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 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 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2.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贫富差距 B.完善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 D.构建医疗体系
3.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四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A.当时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B.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
C.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
D.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
4.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有关书籍是( )
A.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 B.东晋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
C.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 D.唐代的《新修本草》
5.中医药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对疫情,我国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下列关于汉代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圣张仲景著《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
6.古罗马人把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所。这说明古罗马
A.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7.道光年间《南海县志》载:“牛痘之方,英吉利蕃商多林文于嘉庆十年(1805年)携至粤东,其法刺牛膊小痘,剔取浆水,点小儿两膊之白夹穴……如其奏功,(痘)永不复出”作为直接证据,该材料可用于
A.证实中国最早的牛痘免疫疗法 B.研究清代外洋医术的引进与传播
C.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D.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广泛影响
8.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在夺走2500万人生命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反省。17至19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1918- 1919年,西班牙流感爆发,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这表明疫病
A.延缓殖民扩张步伐 B.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C.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D.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9.关于近代以来西医及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
B.西医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C.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影响巨大
D.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0.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
A.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B.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 D.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11.《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12.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在总结实践经验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重视医学理论建构 D.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13.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14.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候斯也作诗云:“近闻回中章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15.北宋初年,太祖在各州设医学助教;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仿太医局模式在地方设立医学,设官专管。宋代统治者还将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一并进行,对成绩优异者奖励、提拔。由此可见,宋代
A.科举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 B.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重塑
C.重视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 D.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新一轮鼠疫和饥荒。当局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但在各地成立常设专门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英国通过地方精英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社会。当伦敦大瘟疫消息传到西南边陲小镇泰特伯里时,当地立即召开居民大会,制定防疫条例和法规,禁止任何外来人口和货物进入。由于基层防控有力,鼠疫被限制在伦敦和其他少数城市,很少蔓延到广大乡村。
——摘编自向荣《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与意大利和英国的社会应对》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灾害频发,为进行有效的救灾工作,历代政府建立了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以掌握各地粮价及收集全国的气候信息,以预测和核实从各地收集到的粮价信息。
清朝政府改进了前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各地奏报不及时或者奏报不实的官员,皇帝经常进行追查,有的被严加惩处,但没有专设机构或人员执行经常的查核工作,他不相信这样的机构,而是让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送上来,由皇帝自己来判断。
——摘编自李伯重《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应对灾情与英国相比的不同之处及共同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法律建设的长足发展,唐代医疗卫生管理呈现出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趋势。唐高宗显庆年间“征天下郡县所出药物”,形成了国家权威性药典《新修本草》,规范了地道药材的供应,《唐律疏议》还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唐代的统治者对于工匠、奴婢和囚徒的医疗卫生管理作了严格规定,“诸如丁匠、防人、官婢等底层民众,在服役或奴婢属官等情形下,若有疾病,主管之人应当送其就医,否则对主管之人处以‘笞四十’的处罚”。《医疾令》也规定“诸医针师,医监、医正量其所能,有病之处,遣为医疗”,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开展日常工作,进行州境巡疗,储备药材。
——摘编自王翔《唐代医药卫生法制中的人文关怀》
材料二 宋代诏令对骗取钱财、陷害生命的不法行医活动予以严令禁止,从最初的教化逐步过渡到“以故杀伤论”的有明确量刑标准的严惩。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诏令“民有疾而亲属遗去者罪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初置养病院”,特别实行“安济法”,以确保医疗效果。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除京师设立太医局外,宋廷又在地方设立了相应的医学教育机构,由各地的医学博士负责当地医学生的教习,这是地方医学机构的雏形。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宋廷在京师设立了“熟药所”,掌控药材的采买、成药的制作和销售,“制药有官,监造有官,监门又有官,药成……出售则又各有监官”。
——摘编自胡玉《宋代面向民间推广医药的有效尝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府的人文关怀在医药卫生法制中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政府向民间推广医药的举措,并谈谈你对唐宋医药卫生管理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从美国开始出现流感瘟疫,并随美军传播到欧洲等地,然后变异的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暴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加速病毒传播,并不是全球化使瘟疫发生,C项正确,排除B项;从材料看“西班牙流感”命名与政治目的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交战双方实力的较量,瘟疫只是迫使战争提前结束的一个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德国政府针对“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传染病的救治,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染病的救治工作,未涉及贫富差距的消除,排除A项;材料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医疗体系的构建”,只是强调成立“卫生委员会”“颁布立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可知清政府在任用抗疫人才和建立抗疫医疗设施的问题上对迅速扑灭疫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就医学理念对抗疫的作用进行具体说明,排除B项;我国古代已经高度重视防疫抗疫工作,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等专家根据东晋时期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带领研究团队经历漫长的探索,终于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B项正确;ACD项与屠呦呦的研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故选B项。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B项正确;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C项;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唐本草》,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材料“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所”体现的是古罗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B项正确;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与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医疗技术的进步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且材料未涉及宗教对医疗技术的阻碍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材料“牛痘之方,英吉利蕃商多林文于嘉庆十年(1805年)携至粤东”体现的是西方医学技术的传入,有利于研究清代外洋医术的引进与传播,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最早的牛痘免疫疗法的说法,排除A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受制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广泛影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解析】材料“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西班牙流感爆发,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体现的是疫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C项正确;疫病并未延缓殖民扩张的步伐,排除A项;黑死病并未在全球范围传播,排除B项;材料与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为近代中国带来了西医,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讲到医学院创办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解析】材料“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强调的是医德对行医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A项;《黄帝内经》不能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
12.D
【解析】根据“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以看出,古代医学中蕴含着儒家济世的思想,反映出医学受到儒学的影响,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的内容中不能得出,排除。
13.D
【解析】宋代政府在发生疫情时,主动帮助疫区和灾民,这说明宋代政府有较为强烈的爱民意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D正确;题干未涉及到社会救助系统和社会保障,排除A、B;题干中只能体现出政府的行为,不能证明当时社会流行民本思想,排除C。
14.B
【解析】福州等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的记载和元诗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的现象,表明当时福建地区瘟疫灾害异常严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朝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瘟疫面前的应对与态度,D项错误。
15.C
【解析】宋代统治者在州设医学助教,在地方设立医学,并进行医学考试,这些举措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地方医学教育的重视,C项正确;医学考试不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排除A项;宋代私学教育较为兴盛,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医生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强制(集中)隔离与自我(家庭)隔离结合;立法应对;建立全国性防疫体系和监督问责机制;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经费保障及筹措。
背景:人文精神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预定论”思想影响(宗教改革影响)。
(2)不同:历史悠久;注重信息收集;皇帝专断。
价值:提供历史借鉴;丰富完善国家治理方式。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 ”,可知强制(集中)隔离与自我(家庭)隔离结合;
根据材料“ 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可知立法应对;建立全国性防疫体系和监督问责机制;
根据材料“ 英国通过地方精英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社会。”可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根据材料“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 ”可知注重经费保障及筹措。
背景:根据材料“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可知“预定论”思想影响;这次瘟疫发生的时间是17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精神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发展。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清朝政府改进了前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可知注重信息收集;结合所学可知历史悠久、皇帝专断。
价值:英国和中国的应灾措施提供历史借鉴;丰富完善国家治理方式。
17.(1)表现:国家组织颁布药典;规范医德;明确奴婢、官匠的主管之人承担所管之人医疗救治的义务;进行州境巡疗,储备药材。影响:有助于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规范医疗救助;减少百姓疾病之苦;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百姓对政权的认可。
(2)举措:立法严惩打击医疗违法行为;明确亲属对病患的照顾义务;置养病院,实行安济法;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医学教育机构;设置专门的制药机构并加强制售药监管。
看法:有助于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减轻百姓疾病之苦,助推医学发展,但是多为救急,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医病难的问题。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形成了国家权威性药典《新修本草》,规范了地道药材的供应”可知,国家组织颁布药典;根据材料“‘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可知,规范医德;根据材料“诸如丁匠、防人、官婢等底层民众,在服役或奴婢属官等情形下,若有疾病,主管之人应当送其就医,否则对主管之人处以‘笞四十’的处罚”可知,明确奴婢、官匠的主管之人承担所管之人医疗救治的义务;根据材料“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开展日常工作,进行州境巡疗,储备药材。”可知,进行州境巡疗,储备药材。影响:国家编著药典,有助于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重视医德,有利于规范医疗救助;政府重视医学,能够减少百姓疾病之苦;国家重视基层医疗救治,能够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百姓对政权的认可。
(2)举措:根据材料“宋代诏令对骗取钱财、陷害生命的不法行医活动予以严令禁止,从最初的教化逐步过渡到‘以故杀伤论’的有明确量刑标准的严惩”可知,立法严惩打击医疗违法行为;根据材料“民有疾而亲属遗去者罪之”可知,明确亲属对病患的照顾义务;根据材料“‘初置养病院’,特别实行‘安济法’,以确保医疗效果”可知,置养病院,实行安济法;根据材料“除京师设立太医局外,宋廷又在地方设立了相应的医学教育机构,由各地的医学博士负责当地医学生的教习,这是地方医学机构的雏形”可知,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医学教育机构;根据材料“制药有官,监造有官,监门又有官,药成……出售则又各有监官”可知,设置专门的制药机构并加强制售药监管。看法:唐宋政府重视医学事业,有助于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减轻百姓疾病之苦,助推医学发展,但是多为救急,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医病难的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