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2.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3.外资航运业是最早侵人中国的外资企业。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受到顽固派阻挠时,理直气壮地说:“然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这反映出,近代早期
A.洋务运动以抵制外国侵略为根本目的
B.洋务活动首先在航运领域取得成果
C.列强侵略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难以获得发展
4.1986年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5.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了当时伦敦
A.民主政治促进了交通的改善 B.汽车普及困扰城市交通
C.交通规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6.在中世纪的英国,旅游多是贵族的活动,主要动机是对知识的追求;19世纪,大众旅游成为趋势,长途旅行、周末旅行逐渐盛行,主要动机是追求娱乐。这主要是因为
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B.交通工具的革新
C.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D.社会财富的增加
7.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8.元朝会通河开通后,山东的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逐渐衰微,交通方式由河运转向海运,烟台港和青岛港相继兴起。据此可知,交通方式的变迁
A.决定了城市兴衰 B.影响了区域经济格局
C.便利了商贸往来 D.改变了大众出行方式
9.北宋卢襄《西征记》说:“遂念隋大业间炀帝所以浚辟(疏通、开凿)使达于江者,不过事游幸(帝王出游)尔。……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者,天以隋为我宋王业之资也。” 材料意在强调,隋朝开凿大运河
A.是北宋建立的根本前提 B.兼有漕运和灌溉功能
C.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D.方便了隋炀帝的巡游
10.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据此可知,19世纪初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11.“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传统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据此可知新的交通工具
A.以电力为主要的动力 B.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
C.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推动了电力革命爆发
12.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A.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1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的这首诗主要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是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效防止洪涝灾害
C.成为世界最长运河 D.便于皇帝巡视江南
14.清初史家万斯同说:“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代
①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 ②驿站通信速度达到史上最高水平
③驿路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④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下列出现在“狂飙时期”的历史现象应是
A.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将黑奴贩卖给西班牙
B.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
C.最早的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
D.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早为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随着南方地区越来越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摘编自新华网《大运河文化的灵魂》
材料二 1814年,史蒂芬森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825年,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 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重视,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并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公里,非洲仅0.9万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反映出了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得到发展的原因。
17.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修建驰道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相似动机,并说明两大工程得以建成的有利条件。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见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的新的生产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解析】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
3.C
【解析】李鸿章利用外资航运业在中国的影响,抵制顽固派的阻挠,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转型,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抵制外国侵略只是其实现途径之一,A项错误;洋务运动首先在军事工业领域取得成果,航运业属于民用工业,B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虽历程艰难,但仍有发展,D项错误。
4.B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已经成立,年青人希望出行不再步行或乘坐公交,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名牌自行车,说明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B项正确;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思想解放与国企改革的关系,C项错误;直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即工业革命后,安装信号灯使十字路口的交通秩序有所好转,反映了当时伦敦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与交通改善的关系,A项错误;1868年汽车还未发明,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伦敦的交通规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项错误
6.B
【解析】材料反映了到19世纪时,旅游从贵族活动变成了大众的娱乐活动。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并推广,极大地便利了人们出行,而且降低了旅游成本,推动旅游成为大众活动,故选B;英国早在17世纪末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与19世纪旅游成为大众活动没有关联性,故排除A;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17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与19世纪旅游成为大众活动没有关联性,故排除C;社会财富增加是旅游兴盛的原因之一,但不是19世纪长途旅行、周末旅行盛行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7.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10年”“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末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判断得出,这种交通工具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故D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故A错误;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故B错误;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故C错误。
8.B
【解析】材料“元朝会通河开通后,山东的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交通方式由河运转向海运,烟台港和青岛港相继兴起”体现的是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B项正确;A项错在夸大交通方式变迁的作用,排除;材料与便利商贸往来及改变大众出行方式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遂念隋大业间炀帝所以浚辟(疏通、开凿)使达于江者,不过事游幸(帝王出游)尔”“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者,天以隋为我宋王业之资也”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对宋朝的经济发展和南北交通往来有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对后世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夸大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轮船和火车的出现,助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项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材料中的火车是英国人发明的,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中心转移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解析】由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新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B项正确;C项“取代”说法绝对,排除;A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12.D
【解析】材料“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军事功能,B项排除;材料还体现了传递文书的功能,C项排除。故选D。
13.A
【解析】皮日休认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其功劳与大禹治水不相上下,A正确;大运河没有防洪涝灾害的功能,排除B;皮日休的言论中没有对大运河长度的描述,排除C;“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中批评了皇帝通过运河巡游江南,排除D。
14.B
【解析】元朝时期,驿站遍布全国,各地都有使驿往来(“人迹所至,皆置驿传”),表明元代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 ,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络,说法①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元代的驿站通信“速度”达到史上最高水平,驿路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军事需要,并非元代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15.B
【解析】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反映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实行机器大生产,因此造成“狂飙时期”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故B项正确;1562年,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贩卖黑奴给西班牙殖民者,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的黑奴贸易,故A项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孚石油是最早的托拉斯组织,故C项错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D项错误。
16.(1)信息: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南北联系的加强;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从欧美扩展到世界;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持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
【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隋朝在统一后”可知国家从分裂到统一;根据材料“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可知南北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随着南方地区越来越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可知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可知从欧美扩展到世界;根据材料“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可知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根据材料“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公里,非洲仅0.9万公里”可知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原因:根据材料“1814年,史蒂芬森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可知殖民扩张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
17.相似动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便利传递信息与军事征服。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统一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赋役制度提供保障。
【解析】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秦朝修建驰道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相似动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便利传递信息与军事征服。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两大工程建成的有利条件,如经济方面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方面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能够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赋役制度提供保障;社会方面统一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技术方面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