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8: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
(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当侵华日军进攻到南京郊外时,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1937年12月7日亲自起草了《攻占南京城要领》,规定:日军“进入城内要进行扫荡”,以“发扬日本的武威而使中国畏服”。这表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
A.达到了征服中国的目的 B.将全城军民彻底杀害
C.是日军预谋组织开展的 D.出于铲除国军抗日精神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称“国民党根本就是帝国主义压迫屠杀中国民众的保镖”;1936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目前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据此可知
A.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初步实现 B.抗日统一战线的目标更加明确
C.中国共产党重视整合社会力量 D.国共两党之间矛盾正逐步消失
3.1941年,晋察冀边区依据“三三制”建立政权后,仅几个月的时间,曾经逃亡出去又重返边区家中的地主不下两千户。这表明
A.国民党营垒开始出现了分化 B.广大军民抗战意识空前提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日伪对根据地的封锁被打破
4.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在现阶段“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毛泽东这一主张
A.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B.奠定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基础
C.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D.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5.1937年7月7日之前,中国拥有了3935家现代工厂,1万余公里铁路,12条民航线路;国民政府收回了盐务主权,已经行使关税主权7年;棉稻麦也基本实现了自给。据此可知
A.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B.国民政府做好了对日战争的准备
C.法币改革成效显著 D.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6.1935-1936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略从“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又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联蒋抗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促进战略转移的顺利进行 D.聚焦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7.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A.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8.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儿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这反映
A.知识分子参战的强烈愿望 B.中国人爱国意识开始觉醒
C.历史学家强烈的责任当担 D.中国通史教育的严重不足
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10.1941年,彭德怀在北方局扩大会议中强调,“知识分子”是开展敌占区与接敌区的桥梁,要向他们积极传递“新民主主义、持久战、三民主义、游击战争、中国历史各种知识”。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政治影响力逐步得到扩大 B.重视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C.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多元 D.党内已经出现“右倾”错误
11.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在《三三制的理论与实际》中指出:“因要革命须要有坚强的领导的党,而处于优势的领导的党,很容易走到把持包办。把持包办,不但广大人民不满意于当政的党,对党的本身,也很不利。”据此可知,中共实行“三三制”
A.加强政权建设的需要 B.出于自身约束的需要
C.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D.解决党群矛盾的需要
12.“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了日军企图,正确判断了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的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这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这次会战
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使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C.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13.民国二十七年《文汇报》报道某次战役:日军向枣庄总溃退,坂垣、矶谷两师团主力遭歼灭,为开战以来日军最重大之损失。这次战役
A.迟滞日军占领南京 B.未扭转正面战场颓势
C.以交通破袭为特点 D.成为了国共合作典范
14.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40年开始控制铁路调度权,并于1943年接管了滇越铁路的滇段,事实上收回了全部路权。1946年,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关于中越关系之协定》,在法律层面收回了路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与欧美实现地位平等 B.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官僚资本迎来“发展春天” D.二战使欧美国力迅速下降
15.日本《朝日新闻》刊发电讯:“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这从侧面反映当时
A.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B.敌后战场渐成抗战中流砥柱
C.国民党军队已全部败退 D.在华日军试图激化国共矛盾
16.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利用过春节时写对联和贴年画宣传抗战;同时,各种抗日救亡和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创办出版,如上海《救亡日报》、长沙(抗战日报》、武汉《全民抗战》广州《抗战戏剧》等,成为中国抗战文化的导向标。据此可知,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抗战宣传改变了国民教育
C.文化宣传成为抗战主要手段 D.文化领域的抗战得到重视
17.抗战时期.新四军领导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与日伪政权的经济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发行抗币,驱逐伪币,稳定了根据地的经济形势。由此推论,抗币的发行有助于
A.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B.缓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压力
C.扩大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D.增强民众对抗口民主政权的认同
18.1948年6月,人民日报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中指出:(我们)“要迅速地进行恢复和建设,以便更有力地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和改善华北人民的生活”,“为此,就必须建立作为各级权力机关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这表明华北解放区
A.经济政治建设的迫切性 B.筹建权力机关的艰巨性
C.战争破坏程度的严重性 D.作为战略前沿的重要性
19.1948年,中共中央在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指出: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对于小官僚和地主所办的工商业,则不在没收之列。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严禁侵犯。当时这一指示有利于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确立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C.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D.改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20.1947年,中共中央军委接到琼崖特委“琼崖纵队已进入五指山周围开展工作,击退该地区敌军,五指山脉周围地区已变成解放区”的报告后,于4月29日复电“琼崖根据地在五指山初步建立,这是一大胜利。”琼崖根据地的建立
A.配合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B.粉碎了国民党的内战阴谋
C.牵制了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D.奠定了解放海南岛的基础
21.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散布“中共只要军队和地盘”,中共表示军队数量让至43个师只占1/7时,中间派即表示赞成;当毛泽东表示可接受20个师的方案时,各方面人士纷纷指责国民党,为中共鸣不平。可见重庆谈判
A.促进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推动和平民主力量的凝聚与发展
C.保障了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为和平建国协议的通过奠定基础
22.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被定为华北、华东、西北解放区的本位货币,之前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按“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兑换,新解放地区原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按浮动比价限时兑换。人民币的发行与兑换( )
A.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金融领域的胜利 B.实现了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
C.提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D.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
23.1948年11月,中共军队封锁美国驻沈阳领事馆后,中共中央曾经设想新政权有可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个月后中共中央则确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不急于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交。这一变化表明中共
A.随抗战胜利改变对外政策 B.建立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抛弃了中国传统外交体制 D.关注和挫败美国对华图谋
2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这有利于
A.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B.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接管城市后经济秩序的稳定
25.1947年2月,上海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扬,物价随之飙升,迅速席卷全国。时人作诗讽刺;“黄金飞涨何时了,米价知多少?小民日夜盼回风,钞票不堪回首几年中”。引发“黄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力量发生彻底逆转 B.政府财政收支极不平衡
C.廉价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D.官僚资本侵蚀民族工业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中美两国政府被迫在印度到云南之间,开辟出一条空中战略物资转运的空中航线,主要由美国空运总队“租用”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飞人员和部分军方人员共同承担这项任务。航线全长约800公里,沿线山地海拔在4.5~5千米之间,最高达7千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驼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从1942年5月初到1945年底,援助中国的物资的81%是在“驼峰航线”上完成的。这条航线的开通,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封锁,对稳定亚洲战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据战后美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在“驼峰航线”上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13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摘编自刘昕、陈媛《“驼峰航线”亲历者回忆“死亡航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驼峰航线”的作用。
27.(12分)抗战时期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进行迁移,意义十分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工巨子范旭东率200多名技工入川,推广晒盐卤技术,降低了成本。光学专家龚祖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女工程师丰云鹤于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重庆办厂,从肥皂废液中提炼甘油以制造炸药。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简析抗战内迁的历史意义。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1937年10月18日,第716团主力设伏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西侧高地。上午,日军运输汽车50余辆,满载兵员、弹药,由北向南驶入伏击区。第716团即以密集的火力进行袭击。激战中,日军又有汽车200余辆由阳明堡方向向北驶来。第716团即分兵一部狙击该敌。激战至夜间,日军援兵又至,第716团遂撤出战斗。此战,共毙伤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21日,第716团再次设伏于黑石头沟地区。该团两次伏击战斗,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
——摘编杨晓哲《记八路军雁门关伏击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雁门关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路军取得雁门关大捷的影响。
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以《新华日报》为媒介进行舆论动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滇缅公路成为支援我国抗战的唯一国际道路。1940年7月,《新华日报》发表《打破逼降劝降的国际阴谋》,反对英国封闭滇缅公路,揭露英日媾和阴谋,号召全国各党各派加强团结来取得抗战胜利。1940年10月发表《滇缅路重开后的局势展望》,批评国民党一些人通过英美等国援助迅速取得抗战胜利的幻想,指出中国要加强国内团结,才能利用有利国际形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发表《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消灭世界法西斯恶魔的时候到了》分析了抗战的有利趋势,中国要积极地与美英等国配合作战。1942年1月,《保卫南洋的一支劲旅》呼吁海外侨胞加入到保卫南洋的战争中。1942年3月,滇缅抗战爆发。4月,《新华日报》发表《论緬甸战事》呼吁南洋各地的一切民族团结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大战斗体。1944年3月的《再论缅甸战局》既肯定了中、美、英将士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果,又重申武装緬甸人民、发动缅境游击战的主张。
——摘编自王丽《硝烟之外的团结:<新华日报>在滇缅抗战中的舆论动员》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舆论动员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动员工作对滇缅抗战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司令官松井石根…亲自起草了《攻占南京城要领》”“规定:日军‘进入城内要进行扫荡”等可知,日本侵略者预谋好了占领南京城后进行屠杀,C项正确;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是为征服中国服务的,但不可能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排除A项;仅凭“日军‘进入城内要进行扫荡’”难以得出将全城军民彻底杀害,排除B项;日本只是“使中国畏服”并非“铲除国军抗日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根据“目前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可得出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一致抗日成为主要目标,反映出抗日统一战线的目标更加明确,B项正确;A项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力量的整合,排除C项;矛盾没有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材料中逃亡地主重返边区表明,“三三制”起到了联合地主阶级进行抗战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C项正确;国民党营垒开始分化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军民抗战意识的提高,排除B项;D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根据“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可得出在全面抗战时期,主要矛盾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国共的合作,B项正确;目标在中共二大时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国共合作,而不是理论的形成,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交通已有所发展,收回了盐务和关税主权,棉稻麦基本实现了自给,说明日本侵华迫使中国抗战,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正确;1930年代前期中国民族经济有所发展,但现代化远未实现,排除A项;只有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说明国民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做好了对日战争的准备,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金融领域的变化,不能说明法币改革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态度的变化主要源于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说明中共共产党是以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依据调整自己的策略,D项正确;对待蒋介石态度的变化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转移无关,排除AC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起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故选D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来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项;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根据“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可知钱穆提倡国史教育的目的是昂扬民族自豪感,唤醒国民的抗战意识,体现了历史学家强烈的责任担当,C项正确;钱穆是为了唤醒国人的抗战意识,并不是强烈要求参战,排除A项;“开始觉醒”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之所以开设通史课程是为了唤醒国民的爱国精神,并不是因为通史教育的严重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此时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小资产阶级、富农等其他阶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项正确;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发生于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联合不同阶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不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排除B项;材料为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内容,此时抗日战争还未全面爆发,还未建设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根据“‘知识分子’是开展敌占区与接敌区的桥梁……”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强调知识分子十分重要,要团结知识分子,反映出重视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共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与文化多元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右倾”,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解析】由材料“因要革命须要有坚强的领导的党,而处于优势的领导的党,很容易走到把持包办。把持包办,不但广大人民不满意于当政的党,对党的本身,也很不利”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防止独断专行,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也争取到抗日政权中间来,所以“三三制”的实行是中共出于自身约束的需要,B项正确;加强政权建设、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也是中共实行“三三制”的原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解决党群矛盾是中共实行“三三制”的一个原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由材料“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可知这场会战是枣宜会战,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D项正确;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排除A项;使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排除B项;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解析】根据“日军向枣庄总溃退,坂垣、矶谷两师团主力遭歼灭,为开战以来日军最重大之损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战役应该是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抗战爆发以来取得的最大规模的胜利,但却没有能够扭转正面战场的颓势,B项正确;迟滞日军占领南京的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以交通破袭为特点的是百团大战,排除C项;成为国共合作典范的是平型关大捷,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由材料“国民政府于1940年开始控制铁路调度权,并于1943年接管了滇越铁路的滇段,事实上收回了全部路权。1946年,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关于中越关系之协定》,”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能够收回路权主要是因为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中国与欧美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国民政府,不是官僚资本,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大债权国,因此,二战使欧美国力迅速下降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华北日军不再“以重庆军为对手”,“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与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等,从侧面反映出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抗战的中流砥柱,B项正确;1943年中国人民的抗战尚未进入反攻,仍处于相持阶段,排除A项;国民党军队已全部“败退”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华北日军主要“对手”的变化不能说明其在试图激化国共矛盾,D项排除。故选B项。
16.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中根据地军民“利用过春节时写对联和贴年画宜传抗战”、“各种抗日救亡和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创办出版”说明中共及民主爱国人士重视文化领域的抗日宣传和普及,D项正确;民族统一战线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宣传抗战.无法体现整个国民教育,排除B项;抗战以军事手段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解析】根据材料“发行抗币,驱逐伪币,稳定了根据地的经济形势。”可知抗币能够稳定经济发展,利于民生,因而能够增强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不是抗币发行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驱逐了伪币,稳定了经济运行,但材料中无法得知抗币发行对生产活动是否有促进作用,因而无法得知是否能够缓解根据地经济压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扩大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解析】根据“要迅速地进行恢复和建设,以便更有力地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和改善华北人民的生活”可得出其强调经济与政治建设对于解放战争的重要性,能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物质基础,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与政治建设,B项不全面,材料也没有强调艰巨性,排除B项;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9.C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依据材料“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 .. .对于小官僚和地主所办的工商业,则不在没收之列。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严禁侵犯”并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经济基础和现状可知,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恢复,同时保障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C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且材料强调的是保留私人经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业布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解析】琼崖根据地的建立使海南岛保存了革命力量,为最终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是在1947年6月,且琼崖根据地的建立也起不到配合作用,排除A项;此时内战已经爆发近一年,谈不上粉碎国民党内战阴谋,排除B项;战略决战是从1948年11月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解析】根据“当毛泽东表示可接受20个师的方案时,各方面人士纷纷指责国民党,为中共鸣不平。”可得出重庆谈判使其他党派人士的民主力量得以汇聚,支持中共,B项正确;抗战期间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重庆谈判的结果最后并没有落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8年12月”可知,此时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这一时期我们对原有流通货币进行兑换,增强了人民对于解放区政权的信任,这配合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行动,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在金融领域的胜利应该是在建国之后,排除A项;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应该是在1953年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解放战争即将结束,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的外交从设想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转变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体现了中共反帝的要求,说明中共关注和挫败美国对华图谋,D项正确;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材料涉及的时间是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期,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抛弃了”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党要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共的工作重心要从农村转向城市,,所以这有利于接管城市后经济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抗战已经取得胜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接管城市后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接管城市后经济秩序的稳定,与革命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解析】由材料“1947年2月,上海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扬,物价随之飙升,迅速席卷全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挽救政府财政收支极不平衡的窘境,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B项正确;1947年2月时,国共力量尚未发生彻底逆转,排除A项;廉价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与材料“物价随之飙升,迅速席卷全国”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排除D项。故选B项。
26.(12分)(1)原因: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国防薄弱,战略物资供应不足;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因卫国战争无力援华;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
(2)作用: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封锁,稳定了亚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 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物资供应不足、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因卫国战争无力援华、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等角度进行分析。
(2)作用:根据材料“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封锁,对稳定亚洲战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物质上支援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粉碎日军的大规模封锁,稳定了亚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27.(12分)(1)特点:规模大和数量多;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
背景: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
(2)意义: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解析】(1)特点:根据“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得出规模大和数量多;根据“桂林市人口增2.16倍,……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得出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根据“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概括得出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根据“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得出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根据“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得出国民政府的迁都;根据所学,还可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等分析总结。
(2)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根据“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得出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根据“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日后师生人才辈出”得出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还可从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等总结回答。
28.(12分)(1)日本侵华(重点是进攻华北)八路军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2)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提升了八路军的威信。
【解析】(1)背景根据“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可知是日本侵华,重点进攻华北;八路军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2)影响根据“该团两次伏击战斗,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雁门关大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提升了八路军的威信。
29.(14分)(1)特点:团结各种力量,共同抗战密切关注国内外时局动向高瞻远瞩,引领全民族抗战放眼世界,全力支持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影响:激发了中国军队在滇缅的抗战斗志有助于民众对滇缅抗战的支持有利于激发海外华侨加入南洋抗战,推动了滇缅地区统一战线的扩展有利于争取国际力量的支援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1940年7月,《新华日报》发表《打破逼降劝降的国际阴谋》,反对英国封闭滇缅公路,揭露英日媾和阴谋,号召全国各党各派加强团结来取得抗战胜利。”可分析出密切关注国内外时局动向高瞻远瞩,引领全民族抗战放眼世界;根据材料“1942年1月,《保卫南洋的一支劲旅》呼吁海外侨胞加入到保卫南洋的战争中......发表《论緬甸战事》呼吁南洋各地的一切民族团结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大战斗体。”可分析出团结各种力量,共同抗战;全力支持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简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滇缅抗战中與论动员工作的影响,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民族意识、抗击日本侵略、动员民众参加抗日等角度进--步得出。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