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1915年,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该会在上海、长沙、南京、北京等城市举办公共卫生讲座和健康展览,制作幻灯片,并印制带有预防结核病知识的日历,在报纸上发表介绍疾病预防知识的文章。这些做法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的进步 B.抑制了国内传染病的蔓延势头
C.属于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D.利于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我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作“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
②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③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④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3.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孙思邈也曾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两则材料
A.更强调西医的重要性 B.都涉及到医学的技术
C.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 D.说明中西医加强合作
4.2017年国务院《“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重点任务上取得新突破。材料表明
A.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C.全民卫生意识强化 D.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6.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这一切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 )
A.受益于医学知识普及和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7.2008年12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参加地震灾区医疗防疫人员达10万人次,救治伤病员164万人次。2019年末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发现,为救治感染患者,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各地医护人员迅速分批赶往湖北、支援武汉,为夺取抗疫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材料说明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
①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②充分体现了全国协作抗疫上的制度优势
③没有重视灾后的防疫和疫情方面的控制
④基础医疗建设为抗灾防疫提供物质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8.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这说明我国
①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②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高
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A.防疫措施未执行到位 B.新病毒传染性非常强
C.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D.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10.某领导人在省卫生系统工作会议中讲:“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积弊不少,最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把本该承担的很多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推给了市场,让市场的‘手’指挥着医疗卫生的‘腿’,公立医院变成了‘商场’……”下列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A.强化政府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B.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市场要起到主导作用
C.发挥政府及个人作用,积极地进行资金筹措
D.政府要高度重视诊治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11.关于近代以来西医及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
B.西医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C.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影响巨大
D.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2.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建国初期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13.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满洲里肺鼠疫爆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14.2012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截至2011年年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超过13亿,比预定目标增加3000多万,参加率达到了95%左右,超过计划5个百分点。“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有利于
A.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15.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0年冬,瘟疫从俄国西伯利亚传到哈尔滨。清廷委任在陆军军医学堂帮办、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的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医官、钦差大臣。他深入疫区﹐解剖患者尸体﹐最终确诊其为肺鼠疫,认定飞沫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此后,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使用口罩、隔离、公共场所消毒等措施,他还下令把浴池,茶楼剧院改成隔离区,还向东清铁路局借来些车厢并将其改选成隔离医院。自这些措施实行至次年3月1日,哈尔滨再无一人死于鼠疫。1911年4月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今沈阳)举行,日本、英国、美国、俄国等十一个国家参加。伍连德当选为大会主席。同年4月29日,大会闭幕,各国的科学家对中国的鼠疫防治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摘编自何宏《医学博士伍连德四次扑灭哈尔滨瘟疫》
(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伍连德具有的优秀品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西方传教士和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部分地区组织开展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从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材料二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减少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的医改都是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综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成立公共卫生委员,并开展相应的讲座与展览,能够更好地传播近代医学,促进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共性的卫生科普,而不是专业的医学,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能起到抑制的作用,排除B项;这些做法不是文化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解析】结合所学“我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历程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③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D项正确;1941年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作“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与材料时间不符合,①错误,排除A、C两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在十九大上提出的,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都强调医生的职业素养,认为医生要具备高尚道德,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医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与医学的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材料提出的是改革目标,尚未完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民众的卫生意识,排除C项;D项错在“根本”,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重视,无法体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也无法体现抗疫医疗队伍是否扩充,排除AC项;材料反映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无法体现其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解析】“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都是医学方面的知识,由此可知西北欧死亡率的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得益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西北欧死亡率的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是因为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而非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以及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更无法体现是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
【解析】据题意可知,在发生灾难的时候国家都组织医疗人员进行救灾活动,说明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①符合题意;我国在组织医疗人员使涉及到了全国各地,说明体现了全国协作抗疫的制度优势,②符合题意;没有重视灾后的防疫和疫情方面的控制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③不符合题意;根据“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可知基础医疗建设为抗灾防疫提供物质支持,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A
【解析】根据“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高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世界联系加强,故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防疫措施的问题,而是时间影响下的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病毒的传染性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科技的评价,而是强调“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根据“最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把本该承担的很多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推给了市场,让市场的‘手’指挥着医疗卫生的‘腿’,公立医院变成了‘商场’……”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在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要有责任意识,强调政府的担当与作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主导,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个人,排除C项;D项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项。
12.C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卫生防疫制度。说明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故C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故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故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根据“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到“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可以看出近代的政府与传统的政府有一定的区别,本质上反映的是向近代的政府转变,B项正确;A项夸大了清政府的作用,排除A;正式的说法错误,排除C;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最”,排除D。
14.C
【解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故选C;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无法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也不能调节过高收入,排除AB;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实现城乡优势互补无关,排除D。
1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合作以及多边体系的构建使得天花基本被消除,这说明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C正确;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未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排除A;题干中强调的是美苏合作在对抗天花中的重要性,而非公共卫生政治化,排除B;题干所列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
16.(1)贡献:扑灭了哈尔滨瘟疫(肺鼠疫);积累了一套疫情防控经验;促进了世界疫病防治的科学发展;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2)品质:医术精湛,学识渊博;勇于担当,敢于挑战;医德高尚,忧国忧民。(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历史贡献:根据“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口罩、隔离、公共场所消毒……隔离区……隔离医院”“哈尔滨再无一人死于鼠疫”得出扑灭了哈尔滨瘟疫(肺鼠疫);积累了一套疫情防控经验;根据“万国鼠疫研究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得出促进了世界疫病防治的科学发展;根据“各国的科学家对中国的鼠疫防治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得出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2)品质:根据“瘟疫从俄国西伯利亚传到哈尔滨”“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深入疫区”“确诊其为肺鼠疫”“有效的防治措施”“伍连德当选为大会主席”,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即可从医学专业、社会责任、民族意识、仁爱之心等角度作答。
17.(1)变化: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体制覆盖区域更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影响: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2)特点:耗资巨大;覆盖面小。
应注意的问题:坚持市场化与政府医疗保障制度并行的道路;医疗保障力度应适应社会发展水平;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其有效性。(任两点)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得出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根据材料“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从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得出体制覆盖区域更广;结合所学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得出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影响:根据材料“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得出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结合所学得出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2)特点:根据材料“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得出耗资巨大;根据材料“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减少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得出覆盖面小。应注意的问题:根据材料“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得出坚持市场化与政府医疗保障制度并行的道路;结合所学医疗政策得出医疗保障力度应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结合所学医疗保障的范围得出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其有效性。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