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中国是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了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下列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②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③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2.“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这是唐代诗人汪遵写的《咏长城》诗。下列有关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长城西到临洮,东至辽西的山海关②汉新修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③明代对长城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④晚清在长城居庸关建“人”字形铁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下列文化遗产中,因战争而造成严重破坏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7个项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各项,有可能列入其中的是
A.京杭大运河 B.贵州黄果树瀑布 C.中医针灸 D.新疆坎儿井
5.“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上述规定出自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世界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D.《世界遗产名录》
6.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
8.秦始皇陵兵马持1号坑的出土文物以车兵为主体,车兵、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九个过洞(俑坑内陈列事物的特殊结构)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这些文物
A.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B.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局面
C.代表了秦朝民营手工业成就 D.成为陵墓雕塑艺术的发端
9.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10.上古时期医巫不分,汉代长期流行用符咒、符水治病。唐代太医署设咒禁科,尚药局设咒禁师,掌咒禁驱邪,和其余几科相比人数最少。宋太医局共9科120人,书禁科1人。上述史实说明古代中国
A.医学发展呈理性化趋势 B.医学理论体系成熟
C.官府重视医学职业教育 D.迷信主宰医学领域
11.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大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创新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13.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14.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15.截至2019年,共有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
A.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世界遗产进行登记
B.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C.将名录中的世界遗产进行世界性宣传
D.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或古器物学,主要是搜集铜器和石刻,为其著录,考辨文字,考订历史。20世纪初,英、德、法、俄、日等国家纷纷派遣探险队到新疆和甘肃地区,他们采用考古学和地质学的一些方法,侧重于发掘、掠夺古物,甚至通过调查勘探觊觎我国领土 。这一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震动了中国思想界,学者在怀疑、批判和驳斥“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真伪的同时,也痛感科学资料的极端贫乏。20世纪二十年代,以仰韶、般墟为代表的田野发掘工作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了中国考古学。
——摘编自夏《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界提出“让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1958年,中国第一座史前考古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对外开放。1976年,国家开放秦始皇陵兵马通博物馆。除了著述论文、考古报告,苏秉琦的科普文章《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引起重大反响,被选入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贾兰坡在“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丛书中讲述了他求学科研和周口店发掘的故事。进入新世纪,考古学界与公众的互动更积极直接。2002年,媒体从老山汉墓发掘之初就全方位追踪报道,“考古不是挖宝”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考古纪录片或高校公开课,与考古领队对话,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投票。
——摘编自费博宇《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考古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考古学走向大众的条件。
17.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据杨俊明、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始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英国产业革命,由于工业区存在许多就业机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以后,其城市化进度开始趋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1979~1982年,欧洲高城市化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少得最多,达到-18.4%。
——摘编自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衰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自徐和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②③①④排序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长城西到临洮,东至辽东郡,而不是辽西的山海关,①排除;新修的汉长城超过一万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②符合;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是在明代,③符合;晚清时期詹天佑是在长城八达岭而不是居庸关建“人”字形铁路,④排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解析】据所学可知,①是古罗马城市的庞贝古城遗址,在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不是因战争遭到破坏;③是埃及的金字塔,自然风化,不因战争破坏;故排除有①和③的选项;③是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2001年塔利班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的竭力阻挠,不顾多国的强力反对,居然用炸药把两尊大佛轰平;④是北京圆明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可见②④都因战争造成破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解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针灸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C项正确;京杭大运河、贵州黄果树瀑布及新疆坎儿井均不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解析】材料中强调各缔约国要承担起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这是《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规定,因此B项正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及《世界遗产名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故①④错误,排除ACD项;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B项正确;ACD项不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排除。故选B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描述,这属于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价值,A项正确;还原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属于民营手工业,排除C项;发端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黄河流域中原文明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供世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夏商时期尚未实行分封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从医巫不分,到医学机构、学科日益增多,咒禁驱邪人数逐渐减少等,说明古代中国医学发展呈理性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成熟,排除B项;官府重视医学职业教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迷信“主宰”医学领域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就随之丧失,因此应充分保护适度利用,故D项正确;“大力开发推向市场”不符合适度利用的原则,故A项错误;“严格保护封闭保存”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世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故C项错误。
12.A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13.B
【解析】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可知,《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应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4.B
【解析】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选B项;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
15.D
【解析】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些遗产已遭到破坏或破损的程度非常严重,这样就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便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故选D项;A、C两项均不是目的;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16.(1)继承:通过古物研究历史。
发展:注重田野发掘,获取新材料。
原因:金石学和古器物学的传统: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考古学和地质学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上古史体系遭到质疑,历史学研究需要新材料;仰韶、殷墟等田野考古的实践。
(2)条件:新中国成立后,考古成果丰富,博物馆事业发展;考古学家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社会各界热心公众考古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增强;书籍报刊、影视媒体、网络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解析】(1)继承: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或古器物学,主要是搜集铜器和石刻”可知,考古学继承了金石学通过古物研究历史的做法。发展:根据“20世纪二十年代,以仰韶、般墟为代表的田野发掘工作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了中国考古学”可知,考古学更注重田野发掘,获取新材料。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或古器物学,主要是搜集铜器和石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石学和古器物学的传统:根据“20世纪初,英、德、法、俄、日等国家纷纷派遣探险队到新疆和甘肃地区,他们采用考古学和地质学的一些方法,侧重于发掘、掠夺古物,甚至通过调查勘探觊觎我国领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同时西方考古学和地质学传入中国;根据“‘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震动了中国思想界,学者在怀疑、批判和驳斥‘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真伪的同时,也痛感科学资料的极端贫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上古史体系遭到质疑,历史学研究需要新材料;根据“以仰韶、般墟为代表的田野发掘工作随之展开”可知,仰韶、殷墟等田野考古的实践。
(2)条件:根据材料二中“ 新中国成立”“中国第一座史前考古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对外开放”“1976年,国家开放秦始皇陵兵马通博物馆”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考古成果丰富,博物馆事业发展;根据“除了著述论文、考古报告,苏秉琦的科普文章《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引起重大反响”可知,考古学家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根据“进入新世纪,考古学界与公众的互动更积极直接”可知,社会各界热心公众考古事业;根据“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考古纪录片或高校公开课,与考古领队对话,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投票”,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考古学走向大众的条件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增强,书籍报刊、影视媒体、网络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17.(1)特点:统治者的重视;有序化程度高(政府主导规划、修建);受宗教因素影响比较大;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城市规模的适度和军事防卫性;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
(2)原因:工业化导致的弊端凸显(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病”);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缩短了时空距离;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郊区和小城市优势的吸引(乡村和小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制造业外迁);政府的政策导向,给予中小城市更多优惠。
(3)意义:古老而厚重的古代建筑群,既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遗产,还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地位看);保护了城市特色,保存了城市历史文化,有助于历史文化研究;历史中心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后世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
【解析】(1)特点:根据“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可知统治者重视;根据“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可知政府主导规划、修建;根据“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可知受宗教因素影响比较大;根据“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可知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根据“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可知注重城市规模的适度和军事防卫性;根据“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可知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根据“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可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
(2)原因:根据材料“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结合知识可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快,导致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生活质量下降等弊端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可知乡村和小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政府的政策导向,给予中小城市更多优惠等也是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意义:根据“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可知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可知保护了城市特色,保存了城市历史文化,有助于历史文化研究;根据“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可知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有利于推动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后世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推动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