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8: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 B.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 D.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
2.19世纪80年代之前,鸦片在印度出口中一直占第一位。19世纪80年代后,粮食在印度出口中上升到首位,1913年占总出口的20%。旁遮普成为生产小麦的专业化地区;马哈拉斯图拉成为生产棉花的专业化地区。这一变化( )
A.受中国禁烟运动影响至深
B.加快了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
C.适应了宗主国发展的需要
D.延缓了印度经济殖民化进程
3.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致到1893年,中国茶叶出口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这反映出( )
A.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商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D.列强放缓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 )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D.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
5.图:
德意志麦森瓷厂制作的瓷茶杯(1725年) 奥匈帝国维也纳瓷厂制作的瓷茶杯(1760年) 英国切尔西瓷厂制作的瓷茶杯(1770年)
上图可用于说明( )A.中欧贸易中欧洲处于入超地位 B.国际贸易促进科技文化传播
C.工业革命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 D.西方各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6.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经济活动取代了殖民战争
7.有位学者指出:世界市场为生产力的国际化与高度发展开拓了广阔天地,如果英国没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就不可能在18世纪中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200年的经济基础。材料表明( )
A.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C.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拓展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D.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英国强盛创造了条件
8.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不属于上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是
A.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 B.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C.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 D.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9.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高雅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品茶成为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A.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0.如图是1865-1919年中国茶对英国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茶)统计图,导致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中国茶叶竞争力减弱
C.英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 D.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1.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咖啡馆成为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贫富差距的缩小 B.广告效应的凸显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生活方式的剧变
12.1839年,印度阿萨姆邦茶叶公司成立;1854年英印当局颁行《阿萨姆茶叶开垦法案》,凡是承诺到此种植茶树供外销的欧洲种植园主,均授予该地多达一千两百公顷的土地;1870-1900年间,阿萨姆的茶叶输出量增加了十九倍,连喜马拉雅山麓也开始种植茶树。据此可知
A.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茶叶产区
B.大量黑奴被贩卖到阿萨姆邦从事种茶
C.中国茶叶质量已被阿萨姆邦茶叶赶超
D.西方茶叶消费国逐步牢牢控制茶产量
13.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促使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14.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特许证中规定,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这一规定对于当时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
A.垄断了英国海外贸易 B.促进自由主义的发展
C.加强了资本原始积累 D.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
15.据袁景晖的《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些物种的传入
A.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B.表明文明的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表现 D.源自中国劳动人民辛勤的培育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据考证,贝币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钱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贝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遂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从商朝铜贝出现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之后的铜钱几乎均延续了“外圆内方”的形制。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北宋时,由于钱币需求大,铸钱的铜料紧缺,作为弥补的铁钱笨重不便使用,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
材料二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19世纪60、70年代,法国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过渡;1871年,德国宣布实行金本位制;1900年,美国通过了金本位条例……;到19世纪末,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都普遍实行这一货币制度,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到来。英国主导下的国际金本位制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买卖黄金,二是公民私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黄金。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国际金本位制度维持了固定汇率机制,有效地纠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资本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张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货币与时代的关系”谈一谈看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针灸术传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的留学生和遣唐使来华,医药学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之一。同一时期,印度佛教医方明经书相继被翻译为中文,朝鲜、东南亚的药物和医术也不断传入中国。公元651-798年,每年从阿拉伯、波斯驶往中国贩卖香药等货物的船只达4000余艘。五代时,李珣著《海药本草》,专门介绍外来药物。宋代,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有了改进,出现了“九衣”。明清时期,中国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景彪《古代中外医药的交流互鉴》
材料二 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症疾等发热性疾病。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随着欧洲对奎宁需求的激增,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然而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为摆脱对南美洲金鸡纳的依赖,欧洲人开始在锡兰、缅句、爪哇等地陆续砍伐了几十万英亩的森林用以种植金鸡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园网络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1853-193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外医药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鸡纳从一个地方性药用植物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历史上的医药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据材料“……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了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学西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贸易网络就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印度出口的大宗商品中,无论是鸦片,还是粮食棉花,都是适应其宗主国英国等帝国主义的需要,满足他们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C项正确;中国禁烟运动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粮食和农作物的出口加快了农业商品化程度和殖民化程度,而非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排除BD项。故选C项。
3.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出现萎缩乃至滞销的情况,是由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其它地区茶叶出口的影响,B项正确;19世纪后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迅速解体”,排除A项;仅从茶叶出口销量降低并不能说明中国商品出口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项;这一时期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由题干可知,18世纪末,全球分工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全球贸易网的发展,D项正确;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与棉花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德意志、 奥匈帝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制作的瓷茶杯在形制上接近,都受到了中国传统瓷器的影响,可用于说明国际贸易促进科技文化传播,B项正确;仅有三个瓷杯外形,不能说明中欧贸易中欧洲处于入超地位,排除A项;工业革命直到1765年才开始,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西方各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欧洲商人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说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可以看出世界市场雏形得以出现,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排除C项;经济活动与殖民战争是同时进行的,排除D项。故选B。
7.D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英国没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就不可能在18世纪中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200年的经济基础”“可知,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英国推行工业革命以及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并结合所学可知,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不属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D项正确;ABC属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排除。故选D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茶叶传入西方后饮茶之风盛行,可知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商业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中华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人口迁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1865一1919年中国茶对英国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叶出口受到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中国茶叶竞争力逐渐减弱,B项正确;材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无关,排除A项;图示信息不能反映英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排除C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依据材料“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可知,茶叶从奢侈品发展到普通消费品,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拓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广告效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的剧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根据材料“1854年英印当局颁行《阿萨姆茶叶开垦法案》”“1870-1900年间,阿萨姆的茶叶输出量增加了十九倍,连喜马拉雅山麓也开始种植茶树”可知英国大量种植茶叶,逐步控制茶叶的主要产量,D项正确;没有具体是数据比较,无法得出印度是最大茶叶产区,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欧洲种植园主变式黑奴,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茶叶质量已被阿萨姆邦茶叶赶超,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根据材料中“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可知,④阶段是19世纪,该时期全球殖民地占陆地面积的比例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殖民国家加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项正确;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在18世纪中期,排除A项;②阶段是17世纪,此时殖民扩张的主要国家是荷兰、法国和英国,排除B项;③阶段美国还处于建国时期,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使东印度公司获得了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这有利于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便利了东印度公司的掠夺,从而加强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C项正确;“垄断了英国海外贸易”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当时自由主义尚未兴起,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获得特权,并不意味着英国能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因为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所以百姓在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等外来物种,从而使百姓大量垦荒,包谷大量种植,这种外来物种的大量种植,表明文明的交流取得重大进展,B项正确;这些物种不是明清政府闭关锁国对外政策的结果,排除A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排除C项;这些物种是国外引入,不是源自中国劳动人民辛勤的培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趋势:材质: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金属货币到纸币;形制: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发行:由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工艺: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答出三点可)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制造工艺的改进;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大一统政治的的需要;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答出四点可)
(2)影响:稳定汇率,保障国际收支平衡;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出四点可)
(3)看法:货币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等发展的表现;一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一定的货币存在形式;货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答出二点可)
【解析】(1)趋势:材质:根据材料“海贝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遂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可分析出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根据材料“由于钱币需求大,铸钱的铜料紧缺,作为弥补的铁钱笨重不便使用,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可分析出金属货币到纸币;形制:根据材料“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可分析出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发行:根据材料“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可分析出由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工艺:根据材料“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可分析出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原因:根据材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贝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可分析出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由材料“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可分析出制造工艺的改进;由材料“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可分析出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大一统政治的的需要;根据材料“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结合所学知识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
(2)影响:由材料“国际金本位制度维持了固定汇率机制,有效地纠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稳定汇率,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由材料“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资本市场的形成。”可知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货币的产生背景、对经济的作用等方面去回答。货币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等发展的表现;一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一定的货币存在形式;货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17.(1)特点:持续时间久;交流形式多样;交流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具有双向性和互惠性;影响深远。
(2)原因:金鸡纳自身的价值;新航路的开辟促进物种传播;欧洲殖民扩张需要;世界市场的推动;政府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发展。
(3)认识:各国医药交流能够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改善人类的建康状况;医药学的建立应秉承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则;药用植物的引进种植要重视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针灸术传入日本。隋唐时期……五代时……宋代……,明清时期,中国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得出,持续时间久;根据材料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针灸术传入日本……印度佛教医方明经书相继被翻译为中文,朝鲜、东南亚的药物和医术也不断传入中国。公元651-798年,每年从阿拉伯、波斯驶往中国贩卖香药等货物的船只达4000余艘。五代时,李珣著《海药本草》,专门介绍外来药物……”,可得出,交流形式多样;交流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针灸术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的药物和医术也不断传入中国……”,可得出,具有双向性和互惠性;根据材料一“……朝鲜、东南亚的药物和医术也不断传入中国……明清时期,中国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得出,涉及地域广;影响深远。
(2)原因:根据材料二“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症疾等发热性疾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金鸡纳自身的价值;根据材料二“……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物种传播;欧洲殖民扩张需要;根据材料二“……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园网络基本形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材料二“……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的推广;根据材料二“……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
(3)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医药交流能够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改善人类的建康状况;医药学的建立应秉承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则;药用植物的引进种植要重视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谈对历史上医药交流的认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