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检测(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检测(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8:5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检测
(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
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
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 D.明朝政府已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
2.宋朝的铜钱大量出现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等地区,当时的朝鲜和日本甚至一度停用自己的货币,改用宋钱,宋钱成为大受欢迎的硬通货。这说明当时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B.周边国家商品经济落后
C.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D.宋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3.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
A.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 B.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C.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 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4.商周时期商业或手工业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时期,在某些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上述变化
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 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 D.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
5.《汉书·武帝纪》载:“天汉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酒类专营专卖)。”韦昭注曰:“以木渡为榷,谓禁民酤酿,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这一措施( )
A.导致了民间私酿的消亡 B.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C.开创了专卖制度的先河 D.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局面
6.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7.12世纪末,东方的若干制造品,例如大马士革的缎子,巴格达的神龛,摩苏尔的纱布,加沙的棉纱,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除此之外,英语中的“菠菜”“橘子”,法语中的“女衬衣”等词汇,都是通过意大利从阿拉伯语传来的。这反映出该时期
A.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 B.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 D.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
8.春秋时期,齐桓公集中全国力量煮海制盐并大量储存,同时严禁民众向其他诸侯国贩卖。不久楚国、燕国、宋国、卫国等国的盐价上涨十多倍。这说明
A.齐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
C.关税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D.齐国控制着大部分战略资源
9.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于是更多的荷兰人成为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到18世纪,由于咖啡、茶、糖和烟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现,世界贸易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扩张手段发生变化 B.荷兰经济转型得以完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扩大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10.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1.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B.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D.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12.中世纪的欧洲人普遍谴责放贷谋利的行为,认为这在上帝看来是可恶可厌的罪恶”。16世纪中叶,法国法学家查理·杜莫林要求人们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于是,以借贷取利的活动不再被视为不义,高利贷可以畅通无阻了。这一观念变化
A.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沦丧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是新教广泛传播的结果 D.是法律偏袒贵族的体现
13.19世纪70年代以后,因出口的需要,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得以扩展;国际市场对花生的需求,则促使90年代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增加,清末山东花生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这反映出
A.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传统农业仍有抵制能力
C.外商逐渐占据中国市场 D.中国逐渐卷人世界市场
14.下图是迄今所知有关英国咖啡馆最早的绘画。这幅1674年的木刻画来自保罗·格林伍德的一张“让人清醒并有益健康的咖啡饮品的优点”的广告单页。这表明
A.全球物种交流不断加深 B.东西方商贸往来扩大
C.异域文化影响日益凸显 D.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
15.15世纪,意大利的美第奇银行开始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它不是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而是由几家合伙公司联合而成,公司间各自独立,有自己的资本、账本和管理;它是国际性的,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和伦敦等地都有分行。这种经营方式
A.加快了工业资本的积累 B.使意大利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C.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D.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更加悬殊
16.1813—1844年,印度输出的原棉由4000多吨猛升至4万吨;1813—1828年,从加尔各答出口的生丝激增近17倍;同时,罂粟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表明印度
A.对华贸易量的激增 B.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C.经济殖民地化加深 D.自由贸易走向繁荣
17.1949年,可口可乐被视为“资本主义”离开中国: 1978年12月 13 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但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 1983 年,卫生部门又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 B.国家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汽水产品
C.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 D.中美关系恶化加深中美贸易矛盾
18.新政以来,罗斯福陆续设置大批紧急机构并直接任命官员,1934年直接任命官员约10万人,到1936年,增加到约40万人。这
A.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 B.造成了冗官现象
C.表明总统行政权扩大 D.加剧了党派斗争
19.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
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 )
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 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
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20.下图是2000~2018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图中信息反映了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A.中国对世界的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C.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外贸结构发生变化
21.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是在A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B.B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22.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
A.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 B.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
C.市场驱动因素影响重要 D.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
23.1915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权度法》。在传统度量衡标准暂无法遽废的条件下,该法将国际通用单位标准体系与中国传统的重量等单位标准体系同时列为法定的度量衡标准体系,并规定了两者之间法定的换算比。《权度法》的颁布
A.有利于国内商品市场的发展 B.旨在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
C.实现了度量衡管理的现代化 D.加速了传统度量衡的消亡
24.《全球不平等∶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 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
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 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25.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日方来华朝贡,中方回礼馈赠。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派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当时官方贸易据主导,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时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日贸易的意义。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还未建立。15世纪郑和的远洋探险,没有给世界留下中国有潜在性的、挑战性的印象。16 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17 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主要注意力。18 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种心理倾向,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19 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
——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二 “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被称为“欧洲奇迹”),然后称霸世界,而东方却一蹶不振。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五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基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三条线索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 3000 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奇迹”产生的原因。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90年代,美国惠特尼发明轧棉机,过去100个奴隶剥棉花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奴隶完成即可。许多种植园用奴隶做担保,贷款购买设备,发展棉花种植业。奴隶制不仅允许迅速分配劳动力,还允许分配资本,种植者因此获得巨大财富,然后再投资农业改良,积极引进各种优质棉花。棉花农场还系统化地动员奴隶妇女和儿童,进一步扩大了产量。1831年美国棉花产量约占世界45%。随着种植园生产力提高,棉花价格下降,英国制造商在世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世界各地农村融入全球棉花帝国的过程更加容易。
材料二 在中国,种子、化肥和农产品补给品价格低廉,农业信贷丰厚,加之鼓励在国有土地上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并对高产棉花品种实行优惠待遇,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对19世纪的棉花国王来说,他们无法想象到2008年,中国新疆建设兵团将种出130万吨棉花,占世界棉花总量的5%。国家建设与工业化的结合是常态,大幅增长只有在国家对灌溉、化肥和机械的大量投资下才有可能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美国棉花产量猛增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种植发展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明朝以胡椒为代表的折俸制度来减轻财政支出,使官员不得不把香料投放市场出售,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官员薪俸低廉,因此遭到了群臣反对,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中央财政状况,但这不是明朝的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项。
2.D
【解析】宋朝的铜钱大量出现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等地区,是大受欢迎的硬通货,说明宋朝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所以,宋钱成为大受欢迎的硬通货,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排除A项;宋钱大受欢迎,无法说明周边国家商品经济落后,排除B项;宋朝的铜钱大量出现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以及朝鲜、日本等地区,是宋朝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进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到外来物种传入,因此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古代域外作物引入不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汉唐时期,当时世界尚未连为一个整体,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即工商食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生产力发展,商业城市兴起,独立商人出现,这些社会“活跃”因素的出现,对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利于瓦解之前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B项正确;材料与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无关,且明清时期出现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的景象,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者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且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酒类专营专卖,韦昭认为该做法垄断了酿酒业的好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垄断酿酒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酒类专卖制度并未导致民间私酿“消亡”,排除A项;汉武帝开创的酒类专卖并非最早的专卖制度,排除C项;酒类专卖促进而非威胁了到社会的稳定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据题意可知, 12世纪末东方的商品甚至词汇都通过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由此可知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排除A项;12世纪还没有进行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仅根据几个词汇无法说明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齐国储存海盐行为引发了其它诸侯国盐价上涨,说明的是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与关税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说的是海盐,不能代表大部分战略资源,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荷兰从亚非拉进口原料,大宗商品出现,世界贸易发展,这些都是世界市场扩大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扩张手段有变化,排除A项;17、18世纪的荷兰重视贸易,材料没有讲经济转型,排除B项;到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才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材料“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体现的是商业革命对西欧传统市场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与民众消费观念变化无关,排除A项;C项也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属于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亚洲和美洲之间的经济往来,B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不是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排除A项;C项中“完全”说法错误,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人对放贷行为由谴责变为可以接受,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道德沦丧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新教传播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法律偏袒贵族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解析】由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外贸需求扩大的刺激下,-些经济作物在华种植面积增加,这表明中国受世界市场影响比较大,所以选择D项;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出现解体现象,但并没有完全解体,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农业的信息,所以B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中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外商占据中国市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咖啡的故乡在非洲,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咖啡传入到英国。图片中“让人清醒并有益健康的咖啡饮品的优点”反映了物种交流不断加深,所以A正确;材料与东方贸易无关,所以B错误;“异域文化”包括的范围较大,材料只讲了欧洲的咖啡饮品,看不出“异域文化影响日益凸显”,所以C错误;材料仅呈现出欧洲人对咖啡的态度,没有体现“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所以D错误。
15.C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第奇银行采取联合经营、独立核算的新模式,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银行企业。结合所学可知,美第奇银行的跨国经营方式,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有利于促进欧洲的长途贸易发展,故选C;工业革命加速工业资本的积累,而不是15世纪意大利银行业的发展,故排除A;美第奇银行的经营方式使意大利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说法过于夸张,故排除B;材料无法说明美第奇银行的经营方式会造成贫富差距悬殊,故排除D。
16.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印度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其中出口的原料体现的是印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说明的是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加深,C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这些原料是否流入中国或者其他地区,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印度成为英国的经济附庸,D排除。故选C。
1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反对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初期反倾销和抵制咖啡因等,说明可口可乐数次被勒令退出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导致,C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正式启动,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汽水产品,B项错误;中美关系恶化加深中美贸易矛盾是促进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18.C
【解析】根据材料“新政以来,罗斯福陆续设置大批紧急机构并直接任命官员,1934年直接任命官员约10万人,到1936年,增加到约40万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当时总统行政权扩大。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整个美国社会处于混乱和惶恐之中,为了克服萧条,帮助人们重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 罗斯福在国会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摆脱危机的法案。并相应地设立了大批新的行政机构,负责贯彻这些法案,这与新政之前比,总统行政权得以扩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A项;“造成了冗官现象”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派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原有工业区位于苏联西部,而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位于苏联中部和 东部,这种规划有利于优化国家经济布局。在此基础上,经过斯大林时期的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到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大幅度提高,说明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优化国家经济布局,A项正确;列宁主持制定材料中的计划时,德国法西斯尚未形成,排除B项;苏联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于斯大林时期,排除C项;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这与题意不符,且列宁的直接过渡没有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从材料数据来看,2000~2018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相对下降,这主要和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说明的是外贸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与中国对世界的依赖程度加强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进出口的贸易数据,无法得出是逆差还是顺差,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外贸结构的变化,非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理论属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其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涨危机,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国家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B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非经济理论导致的,排除B项;B理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解析】根据材料“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不断革新技术的主要原因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见工业革命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实践经验,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技术发明的来源,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行业是纺织业,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北洋政府《权度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度量衡的管理,有利于解决当时国内度量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A项正确;北洋政府的目的并非是与国际接轨,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并未实现度量衡管理的现代化,排除C项;传统度量衡直至今天仍未消亡,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大赢家和大输家的差距扩大,意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C正确;A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大输家中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不合题意,B错误;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排除D。
25.B
【解析】 材料“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体现的是当时世界货币金融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处于混乱的状态,大国都想取得国际货币的主导权,B正确;国际货币混乱正是贸易保护政策的表现,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货币关系并不稳定,C排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D排除。故选B。
26.(12分)(1)特点:起源较早,历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明显;官方为主导;前期以官方贸易为主,后民间贸易日益发展;双向交流互补;发展具有曲折性。(答出任意三点)
(2)意义:密切了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早期日本的社会发展(促进早期日本的封建化);促进了中日两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古代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答出任意三点)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可分析出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到隋唐时期,......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可分析出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明显;根据材料“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可分析出官方为主导;根据材料“......当时官方贸易据主导,”“......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可分析出前期以官方贸易为主,后民间贸易日益发展;根据材料“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时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可分析出双向交流互补;根据材料“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可分析出发展具有曲折性。
(2)意义:结合材料古代中日贸易密切了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可分析出促进了早期日本的社会发展(促进早期日本的封建化)、促进了中日两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密切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古代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27.(12分)(1)重要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欧列强殖民扩张。
突出表现: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贸易顺差以及白银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2)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对当时的中国还是当时的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能否积极面对决定当时以及未来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1)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西欧列强殖民扩张。突出表现:根据材料一中“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结合材料二中“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可知,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贸易顺差以及白银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根据材料二中“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可知,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根据材料二中“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可知,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根据材料二中“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2)认识:综合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实质、影响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晚明历史大变局”可知,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对当时的中国还是当时的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能否积极面对决定当时以及未来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28.(12分)(1)历史特征: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西学东渐,但明清闭关锁国,忽略外部世界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危机凸显。影响: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分权制衡理念的现代宪政体制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壮大;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解析】(1)历史特征:根据材料“16 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可概括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根据材料“17 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西学东渐,但明清闭关锁国,忽略外部世界发展;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危机凸显等角度进行补充。影响:根据材料“18 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基本政治框架的重塑”可概括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可概括出基于分权制衡理念的现代宪政体制确立;根据材料“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可概括出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壮大;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29.(14分)(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大量资本的投入;优质棉花的引进,棉花种植技术改良;英国棉纺织业对原料的需求。
影响:壮大了美国种植园经济,巩固了南方奴隶制度;降低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本,提升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
(2)国家的大力扶持;运用现代技术,重视机械化生产;服务国家建设需要;生产成本低,生产规模大。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 18世纪90年代,美国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可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贷款购买设备,发展棉花种植业”可归纳出大量资本的投入;根据材料“积极引进各种优质棉花”可归纳出优质棉花的引进,棉花种植技术改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棉纺织业对原料的需求。影响:根据材料“随着种植园生产力提高,棉花价格下降,英国制造商在世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和所学知识,可从壮大美国种植园经济、巩固南方奴隶制度、降低英国工业革命成本,提升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及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在中国,种子、化肥和农产品补给品价格低廉”可归纳出国家的大力扶持;根据材料“加之鼓励在国有土地上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和所学知识可知,运用现代技术,重视机械化生产;根据材料“国家建设与工业化的结合是常态”可归纳出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根据材料“并对高产棉花品种实行优惠待遇,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可归纳出生产成本低,生产规模大。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