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根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的魏、燕、赵、秦等地区出士了大量铁制农具,其种类有镘、镰、臿、锄、铲、耙、犁铧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 B.铁制农具普及全国
C.农业收益得以增加 D.治铁业由官府垄断
2.在商周时期的安阳殷墟、洛阳庞家沟和山西侯马的铸铜作坊遗址中,除了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范外,还出土有融铜炉、烘范窑、鼓风管、坩埚、铅锭、铝锭及各种礼器、兵器和工具等半成品。此外还有工作台、水井、道路等。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 )
①家庭手工业发展最高水平 ②冶铁技术体系建立情况
③金属冶炼工具的工艺水准 ④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据考古发掘,河南辉县战国墓葬出土了铁犁、铁锄、铁铲、铁斧、镰刀等铁器90余件。有学者认为,这可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铁器提供实物证明。这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 )
A.粮食产量出现显著增长 B.冶铁技术已经领先全国
C.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 D.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
4.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 )
A.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 B.南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差异
C.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 D.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5.如图1、图2分别为东汉水排和唐代筒车。它们的发明反映了中国古代
图1 图2
A.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生产动力有所改进
C.水力工程趋向完善 D.经营方式突破传统
6.下图为元代王桢《农书》中载的某一生产工具。它“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大大提高 生产效率。该工具是( )
A.桔槔 B.翻车 C.筒车 D.水排
7.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据此可知
A.土地兼并是古代农业发展的桎梏 B.古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动力不足
C.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8.甲骨文的“籍”字作人执耒而耕之形,“力”字作单齿木耒之形,“男”字作以耒耕田之形。这说明当时( )
A.耒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B.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C.还未出现金属铸造的农具 D.木制农具都比较粗糙简单
9.考古工作者在关中地区的富平、陇县、扶风、咸阳、长安、渭南等地,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其中有铧、犁、锄、铲、镰等。据此可知汉代
A.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B.铁农具在全国普及
C.精耕细作开始出现 D.小农经济日趋成熟
10.西汉中后期的铁器制造已有较为计划的组织,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这变化得益于
A.灌钢法广泛应用 B.冶铁利用水力鼓风
C.冶铁业国家专营 D.铁犁耕作方式形成
11.“匣钵由来格不同,一般层叠着砂工;更多平匣排清器,遥望馒头正出笼”。对诗中“匣钵”的解读正确的是
A.提高了馒头烹制的效率 B.可以防止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C.可以调节坯车转动快慢 D.为了防止器物烧制中的粘连
1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13.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这反映了当时
A.耕作工具明显进步 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 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
14.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中,由唐朝的农民改进的是
A.铁农具 B.耧车 C.翻车 D.曲辕犁
15.王祯《农书》记载一种“龙骨车”:“今农家用之溉田。……凡临水地段,皆可置用……水具中机械巧捷,惟此为最。”下图所示与此相符的是( )
A.B.
C. D.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材料
(1)为研究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上三则史料,请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若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应关注哪些基本因素
(3)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种类全、数量多的铁制农具的出土,说明战国时期农具的进步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排除A项;仅北方地区的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普及全国,排除B项;治铁业由官府垄断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依据材料“除了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范外,还出土有融铜炉、烘范窑、鼓风管、坩埚、铅锭、铝锭及各种礼器、兵器和工具等半成品。此外还有工作台、水井、道路等”,可以看出金属冶炼工具的工艺水准以及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过程,③④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家庭手工业的状况,也不能看出冶铁技术如何,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数量多、种类丰富并得到普遍使用,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C项正确;仅铁器的使用,不能说明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排除A项;只河南辉县的墓葬情况不能说明中原冶铁技术全国领先,排除B项;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的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在宋代均已有之,不但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并且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A项正确;南宋时,中国经济中心完成了南移,南方农业生产超过了北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具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的水排属于水力鼓风装置,筒车属于水利灌溉工具,说明的是生产动力的变化,B项正确;水排不属于农业方面的成就,属于冶金业方面的成就,排除A项;水排属于水力鼓风装置,非水利灌溉,排除C项;经营方式突破传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解析】根据题干“某一生产工具,它‘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大大提高 生产效率”和图示可知此生产工具是东汉杜诗的水排冶铁工具,D项正确;桔槔、翻车、筒车都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逐渐增多,而人均占有量到明清时期却明显减少,是因为人口增加的缘故,可见古代中国农业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发展,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没有发生质变,无法解决日渐增多的人口的粮食问题,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土地兼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情况,排除AD项;宋元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与此时民族间征战不断、人口减少相关,不能说明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排除C项。故选B项。
8.A
【解析】由材料“籍字作人执耒而耕之形,力字作单齿木耒之形,男字作以未耕田之形”可知甲骨文中的汉字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耒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A项正确;甲骨文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进步的表现,排除B项;商朝已经出现青铜农具,排除C项;“都比较粗糙简单”表述以偏概全,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关中地区发现大量汉代铁制农具,类型多样,这说明当时冶铁技术有一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关中地区,无法得出铁农具在全国普及,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后期实行冶铁业国家专营,由于国家的有计划组织,使得冶铁业快速发展,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C项正确;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出现在东汉,排除B项;铁犁耕作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陶瓷器的烧制,而不是蒸馒头,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匣钵可知被调节快慢,排除C项;匣钵是为了防范有害气体或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而不是为了防止器物烧制中的粘连,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A项正确;农具制造技艺落后,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也重视农具的改进,排除C项;地理形势的局限,不是中国古代的农具与西欧近代农具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着重强调耕作工具明显进步,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四民月令》这本农书的内容,无法得出编写农书蔚然成风,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四民月令》这本农书的内容,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的关注,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唐朝”,结合所学可知,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翻车是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曲辕犁出现在唐代的江东地区,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选D项。
15.C
【解析】通过对比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的第三幅图与王祯《农书》中记载的农田灌溉工具——翻车相符,C项正确;第一幅图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并非“水具”,排除A项;第二幅图为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水排,排除B项;第四幅图为方便活字印刷排版的转轮排字盘,与“农家用之溉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说明: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于实物(图像)史料,描绘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反映了当时铁犁牛耕的使用情况,该耕作方式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齐民要术》属于文献史料,该书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粮食生产有重要价值;隋唐含嘉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国家粮仓遗址,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粮食储存技术和粮食产量有重要价值。
(2)基本因素: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农作物品种、耕作动力、水利工程、灌溉工具、耕作者素质、土地制度、气候、历法、赋税制度、政治局势、人口数量、粮食储备等。
(3)问题:注意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注意选取史料的多样性,并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审视史料背后的历史语境;合理利用史料,史论结合。
【解析】(1)史料价值:按照题目要求,观察三幅图片,分别了解其展示的史料名称、属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不同史料,不同领域,一一说明它们在史学研究中的具体价值,如通过观赛图一,可得出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于实物(图像)史料,其描绘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反映了当时铁犁牛耕的使用情况,以及该耕作方式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而图二《齐民要术》则属于文献史料,该书的内容为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因其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其主要价值在于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图三展示的隋唐含嘉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国家粮仓遗址,该史实对研究当时粮食储存技术和粮食产量有重要价值。
(2)基本因素:综合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科学、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要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应关注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农作物品种、耕作动力、水利工程、灌溉工具、耕作者素质、土地制度、气候、历法、赋税制度、政治局势、人口数量、粮食储备等多种因素。
(3)问题:综合以上史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史料的客观正确性、多样性,须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还要注意审视史料背后的历史语境,总之,要争取做到合理利用史料、史论结合。
17.(1)图1;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图2: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图3: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手工生产过程中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
图4:工业革命后,伴随机器的广泛应用,以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必须有“生产工具的进步”这点)
(2)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解析】【分析】(1)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图2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图3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手工生产过程中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图4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伴随机器的广泛应用,以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2)作用:根据材料“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