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检测
(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统一两河流域 ②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
③亚述一度征服埃及 ④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2.“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3.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4.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C.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D.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6.阿拉伯炼金术士在炼取“黄金”的过程中学会了蒸馏、结晶、升华、焙、烧等实验方法。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扬曾指出:“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阿拉伯科学( )
A.彰显实证精神 B.体现承古萌新特点 C.理论体系完备 D.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7.如图是腓尼基人发明的腓尼基字母,成为字母文字的源头,腓尼基人能够发明腓尼基字母的原因是
A.腓尼基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B.腓尼基地处于文明的交汇点
C.腓尼基字母书写简单易记忆 D.腓尼基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
8.《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
A.《汉谟拉比法典》体现自由平等
B.《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C.《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D.《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9.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向度追求。这表明古希腊
A.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B.哲学发展有永恒性
C.具深厚的人文意蕴 D.自然哲学不断发展
10.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
A.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B.人文思想深入发展
C.雕塑技艺持续改进 D.商品经济影响深远
11.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年)提出:“人的各种疾病皆是生理失调和外界影响所致,排斥宗教迷信,强调明确病因、按人用药”。这些主张
A.说明当时宗教神学被摒弃 B.成为近代医学的基础
C.一定程度上蕴含人文精神 D.证明理性主义占主导
12.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家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他通过对一百多个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进行调查,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等六大政体,其中每一种又有多种具体形态。这反映出古代希腊
A.城邦独立自治特点 B.以民主政体为主流
C.哲学服务现实政治 D.文化上的理性精神
13.苏格拉底被以不尊敬城邦的神及引进新的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告上民众法庭,审判前他的朋友海尔盖莫尼斯对他说:“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言论的影响常常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在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话说得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了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古代雅典
A.人文精神深刻影响民众 B.司法审判程序尚不完善
C.言辞表达决定法官审判 D.司法审判贯彻民主原则
14.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认为:“‘知识’主要指认识人自己的本性。……知识是神赋予人灵魂的本性,灵魂能够实现自己的本性就有知识,即美德。人若愚昧无知,就不能认识美德,就会堕入恶行。”这位思想家
A.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B.主张由具备美德的“哲学王”治理国家
C.通过科学调查创建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D.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15.西方新闻观的源头和基础,是英国人弥尔顿1644年提出的“出版自由”思想。其核心观点,认为出版自由乃“天赋人权”,是个人的绝对权利,人们在全面了解事物的前提下,会根据自我的“良心”“意愿”做出正确判断。这反映了西方新闻观( )
A.深受启蒙思想理性主义的影响 B.能确保报道客观公正
C.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D.缺乏科学的立论基础
16.“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似乎这样他才算自由人……教师害怕学生,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和保育员……买来的男女奴隶与出钱买他们的主人同样自由。”柏拉图虚构的这样一幅社会图景,是想告诉人们
A.直接民主制易导致社会混乱 B.民主和自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雅典民主制度得到普遍拥护 D.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尊崇法律
17.作为柏拉图学园的成员,普鲁塔克(约46—120年)在《名人传》里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其中的《伯利克里——费边传》的序言就直言人类心灵不应无所事事,而应追求那些“凭借本身的魅力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完善境界的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节制”、“正义”和“睿智”。据此可知他
A.谴责了道德沦丧的时弊 B.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C.体现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D.注重道德自觉与社会和谐
18.“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时他侗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那时他们没有肺痨;那时他们没有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来了,令一切全然改变。”文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最有可能是
A.印第安人“地理大发现”以前西班牙人 B.中国人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人
C.日本人黑船事件”以前美国人 D.埃及人拿破仑入侵以前法国人
19.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反映了(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新顶层关系友好往来的见证
C.新罗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 D.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20.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21.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22.下列有关古代印度文明叙述正确的是
A.种姓是雅利安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手段
B.推行种姓制度是为了抑制佛教势力扩张
C.佛教是首陀罗种姓反抗雅利安人而产生
D.《摩诃婆罗多》保留较早土著族人生活状况
23.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记录,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作者认为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是( )
A.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B.疾病,瘟疫等灾害
C.孤立发展,缺乏交往 D.本身就具有落后性
25.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几个苏美尔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材料二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东方学者认为,济慈的《拉弥亚》与中国的《白蛇传》类型故事源于同一故事,这一故事便是《国王与拉弥亚》。大意是:国王去打猎,在野外遇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可是这个姑娘确一个美女蛇,国王体质日渐虚弱。后来国王遇到了另外一个人,指出了美女蛇的真面目,并被国王所做的圈套诱捕,美女蛇苦苦哀求,表白自己的爱情,可是最后还是被烧死了。
到了中世纪,在《圣经》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中,蛇是罪恶的象征,是恶魔的后裔。因此,在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这个故事在欧洲而产生的译文中,蛇女的故事的宗教说教意图更为显著,故事被用来批评忽视宗教义务的行为。显然,这种说教体现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对人的影响以及欧中当时宗教势力的强大。
——《中西方“白蛇传”的故事演变与人文精神》
材料二 到了十八世纪,受到启蒙主义的影响,欧洲的作家伯顿以及济慈对拉弥亚的故事进行了非宗教性的书写。在伯顿笔下,故事中的男主角和蛇女都发生了改变,首先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不再是神圣并且毫无过错;另一方面,拉弥亚也摆脱了邪恶和妖魔色彩,“蛇”的罪恶的一部分已经消失,成了爱情的牺牲者。济慈认为在遥远的古代,蛇是神圣智慧的象征,被当做保佑人的神仙而存在,于是在济慈的笔下,蛇成了美丽的象征,美女蛇的爱却只能是幻觉,得道者严厉无情,破碎了美女蛇的爱情。拉弥亚渴望自由,追逐爱情,甚至可以说是对宗教的反叛者,人文主义的追求者,但是在现实面前,美好的幻想只能破灭。十八世纪拉弥亚形象的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下人文主义的发展,蛇的形象不再限于宗教赋予它邪恶的形象,而是转到了远古神话中的善良的化身。
——《中西方“白蛇传”的故事演变与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蛇在中世纪被看作罪恶的化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是十八世纪,蛇的身份形象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是贵族阶级的象征,是维系贵族社会的纽带,是贵族所必须掌握的文化。遵守礼乐制度作为一种修养,早已浸透在贵族的血液中,且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先秦时期的官学教育是当时贵族社会最主要的教育方式,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接受教育,“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春秋时期的贵族,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认为苟活于世则为人所不齿,“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高贵的身份,蕴涵着高贵的气质,勤于政务,淡泊名利,坚持以“礼”为行事准则,他们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成为人们笔下的君子典范。
——摘编自张文燕《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
材料二 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促进了西方民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在古希腊,公民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政治共同体(城邦)是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希腊人崇尚民主,认为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众人之见比一人之见要好,由于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公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不臣服于任何外在的权威,只服从他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在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公民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的确立,他们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由、平等与公正。城邦意味着一种共同的公共的生活,它不只是一个生活的公共体,同时也是实现超越自我的道德的共同体。
——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对提升当前公民素养的启示。
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万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这大大推动了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新型文化的形成。而新型文化的发展又得益于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别是矿业经济)的发展和天主教会的务力。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他们又对土著历史和文化、习俗、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为继承拉丁美洲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对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移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科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新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于两河流域下游,首次统一了两河流域,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体现了希腊文明的扩张,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属于罗马文明的扩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解析】BCD三项只是启蒙运动的特点,不适合作为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只有选A项。
3.B
【解析】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 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 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外传。
【名师点睛】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是美国,故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为欧洲向外移民提供了条件,故②③正确;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故④错误,排除;因此答案为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洲的移民潮
5.C
【解析】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既传播了伊斯兰文化,也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地文化,说明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仅阿拉伯帝国一个例子不能说明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排除A项;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与“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等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可知,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扬强调的是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性;阿拉伯炼金术士在炼取“黄金”的过程中学会了蒸馏、结晶、升华、焙、烧等实验方法。这些都彰显了阿拉伯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承古萌新特点,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阿拉伯科学注重研究和实验,无法体现理论体系是否完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发达,为了方便记录,人们发明了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B项正确;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世界东岸地区建立一系列小城邦,没有建立庞大的帝国,排除A项;腓尼基字母书写简单,易于记忆是腓尼基字母的特点,不是发明的原因,排除C项;腓尼基字母文字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陆上丝绸之路从汉朝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解析】材料“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处处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压迫奴隶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奴隶地位地下,和“自由平等”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等级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哲学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向度追求,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対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哲学发展有永恒性”,排除B项;“自然哲学不断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精神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因此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艺术自由气息浓厚、雕塑艺术改进及商品经济发展无关,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材料“强调明确病因、按人用药”体现的是希波克拉底反对宗教迷信,重视人的生命,蕴含人文精神,C项正确;当时宗教神学并未被摒弃,排除A项;材料与近代医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非理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精髓。理性运用于政治,就是人们对最优政体形式、良好的法律和公共政策的思考和选择。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对于城邦治理的探索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的过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邦独立自治特点、以民主政体为主流及哲学服务现实政治的说法,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根据材料“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言论的影响常常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在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话说得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了吗?”,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法庭处死无辜的人和释放有罪的人都是经陪审法庭作出的决策,无论结果是否公正,但体现了司法审判贯彻民主原则,D项正确;材料与人文精神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司法审判程序,排除B项;“言辞表达决定法官审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根据“知识是神赋予人灵魂的本性,灵魂能够实现自己的本性就有知识,即美德。人若愚昧无知,就不能认识美德,就会堕入恶行”,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选A;B是柏拉图的主张,排除;C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排除;彼特拉克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排除D。
1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根据材料可知,西方新闻观以出版自由为核心,强调自我的“良心”“意愿”,具有很强的唯心主义色彩,缺乏科学的立论基础,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中弥尔顿的新闻观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无法体现理性义的影响,排除A项。C项夸大了西方新闻观的影响,排除。
16.A
【解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公民之间实现了权利的机会均等,因此父子之间、师生之间难以构成一种相对权威,这种权威或者是道德或者是法律,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失序,柏拉图将直接民主下的社会失序极端化,是为了告诉人们直接民主容易导致社会混乱,A正确;柏拉图构建的社会图景是一种警示而非预期,排除B;C错在“普遍”,排除;父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维系,而非法律,排除D。
17.D
【解析】罗马帝国时期,普鲁塔克用高度的理论自觉从事编著,追求将心灵引向“完善境界的事物”,重视“节制”“正义”和“睿智”等美德,反映出其注重道德自觉与社会和谐,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道德沦丧的时弊”的谴责,A项错误;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与“柏拉图学园的成员”“理论自觉”等不符,B项错误;早在智者运动时期,人类的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觉醒,C项错误。
18.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在外来入侵者进入到这一地区之前,相关的疾病都不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人支持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对这一地区进行殖民掠夺,并带去了疾病,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存在天花等疾病,排除B项;“黑船事件”以前的日本有与外界交流,因此也存在相关的疾病,排除C项;拿破仑入侵以前的埃及也有相关疾病的存在,排除D项。
19.B
【解析】材料信息的含义是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反映了两国政府关系往来密切,故B项正确;借鉴唐朝年号只是表面现象,A项没有指出本质问题,排除;新罗借鉴唐朝年号并不能说明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也无法体现来往的频繁,排除CD项。故选B。
20.C
【解析】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A项错在“各国”,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B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1.C
【解析】材料“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史学价值,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2.A
【解析】本题以古印度文明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古印度文明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的记忆。A项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行社会管控的手段,故正确;B项种姓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管控,而不是抑制佛教扩张,故错误;C项佛教是释迦摩尼为思考怎样使人摆脱痛苦而产生的,故错误;D项《摩柯婆罗多》主要以印度列国纷争导致战争为时代背景,故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A项。
23.D
【解析】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出现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解析】根据题干“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记录,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说明美洲文明的发展是鼓励的,缺乏交往,C项正确;西方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疾病,瘟疫等灾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D说法不符合事实,美洲也有先进的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解析】印度存在“发达”和“传统”“民主与宗教”“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等多个层面文化的对立、交织,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D项正确;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未准确理解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印度文化的世界性,排除B项;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最突出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6.(12分)(1)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2)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3)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
【解析】略
27.(12分)(1)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统治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奉行禁欲主义;欧洲封建专制统治的冷酷无情;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对美女蛇的追求和基督教的教义相违背。
(2)转变:蛇由罪恶的代表变成美好的象征。原因: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资产阶级反封建教权和专制王权的需要;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美女蛇被国王所做的圈套诱捕,美女蛇苦苦哀求,表白自己的爱情,可是最后还是被烧死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封建专制统治的冷酷无情;依据材料“到了中世纪,在《圣经》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中,蛇是罪恶的象征,是恶魔的后裔”并结合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想可知,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统治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奉行禁欲主义;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对美女蛇的追求和基督教的教义相违背。
(2)转变:依据材料“故事中的男主角和蛇女都发生了改变,首先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不再是神圣并且毫无过错;另一方面,拉弥亚也摆脱了邪恶和妖魔色彩,‘蛇’的罪恶的一部分已经消失,成了爱情的牺牲者”可知,蛇由罪恶的代表变成美好的象征。原因:依据材料“到了十八世纪,受到启蒙主义的影响”可知,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依据“十八世纪拉弥亚形象的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下人文主义的发展”可知,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可知,资产阶级反封建教权和专制王权的需要;自然科学的进步。
28.(12分)(1)内涵:春秋贵族精神——崇尚礼乐规制重视自身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答出两点即可)古希腊公民精神——维护公共政治崇尚民主自由重视集体主义。
(2)启示:公民应遵守公共秩序应提升受教育水平应塑造强烈的家国担当意识应发挥自身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作用。
【解析】(1)内涵:根据“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概括得出春秋贵族精神——崇尚礼乐规制重视自身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根据“公民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崇尚民主”“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由、平等与公正”,概括得出古希腊公民精神——维护公共政治崇尚民主自由重视集体主义。
(2)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公民应遵守公共秩序;应提升受教育水平;应塑造强烈的家国担当意识;应发挥自身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作用等角度总结回答。
29.(14分)(1)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兼具多种民族文化的特色)
原因: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丰厚的土著文化遗产;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发展;传教士的支持和推动;西班牙殖民者宽松的文化政策;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融入等等。
(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得出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关于原因:根据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万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得出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出丰厚的土著文化遗产;根据材料“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得出市镇的建立和发展;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得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得出传教士的支持和推动;根据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宽松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移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科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得出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融入等等。
(2)关于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