.属于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1.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
A.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 B.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保护小农对土地的所有权 D.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
12.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化表明()
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 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
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
13.统和元年(983年),辽圣宗下诏“民间有父母在,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族其门间”。他还曾“诏汉儿公事皆须体问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止”。由此可见,辽圣宗
A.借助程朱理学加强社会教化 B.试图延缓辽国封建化进程
C.采用儒家治国之术巩固统治 D.认同并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14.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颁诏书,以长安为中心正式确立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安徽天柱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同时确定四渎:江,河,淮、济。确立“五岳四渎”的目的在于( )
A.彰显封建王朝的正统性 B.强化都城周边军事安全
C.确立传统朝贡体系地位 D.调整王朝地方行政区划
15.宋朝开始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元朝处于王纲解纽与重建的状态,这从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并且常常成功的现象中就可看出。明初,有官员向朱元璋建言禁止“元氏旧俗”“以厚风化”,得到朱元璋赞同。这些现象主要说明元朝
A.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尚未确立 B.戏剧社会教化的作用式微
C.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开放性 D.理学日趋僵化导致纲常不正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校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圈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钱穆的观点,并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滴化形态”的理由。并以人命重案为例,说明元朝中央是如何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知府行使权力受到长吏、通判牵制,元代地方行省权力相对较大,这表明从宋到元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D项正确;元代相对于宋代,地方权力有所扩大,相对自由,排除A项;元代仍是中央集权制,地方权力扩大并不能抗衡中央,排除B项;元代地方权力有所扩大,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辽夏金的科举实践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人才,增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倡导了共通的思想理念,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D项正确;辽夏金借鉴中原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制度转型,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解析】根据“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 -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使巴蜀故地的汉中西北地区的文化氛围明显了,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文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因果颠倒,排除;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行省制度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要受到中央的节制,没有独立的大权,这种权力的平衡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A项正确;消除了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行省制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可知,“开芳宴”反映的是理学思想影响下理想的家庭模式和伦理道德。后来“开芳宴”向边疆传播,并为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接受,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析】据题意可知,元朝设置相应的机构接待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这就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这些举措是为了接待外国人,但并不一定摆脱传统的夷夏观念,和巩固全国大统一局面无关,排除AB项;“近代化”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元朝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元朝的这一举措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更不是要恢复分封制度,排除AB项;元朝将官职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并不是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唐朝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管理边疆地区,①正确;唐朝时,吐蕃与唐朝是两个并立的政权,②错误;元朝在地方是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③④正确;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解析】元朝在地方行政体系中设置达鲁花赤,这一机构凌驾于地方行政长官之上,代表中央驻扎地方,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达鲁花赤并不负责监察,排除A项;达鲁花赤的设置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唐宋以来,门阀势力就在不断下降,而达鲁花赤的设置并不是为了解决门阀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可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胡汉矛盾不可调和,排除A项;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不是主要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驿站制度,遍设驿站和站户,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来,进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A项正确;部分小农“不输租税”,但要负担“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经济负担并未减轻,排除B项;元朝禁止站户将土地卖给非站户,是为了加强对站户的控制,限制了其对土地处置的权利,排除C项;站户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一统国家内政管理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材料中欧阳修将少数民族政权辽归为“夷”,元朝修史将辽金少数民族政权和汉人的宋政权同时并列,同为正统,淡化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界限,体现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D项正确;无法体现民族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正统斗争激烈,排除B项;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表明华夏一体观念增强,淡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限,故C不是最佳选项,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解析】材料表明,辽圣宗强调孝道,并积极推动学习“南朝法度”,也就是学习北宋的制度文化,这是辽圣宗采用儒家治国之术的表现,C项正确;程朱理学完全形成于南宋,A项时空不符,排除;辽圣宗的措施加快了辽国封建化的进程,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宣帝确立“五岳四渎”以确保都城的中心地位,目的在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彰显封建王朝的正统性,A项正确;“五岳四渎”未体现军事作用,排除B项;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宋朝开始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元朝处于王纲解纽与重建的状态”,所以元朝整个社会也就星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色彩。“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就体现了这一点,元朝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开放性,不利于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立,故明初有官员向朱元琐建言禁止“元氏旧俗”,C项正确;理学在元中期成为官学,排除A项;材料“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是在强调元朝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开放性,而非戏刚社会教化功能削弱的问题,排除B项;理学倡化是在明清,排除D项。故选C项。
16.(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说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案。
【解析】(1)
观点:依据材料“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可知,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说明: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
理由:依据材料“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依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圈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可知,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依据“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延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可知,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监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案。
17.(1)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台湾管辖,巩固了国防。(答出两点即可)
(2)新问题:边疆威胁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上为主;传统宗藩体制遭受冲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清政府腐朽没落;清政府失去独立地位;国防实力薄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晚清处理边疆危机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台湾管辖,巩固了国防等方面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2)新问题:根据材料“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可知,边疆威胁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上为主;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可知,传统宗藩体制遭受冲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如清政府腐朽没落;清政府失去独立地位;国防实力薄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晚清处理边疆危机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