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检测
(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9世纪,日本学习中国“天行疫”观念,并在“崇神”思想基础上形成不同于中国的“天行疫”的观念;10世纪,日本摒弃“天行疫”的观念,通过对中国中医学理论的吸收,提出了“时行疫”的观念。材料说明( )
A.中日两国古代疫病观存在本质差异
B.日本选择性学习吸收中国古代中医学
C.日本“时行疫”的观念领先于中国
D.古代中医观念对日本传统医学的影响
2.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3.汉代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医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B.确立了古代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
C.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为历代中医所接受 D.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
4.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利克里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
5.撰写于 1642 年的中医名著《温疫论》提出传染病源“疠气”致病的学说,接近现代人 的认识。16 至 17 世纪意大利爆发三次大鼠疫,导致人口锐减、国内市场萎缩,意大利北部国家率先发展出公共卫生体系。材料揭示出( )
① “疠气”致病学说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② 意大利爆发的疫病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③ 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病理的解释基于相同理论 ④ 疫病在客观上促进了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自京师至河北,山东,疫死者千余,中宗“遣使赈恤之”。太和六年(832年),剑南、浙西一带,大疫。文宗颁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这表明当时( )
A.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 B.天人感应思想盛行
C.疫病流传形势较严峻 D.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7.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 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 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8.《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海药本草》是由五代李珣收录了海外百余种药物是一部简易版的“医疗手册”。明清时期,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这些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
A.受大一统体制的制约 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满足了大众基本需求 D.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9.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10.北宋初年,太祖在各州设医学助教;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仿太医局模式在地方设立医学,设官专管。宋代统治者还将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一并进行,对成绩优异者奖励、提拔。由此可见,宋代
A.科举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 B.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重塑
C.重视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 D.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11.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候斯也作诗云:“近闻回中章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12.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13.昆布,产自于日本和朝鲜一带。据日本《本朝食鉴》记载,古代日本“凡昆布作大响嘉仪之赠、祝冠婚寿生之贺,俗称古布,以假庆贺之和训”。唐宋时期的《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等著作均有昆布性味、主治的记载。这反映出
A.传统医药受到日本饮食文化影响 B.唐宋时期中医水平达到顶峰
C.中日贸易推动两国棉纺织业交流 D.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有待提高
14.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A.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15.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 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 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6.全球卫生治理属于全球治理的一个专门领域,专注于全球卫生问题的应对和解决。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研究司提出的全球卫生治理框架,该图示体现出当今全球卫生治理的突出特点是
A.治理模式的法制化 B.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C.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D.体系运转的高效性
17.清朝规定粮价和雨泽信息的奏报有两种形式:一是经常奏报,有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整套程序;二是不规则奏报,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上述奏报制度有利于
A.加强地方权力制衡 B.鼓励官员密折奏事
C.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D.强化重视农业意识
18.1917年,绥远疫病蔓延至山西省时,山西省长阎锡山设立防疫总局,聘请20多位外国医生协同中医专家检疫正太路铁路沿线客货运输,并派人以分发白话文广告小册、演讲等方式深入农村宣传防疫知识。此举
A.阻碍铁路的正常运营 B.缓和了各军阀之间的矛盾
C.遏制疫情在山西扩散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规定了职工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有获得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为此,许多人喊出“农民有土地,工人有劳保”的口号;有的职工还准备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反映了
A.劳保条例奠定全民医疗保障基础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 D.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0.如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得益于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式医院建立
②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③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缺医少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涌现出大批无固定薪金、半农半医的乡村赤脚医生,形成了深入每个村镇的医疗网。赤脚医生的出现
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 B.彻底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难题
C.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的不足 D.提升了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
22.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23.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A.晚清改革都受到了日本影响 B.清政府国家治理理念有一定进步
C.近代社会动荡导致疾病流行 D.清末新政实现了中央机构近代化
24.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25.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走红,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198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表明
A.人民公社化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左”倾错误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发展
C.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根本扭转
D.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对医疗的要求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前期,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疫病甚少流行。及至后期,随着人口增长和大量商贸活动的开展,疫病开始猖獗。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平帝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防疫除沿袭西汉的减免田租外,还开仓放粮,巡行赐药。六朝(指以今南京为京师的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疫病流行至少74次,一次死亡10余万人的大疫,晋代就发生了两次。北魏显祖皇兴二年(公元468年),河南大疫,死亡人口达十四五万。这一时期,政府多向官员施散医药,北魏政府还设立医馆、医坊,为民治病。政府还公布了一些防疫药方供百姓使用。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抗疫启迪》
材料二 突如其来的“黑死病”使欧洲人心惶惶,直到15世纪晚期,一份德意志手稿上还写道,“聪明的大夫有三条使我们远离瘟疫的黄金规则:迅速离开,走得远远的,不要急于回来”。外来移民、流浪汉受到歧视和迫害,其中犹太人受害最深。1399年疫情期间,米兰公爵詹加莱亚佐要求对病人和死亡人数进行统计,以日报形式呈交他本人,并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这一制度也随即被意大利其他城市借鉴和采用。严格的隔离措施给意大利带来了安全,但也给意大利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这引起了商人和依靠日工资生活的雇佣工人的不满。为了缓解防疫和经济生活之间的矛盾,意大利在15世纪中后期引入了健康通行证制度,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人和货物可凭证通行。之后,随着“黑死病”反复发作,应对危机的临时委员会逐步转变成常设的公共卫生署。意大利卫生署有处理相关事物的绝对权力,卫生署颁布的条例具有法律效力,他们还可以对不遵守防疫条例的人使用酷刑。
——摘编自向荣《“黑死病”与意大利和英国的抗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政府抗疫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疫病频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意大利人在抗疫斗争中的创新,并说明其重大意义。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新一轮鼠疫和饥荒。当局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但在各地成立常设专门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英国通过地方精英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社会。当伦敦大瘟疫消息传到西南边陲小镇泰特伯里时,当地立即召开居民大会,制定防疫条例和法规,禁止任何外来人口和货物进入。由于基层防控有力,鼠疫被限制在伦敦和其他少数城市,很少蔓延到广大乡村。
——摘编自向荣《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与意大利和英国的社会应对》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灾害频发,为进行有效的救灾工作,历代政府建立了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以掌握各地粮价及收集全国的气候信息,以预测和核实从各地收集到的粮价信息。
清朝政府改进了前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各地奏报不及时或者奏报不实的官员,皇帝经常进行追查,有的被严加惩处,但没有专设机构或人员执行经常的查核工作,他不相信这样的机构,而是让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送上来,由皇帝自己来判断。
——摘编自李伯重《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应对灾情与英国相比的不同之处及共同价值。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为了改变卫生总署(1848-1854)裁撤后,公共卫生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现象,英国议会通过了《地方政府事务部法》,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涉及卫生健康的各类事务。在经历了不同的公共卫生管理尝试后,英国政府最终让其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呈现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核心,同时适当接受中央监督的特色路径。此后,在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引领监督下,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取得了较大成就。19世纪后半期,英国主要传染病致死率、婴儿死亡率均大为下降。自来水供应条件改善,大量排污工程兴建,包含有洗衣设备的公共浴室也开始出现。英国政府累积了丰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摘编自王广坤《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起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为了减少蚊蝇繁殖,北京市群众广泛动员,仅用十八天就清除了垃圾六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土方。通过动员群众户户建厕所,河北城乡群众掀起一场“厕所革命”。沈阳某厂改进工作环境,将“病号”占职工人数的比例,由百分之十七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工人生产热情高涨。过去困扰老百姓多年的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几乎绝迹,曾经严重威胁群众生命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爱国卫生运动符合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摘编自高中伟、曾菊《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地方事务部成立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在公共卫生管理上的差异,并谈谈你的认识。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历长期发展的英国慈善事业,到19世纪中叶已经达到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其中114个慈善机构创办于18世纪,103个创办于1700年以前。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9世纪80年代,石油开发商摩顿把58万英镑的款项捐给了慈善机构。1870年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英国农业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加之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得英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加剧。成立于1884年的费边社,其代表人物是萧伯纳和韦伯夫妇。他们认为贫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费边社就英国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对英国政府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慈善由基督教的部分工作变为了一种社会机制,由原来的个人和教会的管理机构变成了国家和政府机构的重要功能。工人互助组织中成立最早的应属友谊会,另一种自发的工人互助组织是合作社。相较于济贫法体系下的救济,友谊会会员一方面获得了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心灵上也得到了慰藉。
——摘编自丁建定<1870~1914年英国的慈善事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造旧中国社会落后面貌,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事业发展体系。从1949年到1966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城镇《劳动保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在农村,毛泽东通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必须认真地进行对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1951年毛泽东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发展这项工作。”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写了《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为新中国向现代科学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1957年3月7日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特色办学的理念。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认为应改变革命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式的供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摘编自陈位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社会事业思想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社会事业发展体系的内容,并简析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日本的疫病观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但是其从“天行疫”到“时行疫”观念的变化,体现出日本在学习中国古代医学时,带有一定的选择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古代中国医学吸收转化,不是强调本质差异,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中日医学观念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凸显了日本本身的疫病观念变化,而非强调古代中医对日本医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两汉时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并非不断上升,排除A项;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越高,人口数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仲景的医学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注意的饮食卫生,为我国的药膳食疗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A项只是药物性能功用,排除A项;汉代的医学水平达不到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的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后世医学接受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的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鼠疫使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亚历山身染疫病而亡,使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反映了疫病的流行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医学进步,排除A项;改变战争走向只体现了材料前半部分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制度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根据“提出传染病源“疠气”致病的学说,接近现代人的认识”得出① “疠气”致病学说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根据“意大利北部国家率先发展出公共卫生体系”得出②意大利爆发的疫病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根据“16至17世纪意大利爆发三次大鼠疫,导致人口锐减、国内市场萎缩”得出④意大利爆发的疫病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灾难,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病理的解释基于相同理论”的信息,③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代面对疫情,统治者或者遣使赈恤之,或者给予医药救治,这说明当时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项;C项只是材料内容的现象转述,而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疫病防治的效果,因此无法得出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从美国开始出现流感瘟疫,并随美军传播到欧洲等地,然后变异的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暴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加速病毒传播,并不是全球化使瘟疫发生,C项正确,排除B项;从材料看“西班牙流感”命名与政治目的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交战双方实力的较量,瘟疫只是迫使战争提前结束的一个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本草》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海药本草》收录海外百余种药物,明清时期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这些事例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中国医药的发展受大一统封建国家的支持,而非受到该体制的制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没有体现是否满足大众的需求状况,也没有涉及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9.D
【解析】宋代政府在发生疫情时,主动帮助疫区和灾民,这说明宋代政府有较为强烈的爱民意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D正确;题干未涉及到社会救助系统和社会保障,排除A、B;题干中只能体现出政府的行为,不能证明当时社会流行民本思想,排除C。
10.C
【解析】宋代统治者在州设医学助教,在地方设立医学,并进行医学考试,这些举措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地方医学教育的重视,C项正确;医学考试不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排除A项;宋代私学教育较为兴盛,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医生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解析】福州等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的记载和元诗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的现象,表明当时福建地区瘟疫灾害异常严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朝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瘟疫面前的应对与态度,D项错误。
12.C
【解析】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设立“病坊”收治病人。说明救治机构的建立为防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C选项正确;西汉、南齐、隋唐,都是通过建立救治机构开展防疫活动,无法看出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A选项错误;只有隋唐时“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B选项错误;建立救治机构开展防疫活动与政治体制无关,D选项错误。
13.A
【解析】材料反映出昆布在日本祭祀典礼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当食物供品或赠礼,来到中国后,则成为一种中药,具有主治功能,这反映出中国传统医药受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唐宋时期中医水平达到顶峰,故B项错误;昆布不是棉纺织业,是可食用之物,故排除C项;部分外来食物可以用于中药,不能得出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有待提高的结论,故排除D项。
1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C项正确;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等不符,排除A项;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是具体目标,并非我国进行医疗保障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排除B项;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是具体做法,并非根本出发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根据“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可得出当时各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治疗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当时的防疫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解析】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全球卫生治理框架包括“首脑峰会政治承诺”“治理平台问责制度”“技术运作框架”“国家层面实施机构”等多种渠道、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多各部门,体现出当今全球卫生治理主体的多元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治理模式的法制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参与主体是否平等,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该体系运转的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这两种奏报制度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C项正确;材料不是加强地方权力制衡,排除A项;密折奏事的权利只有得到皇上宠信的人才能享有,臣子们为了获取皇帝的信任,纷纷献媚,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化重视农业意识,而是强调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解析】根据“山西省长阎锡山设立防疫总局,……演讲等方式深入农村宣传防疫知识。”可得出这样做是为了宣传防疫知识,遏制疫情在山西扩散,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防疫,不是铁路运行,也不是缓和矛盾,也没有宣传民主与科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有土地,工人有劳保”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工人的关怀,有的职工还准备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C项正确;劳保条例与医疗保障没有关系,排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排除B项;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下持续广泛展开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逐渐提高,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西式医院在中国建立是在近代,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村赤脚医生的出现适应了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的不足,有利于保障农村人民的生命健康,C项正确;乡村赤脚医生的出现适应了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说法夸大了赤脚医生的作用,排除A项;B项中的“彻底解决”说法绝对,排除B项;乡村赤脚医生具备半农半医的特点,专业程度不高,不会提升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合作以及多边体系的构建使得天花基本被消除,这说明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C正确;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未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排除A;题干中强调的是美苏合作在对抗天花中的重要性,而非公共卫生政治化,排除B;题干所列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
23.B
【解析】清政府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卫生行政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国家卫生,这说明清政府国家治理的理念有一定的进步,B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C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仅仅涉及到卫生机构的变化,不能证明整个中央机构近代化,排除D。
24.B
【解析】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注重获得和维持其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却不注重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A项错误;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与“(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不符,C项错误;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5.A
【解析】根据材料“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发展是因为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也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的推动;而1985年的中国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公社化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赤脚医生”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因此A项正确,BCD项排除。
26.(12分)(1)主要措施:注意疫病患者的隔离;减免田租,开仓放粮;设医馆为民治病;向民众散药,鼓励民众积极抗疫;等等。
原因;人口增长和大量商贸活动的开展;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环境动荡;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有限;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薄弱;等等。
(2)创新;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建立疫情通报制度;使用健康通行证;设置常设的公共卫生机构;等等。
重大意义: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控制了“黑死病”的传播范围,缓解了“黑死病”流行带来的各种压力;建立疫情通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会上的恐慌心理,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助于抗疫工作的正常开展;使用健康通行证,方便了人员的有序流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常设的公共卫生机构的设置,既体现出政府对抗疫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也有助于社会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理念;意大利人的抗疫经验,也给后世国家和民族抗疫斗争提供了借鉴,影响深远。
【解析】(1)主要措施:根据“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得出注意疫病患者的隔离;根据“减免田租外,还开仓放粮”得出减免田租,开仓放粮;根据“政府多向官员施散医药,北魏政府还设立医馆、医坊,为民治病。政府还公布了一些防疫药方供百姓使用”,得出设医馆为民治病”“向民众散药,鼓励民众积极抗疫。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医疗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创新:根据“严格的隔离措施给意大利带来了安全”,得出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根据“要求对病人和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得出建立疫情通报制度;根据“引入了健康通行证制度”,得出使用健康通行证;根据“应对危机的临时委员会逐步转变成常设的公共卫生署”,得出设置常设的公共卫生机构。重大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对照前一小问中“创新”的答案逐条分析,也可以从整体分析说明。
27.(12分)(1)特点:强制(集中)隔离与自我(家庭)隔离结合;立法应对;建立全国性防疫体系和监督问责机制;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经费保障及筹措。
背景:人文精神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预定论”思想影响(宗教改革影响)。
(2)不同:历史悠久;注重信息收集;皇帝专断。
价值:提供历史借鉴;丰富完善国家治理方式。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 ”,可知强制(集中)隔离与自我(家庭)隔离结合;
根据材料“ 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可知立法应对;建立全国性防疫体系和监督问责机制;
根据材料“ 英国通过地方精英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社会。”可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根据材料“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 ”可知注重经费保障及筹措。
背景:根据材料“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可知“预定论”思想影响;这次瘟疫发生的时间是17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精神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发展。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清朝政府改进了前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可知注重信息收集;结合所学可知历史悠久、皇帝专断。
价值:英国和中国的应灾措施提供历史借鉴;丰富完善国家治理方式。
28.(12分)(1)工业革命后,英国实现城市化;原有公共卫生管理混乱;地方自治传统影响;城市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居民健康水平低;
(2)改善了城乡卫生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加深了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
(3)差异:中国由党和政府领导:英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适当接受中央监督。中国动员全民参与:英国采取立法管理。
认识:公共卫生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应尊重各国在不同国情下自主选择的管理方式(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实现城市化;根据“了改变卫生总署(1848-1854)裁撤后,公共卫生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现象,英国议会通过了《地方政府事务部法》,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得出原有公共卫生管理混乱;同时还有地方自治传统影响;城市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和居民健康水平低
(2)根据“过去困扰老百姓多年的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几乎绝迹,曾经严重威胁群众生命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爱国卫生运动符合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城乡卫生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加深了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
(3)差异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是由党和政府领导:英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适当接受中央监督。中国是动员全民参与,英国则是采取立法管理。
综合材料内容可得到的认识是公共卫生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应尊重各国在不同国情下自主选择的管理方式。
29.(14分)(1)特点:参与者广泛;发展规模大;深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民间与政府共同参与,中产阶级起主要作用;重视弱势群体的身心救济;慈善事业由宗教性变为社会性。(任答三点即可)原因: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民众的支持;各种慈善机构的建立及推动;英国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加剧;新社会思潮的推动;政府大量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决。(任答四点即可)
(2)内容:重视防疫工作;发展新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事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对基础教育方面的保障;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启示:社会保障涉及民生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关乎社会安定;社会保障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解析】(1)特点:根据“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出参与者广泛;发展规模大;根据“1870年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英国农业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加之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得英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加剧。”得出深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根据“1870年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得出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根据“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出民间与政府共同参与,中产阶级起主要作用;重视弱势群体的身心救济;根据“慈善由基督教的部分工作变为了一种社会机制,由原来的个人和教会的管理机构变成了国家和政府机构的重要功能”得出慈善事业由宗教性变为社会性。原因:根据“经历长期发展的英国慈善事业,到19世纪中叶已经达到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得出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民众的支持;根据“到19世纪中叶已经达到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其中114个慈善机构创办于18世纪,103个创办于1700年以前。”得出各种慈善机构的建立及推动;根据“使得英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加剧。”得出英国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加剧;根据所学可得出新社会思潮的推动;政府大量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决。
(2)内容:根据“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发展这项工作。”得出重视防疫工作;发展新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事业;根据“必须认真地进行对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教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得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根据“1957年3月7日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特色办学的理念。中”和出对基础教育方面的保障;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启示: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社会保障涉及民生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关乎社会安定;社会保障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