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8: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测试
(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1920年11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劳动音》发刊词中呼吁:我们更希望国内的劳动同胞与我们携手,时常将其所在的工厂、制造场...工人自己个人的生活情形等,随时详详细细地告诉我们,使我们发表出来,使国内各工人容易联络,明白我们国内的劳动真相。这反映出
A.共产党认识到统一战线重要性 B.进步知识分子注重发动群众
C.马克思主义逐渐实现了中国化 D.第一次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潮
2.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决心联共,同意采取党内合作这种特殊形式,接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他这样做是为了
A.汲取先前失败教训 B.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从内部改造国民党
3.大革命期间的农民报刊《中国农民》总结了农民运动的基本经验:一是积极开展“宣传下乡”,提高农民的革命觉悟:二是组织农民协会,引导农民团结起来;三是组建农民武装,开展对敌斗争:四是经济与政治并重,维护农民利益。这些经验( )
A.为后一阶段的民主革命提供借鉴 B.推动国民大革命取得胜利
C.加速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D.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4.1927年7月14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规定:“凡列名国民党员,在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中任职者,应自即日起,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该政策案的发布说明
A.蒋介石准备发动反革命政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C.国民党右派极力破坏大革命 D.国民党加紧镇压南昌起义
5.1925年中共四大在《关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这反映了中共中央
A.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已经批判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对国民革命的实践有所反思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6.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
A.中共掌握了国共合作的主导权 B.中共开始独立自主的依据国情制定政策
C.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推动国共合作 D.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政策
7.1919年8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中说:“现在新出版的周报和小日报,数目很不少了。北自北京,南至广州,东从上海苏州;西至四川,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这类新派的报纸。”这一现象反映出
A.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 B.革命力量集中于城市
C.马克思主义被国人接受 D.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
8.五四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有西方的无政府主义、尼采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林林总总达60-70种之多,它们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材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笃行民主政治
C.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掌握了话语权 D.不同“主义”寄托着不同的信仰
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加紧在中国传播。新出版的报章杂志有好几百种,都竞谈世界各文明国的新学说,而社会主义是其谈论的焦点,并且很受社会上的欢迎。这反映了当时
A.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 B.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C.探索救国道路新突破 D.革命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10.一战后,梁启超偕友游历、考察经历战争浩劫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时写道,“现在所谓光华烂漫的文明,究竟将作何结果,越想越令人不寒而栗”,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极大反响。这种反思( )
A.促使中国知识界全面回归传统文化 B.反映了知识分子逐渐认同苏俄革命
C.代表了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侵蚀 D.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1.在中共早期,尤其是在苏区时期,既有《红旗周报》这样的中央机关报进行理论阐释和政治教育,也有以墙报为主的“地方机关报”,使先进理论与各地具体工作相结合。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共
A.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积极构筑新型行政管理体系
C.宣传方式灵活适应了革命需要 D.推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2.长江中游地区的重镇武昌,明代曾修筑起高大的城墙;1919年,众多名人士绅从经济发展考虑,要求拆除武昌城墙,因争议较大而搁置;北伐战争中,高大的城墙给国民革命军造成重大损失;北伐胜利后,拆城工作迅速展开。武昌城墙拆除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近代城市化快速发展 B.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
C.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社会风俗已全面改良
13.1926年,蔡和森曾撰文指出,之前的革命,都“缺乏有很好组织、很好政策的阶级势力,而只有无产阶级能领导这革命”,80年来革命运动的历史轨迹“证明过去指导革命的党是不行了”,而“倾向于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蔡和森意在
A.说明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局限性 B.论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揭露国民党破坏革命的反动本质 D.宣示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自信
14.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和粮食部联合发出“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的号召。群众积极响应,有粮的捐粮,无粮的捐钱:家住苏区本地的干部,留下“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佳话。这场节省运动
A.是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B.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应急举措
C.奠定了民族战争胜利的基础 D.体现了群众投身土地革命的热情
15.为打破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该县农民还积极用现金缴纳农业税,一些可以不缴农业税的贫苦农民也主动要求缴税。促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革命力量的壮大
C.政治认同的增强 D.斗争形势的变化
16.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红色资源的形成路径有根据地式和纪念地式等。根据地式的有土地、人民、政权、武装,是自成联系、自成系统的,就像树木长在那片土地上一样;纪念地式的是某一次战争或某一项活动在那里发生,但是其事与其地不具有必然联系,如飘叶之于土地的关系,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理由充足的必然关系。据此推断,下列属于根据地式的是
①延安 ②遵义 ③井冈山 ④嘉兴南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1930年,丝业大王薛寿萱在无锡成立蚕桑模范区,以低于市价5分的价格向农民发放改良茧种,并以每担高于土种茧5-10元的价格收茧,鼓励农民试育良种蚕,为薛家丝厂供应优质生丝。这一举措说明
A.企业家积极革新营销的模式 B.工业发展带动副业革新
C.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18.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论中国革命之三大问题》一文中提出:以前所谓领导仅仅指群众运动中的领导权……现在无产阶级应当参加革命的政权,应当指导革命中的武力……使军队本身直接关顾劳动群众的利益。这一思考( )
A.深化了对武装斗争理论的认识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总结了土地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9.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共产国际对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给予了肯定,并在1929年的“十月来信”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巩固并扩大游击战争,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这表明共产国际
A.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B.看清了国共敌我力量的悬殊
C.促进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D.反思了左“倾”错误的倾向
20.1930年7月,红三军团一举攻下长沙,震惊全国。但之后遭到围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随后红一、红三军团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再次攻打长沙,结果仍以失败告终。据此可知( )
A.红军没有攻打区域中心城市的经验 B.战术失误是其攻打未果的主要原因
C.主力部队的战略战术以运动战为主 D.党内就革命道路的选择未达成共识
21.下图是1930年与1935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旨在打击日本的侵略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C.有利于保护国内产业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22.成立于1932年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除在瑞金叶坪设立总行机构外,分别在福建、江西设立分行、支行、办事处、兑换处、代兑处等。后来又将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西苏区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湘鄂西特区分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这( )
A.开创了根据地金融事业 B.扩大了革命政权的范围
C.增强了苏区发展的动力 D.满足了苏区建设的需要
23.从整个中共革命的进程来看,无论是革命的起源、革命的动力还是革命的领袖、革命的空间、革命的道路等,都与乡村、农民之间存在特别密切的关系,并由此铸造出一种“乡土性格”。最能体现这种性格的是
A.秋收起义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双减双交”政策
24.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进行人民政权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农民根本弄不清“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材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B.“左倾”教条主义严重束缚中国革命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建立
D.一些农民拥护“苏维埃”,但不理解“苏维埃”一词的含义
25.1928年中共六大以后,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并高度赞扬:“惟朱毛在湘赣边境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这反映出当时(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扩大 B.共产国际称赞毛泽东的做法
C.党内普遍认可“工农武装割据” D.中国民主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改革派和反改革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其中有许多无谓的党同伐异,争夺权利,但也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由许多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家力量的强大。朱熹就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更是敢于冲破藩篱,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三 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导致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而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明朝白银货币化崛起于市场,是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体现了市场经济萌发,突出了市场的重要作用。明朝赋役、财政改革,全面推行货币税收,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带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回白银以缴纳赋税。不仅如此,明朝还全面推行以银代役,使得劳役向赋税转化。物物和人力交换是传统自然经济的交换特征,货币经济是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经济,而交换是在市场上完成的。
——摘编自钱金飞《7~14世纪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比较新论》等
材料二 1920年银行业的总资本数是1912年的两倍多,1925年更是达到1912年的将近八倍。到1937 年为止,中国的银行总行数达到164 家,资本达到4.1亿多元。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证券、保险、信托业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近代中国的金融业整体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与此时期新式大机器企业的发展相互呼应,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货币制度异常混乱,是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当时中国主要货币银元与银两之间,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得益与亏损,变化无常。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经济界要求改革币制的呼声十分强烈。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后,中国采用银本位制,作为不是产银国家的中国来说,该种币制尚有重大缺陷。20世纪3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随之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提款、抢购、投机白银的风潮,1934年金融混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法币改革后,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中央、中国、工商和农民四大银行,改革法令实施半年多,全国货币基本上统一。在国民政府的一再要求和利益诱使下,英国首相支持中国"币改",使"法币"与英镑挂钩,随后,美国也使法币与美元挂钩。中国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后,日本则公开宣称,将不惜以任何方式来彻底阻止中国法币改革的全面推行。
——摘编自叶凤刚《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货币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8.(1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长官,他明确反对祀孔。1928年2月18日,蔡元培发布通令:“孔子生于周代,其人格学问,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为此,令仰该厅、校、校长,转饬所属,著将春秋祀孔旧典,一律废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升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经历了“清党”和内部斗争后,党员及军人对指导思想不明确,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民众心态日渐颓废。由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孔子被再次凸显,恢复祀孔成了此时政府情理之中的选择。1934年8月27日,上海市党政机关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市长吴铁城认为:“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必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必要尊崇孔子。今日之尊孔,乃是谋民族之复兴。”
——摘编自周慧梅《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1896-1949年中国社会教育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反对祭孔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从反对祀孔到恢复祀孔的原因并简析上海市纪念孔子的时代价值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未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汉武帝发兵助东瓯人打击闽越人。公元前110年,汉将东越居民迁徙于江、淮地。公元前112年,汉军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个郡(后缩为七个郡)越人贵族多归汉,被封为列侯。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材料二1930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提出,西南各省上司凡能直接改县的地方,须直接设县管理。1931年国民党提出在边地屯垦与移民实边。云南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滇黔公路等相继通车。教育部要求四川、云南、西康三省制定边疆教育三年计划。但西南各省组建的边政机构五花八门,如云南机构称“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贵州机构名为“边胞文化研究会”,川康机构则谓“川康滇三省边区边务设计委员会”。这些机构在行动上各自为政,政令更难以贯通,加上其他因素,国民政府治理西南效果大打折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汉时期治理岭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治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据题意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希望与劳动同胞携手,而且希望能够详细了解劳动者的生活情形,由此可知进步知识分子是注重发动群众,B项正确;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排除A项;中共尚未成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现中国化,排除C项;此时工人运动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解析】孙中山接纳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在通过新的力量来从内部改造国民党,D项正确;党内合作方式与孙中山先前的失败教训无关,排除A项;苏俄革命经验与孙中山采取党内合作方式无因果联系,排除B项;共产国际的指导是外部原因,而非孙中山的主观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解析】由材料可知大革命期间对农民运动已经有了基本经验,这为后一阶段的民主革命提供借鉴,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最后失败,排除B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材料只提到了农民运动,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解析】根据材料“凡列名国民党员,在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中任职者,应自即日起,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出现破裂,C项正确;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标志是1927年7月15日反革命政变,排除B项;南昌起义爆发于1927年8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1925年”“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党内合作”方式的反思,C项正确;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1916-1923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共三大,根据当时无产阶级力量弱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C项正确;题干信息为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并未体现出中共在国共合作中的主导权问题,排除A项;中共开始独立自主的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是在遵义会议,排除B项;此时矛盾仍然属于帝国主义跟中华民族、北洋军阀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矛盾并未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利,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危机意识提升,材料现象的出现反映的就是面对危机,国人宣传新派思想以求救国救民之路,A项正确;单凭城市中新派报纸增加,无法说明革命力量集中于城市,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不意味着被国人接受,排除C项;报刊在之前早已成为大众媒介,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解析】材料不同的“主义”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不同主张,反映了不同“主义”寄托着不同的信仰,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主流思想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解析】材料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传播焦点,这改变了传统学习西洋或者东洋的状况,这意味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突破,故C项正确;中国最早共产主义小组建立是在1920年,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虽得以广泛传播并受到社会欢迎,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社会主义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B项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革命指导思想依然是新三民主义,题干材料无法说明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故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反思,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新的思想探索,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回归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反思,不能说明“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侵蚀”,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由材料中的“苏区”“中央机关报”“以墙报为主的“地方机关报””“先进理论与各地具体工作相结合”等可知,当时处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共创办各种报刊进行宣传,宣传方式灵活,适应了革命需要,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阶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理论宣传方式的灵活多样,不是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不是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中,即大革命高潮时期,国民革命军克服困难,攻占武昌,使得长期以来遭到搁置的拆除武昌城墙的提议,迅速得到落实,反映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武昌城墙的拆除不能说明近代城市化在“快速发展”,排除A项;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无关,排除B项;只有武昌城墙的拆除,不能说明社会风俗得到了“全面”改良,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蔡和森以阶级分析为工具,以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长时段为幕布,描画出一幅前浪远去、后浪磅礴的革命图景,宣示了一种天降大任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自信,D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就已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民党背叛破坏革命是在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号召群众捐助红军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根据“1934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A项正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始于1934年10月,排除B项;这场节省运动和民族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人民群众是捐助红军,而非投身土地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为了反“围剿”,农民积极购买中央苏区发行的公债、缴纳农业税,这说明当时根据地的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有高度的认可度,因此才会支持苏区反“围剿”,C项正确;国民党的“围剿”政策下,苏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困难,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革命力量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以延安为中心,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①正确;1935年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但与材料不符,②错误;1927年,中共在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正确;1921年,在嘉兴南湖游轮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企业家在经营缫丝工业同时,成立蚕桑模范区,引导、鼓励蚕民使用改良茧种,为薛家丝厂供应优质生丝,说明工业发展带动副业革新,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营销模式”的革新,排除A项;1930年企业家与蚕农的合作不能说明其适应了1935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解析】根据“现在无产阶级应当参加革命的政权,应当指导革命中的武力……使军队本身直接关顾劳动群众的利益”可知,瞿秋白的这一思考深化了对武装斗争理论的认识,A项正确;瞿秋白没有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瞿秋白主张建立革命政权、武装斗争,是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的正确认识,排除C项;此时土地革命并没有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解析】1929年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巩固并扩大游击战争,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推动了中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时空定位是1928年,1927年中共已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体不一致,材料未体现对国共敌我力量的认识,排除B项;1931年,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犯了“左”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解析】由材料可知,红军主力兵团以攻打大城市为目标,说明党内一部分人仍然照搬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而当时在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者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已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此可知,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党内尚未达成共识,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红军最终未能攻下长沙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而不是战术失误,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此时红军采取的是阵地战攻打大城市,C项排除。
21.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进口税率明显上升,这样有助于保护本民族产业,C项正确;税率提高并未单独针对日本产品,排除A项;税率提高并不一定能扭转贸易逆差,排除B项;税率提高有助于工业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解析】材料表明,苏维埃国家银行覆盖了福建、江西苏区和湘赣、湘鄂西根据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这增强了苏区发展的动力,C项正确;A项错在“开创”,排除;革命政权范围并未扩大,排除B项;D项夸大了苏维埃国家银行的作用,排除。故选C项。
23.B
【解析】根据题干表述来看,在革命时期与乡村、农民联系最密切的事件应当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项正确;秋收起义的目标是攻打长沙,与农村、农民的联系不明显,不具有“乡土性格”,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联系了农民,但其阶级比较广泛,排除C项;“双减双交”政策虽不仅涉及到了农民、农村,更主要的是涉及了地主阶级,也不具有典型的“乡土性格”,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进行人民政权的探索与实践。从材料中“农民根本弄不清‘苏维埃’是怎么回事”“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得出一些农民拥护“苏维埃”,但不理解“苏维埃”一词的含义,D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共政权,不是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左倾”教条主义严重束缚中国革命,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革命道路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解析】本题考查井网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中央在向共产国际作报告时高度赞扬了朱、毛领导的湘赣边境的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反映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的态度,排除B项;当时“工农武装割据”并未得到普遍认可,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虽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6.(12分)(1)思想:(范仲淹)居安思危,把国家命运、利益放在首位;(王安石)坚定信念、不断革新的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朱熹)反对君主独裁;(陈亮)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就应该为人民办事。
行动:变法改革的实践;同顽固势力斗争。
背景:宋代中期积贫积弱的现实,或面对辽、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重文轻武,文官政治局面的形成;程朱理学的影响。(任取3点)
(2)特点: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具有传承性或延续性;向西方学习(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层次递进(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相结合。(5取3点)
(3)观点1:中国学习西方受到质疑。
阐释:一战的残酷性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西方的欺骗性。
观点2: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目发生了改变。
阐释:出现了一个新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列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共产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无产阶级专政;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解析】(1)关于思想,根据材料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居安思危,把国家命运、利益放在首位;根据材料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王安石)坚定信念、不断革新的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根据材料一“朱熹就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可知(朱熹)反对君主独裁;根据材料一“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可知(陈亮)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就应该为人民办事。关于行动,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变法改革的实践、同顽固势力斗争方面回答即可。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一“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和所学知识可从宋代积贫积弱的现实、边境危机、重文轻武局面、理学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李鸿章更是敢于冲破藩篱,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等信息可从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具有传承性或延续性、向西方学习(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层次递进(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相结合等方面思考作答。
(3)根据材料三“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导致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可概括观点为中国学习西方受到质疑,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一战的残酷性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西方的欺骗性等方面回答改观点。根据材料二“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可概括观点为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目发生了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实践(政党领导、领导阶级、思想指导、革命目标)方面回答该观点。
27.(12分)(1)趋势:由以铜钱为主演变为以钱钞为主再到白银货币化。影响: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明朝赋役制度改革;促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背景:近代金融业体系初步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原有货币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加强对内统治和抵御外侮的需要;有识之士的倡导。(任答四点即可)
作用:推动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稳定了金融秩序;加强了政府的统辖能力,为统一的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外交上具有联合英美抵制日本的战略意义;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抗战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而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明朝白银货币化崛起于市场,是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可知,由以铜钱为主演变为以钱钞为主再到白银货币化。影响:根据材料“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带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回白银以缴纳赋税”可知,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不仅如此,明朝还全面推行以银代役,使得劳役向赋税转化”可知,推动了明朝赋役制度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背景:根据材料“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证券、保险、信托业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近代中国的金融业整体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可知,近代金融业体系初步形成;根据材料“与此时期新式大机器企业的发展相互呼应,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可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随之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提款、抢购、投机白银的风潮,1934年金融混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知,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根据材料“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后,中国采用银本位制,作为不是产银国家的中国来说,该种币制尚有重大缺陷”可知,原有货币制度存在严重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内统治和抵御外侮的需要、有识之士的倡导。
作用:币制改革推动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稳定了金融秩序;根据材料“法币改革后,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中央、中国、工商和农民四大银行,改革法令实施半年多,全国货币基本上统一”可知,加强了政府的统辖能力,为统一的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后……日本则公开宣称,将不惜以任何方式来彻底阻止中国法币改革的全面推行”可知,外交上具有联合英美抵制日本的战略意义;币制改革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抗战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28.(12分)(1)孔子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祭孔违背了思想自由的原则;祭孔与国民党三民主义相悖。
(2)原因:民族危机严重;指导思想的混乱;民众心态颓废。
价值:推动三民主义的实行;激发民族自信心;推动民族复兴;塑造民族认同;促进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1)理由:依据材料“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得出孔子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祭孔违背了思想自由的原则;祭孔与国民党三民主义相悖。
(2)原因:“中日矛盾升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得出民族危机严重;依据材料“党员及军人对指导思想不明确,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民众心态日渐颓废”,得出指导思想的混乱;民众心态颓废。
时代价值:根据材料“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必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必要尊崇孔子。今日之尊孔,乃是谋民族之复兴。”,得出推动三民主义的实行;塑造民族认同;激发民族自信心;推动民族复兴;促进抗日救亡运动。
29.(14分)(1)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2)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交通、教育等事业的现代化;对以后西南边疆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一定基础;由未治理政策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政令难以贯通以及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的影响,导致国民政府治理西南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析】(1)“意义”,可根据材料中的“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西南经济、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
(2)“简要评价”,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多角度作答。即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交通、教育等事业的现代化;对以后西南边疆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一定基础;由未治理政策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政令难以贯通以及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的影响,导致国民政府治理西南的效果大打折扣。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