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凡此教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 “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3.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4.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师夷长技以制夷
5.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对于这本书,徐光启说:“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表明徐光启
A.否定中国传统数学成就 B.预感到近代中国的落后
C.高估了西学东渐的作用 D.注意到中国科技的滞后
6.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7.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8.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清朝的许可与承认。随着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清廷放松了对民间资本设厂的限制给了民族资本主义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国民党政权巩固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僵局。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生存
C.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反映了权力与市场的互动
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发展的空间
9.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10.外资航运业是最早侵人中国的外资企业。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受到顽固派阻挠时,理直气壮地说:“然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这反映出,近代早期
A.洋务运动以抵制外国侵略为根本目的
B.洋务活动首先在航运领域取得成果
C.列强侵略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难以获得发展
11.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这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而言,五四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12.有历史学家曾提出,研究历史要坚持“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与“西用”均落后时代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激进派反封建之必须
13.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14.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 )
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
C.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D.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
1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17.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 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材料二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材料三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源远流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魏氏是指魏源,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且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③④B项正确;①“首倡经世之学”与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②“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含①②的选项与“魏氏”无关,排除ACD。
2.C
【解析】材料反映出佛教的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A;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
3.A
【解析】胡适强调在对待现代文化时候,不能突然置换,而应当考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致、协调的发展,说明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调和的可能性,两者不可分割,A正确;B错在“全面”,排除;胡适的言论是在寻找新文化运动如何有效进行的方法而非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排除C;胡适的落脚点是考虑现代文化在中国的适应性而非弘扬传统文化,排除D。
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A正确;BD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主张,排除;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故选A。
5.D
【解析】根据“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可以看出,徐光启认为在即使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也已经是起步晚了,说明他认识到中国科技的滞后,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他对中国传统数学的看法,排除A;中国的科技并不落后,只是滞后,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西学东渐的作用,排除C。
6.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出自己文字,说明了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与亚洲儒学文化圈无关,故排除B;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中国对邻国文化吸收,故排除D。
7.C
【解析】由材料可知薛、郑二人强调的是实业的重要性,且两人都是早期维新派,故C项正确;由材料“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诗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己利以资彼用而已”可知材料的主旨在强调发展工业实业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在甲午战争之后,辛亥革命后达到高潮,材料只是薛福成和郑观应的个人主张,并不代表当时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认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薛,郑两人是在甲午战后提出这种主张的,故D项错误。
8.C
【解析】权利指政府权利,市场指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的要素,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特指资本主义经济,清政府不正式承认民族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资本反映了专制权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民族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没有体现帝国主义的压迫,故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状况,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斗争,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在在19世纪末有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故D错误。
9.D
【解析】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0.C
【解析】李鸿章利用外资航运业在中国的影响,抵制顽固派的阻挠,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转型,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抵制外国侵略只是其实现途径之一,A项错误;洋务运动首先在军事工业领域取得成果,航运业属于民用工业,B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虽历程艰难,但仍有发展,D项错误。
1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促进民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来,使其比辛亥革命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是客观因素,不是导致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更广泛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B项错误;1921年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领导之前的五四运动,C项错误。
1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在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要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旗帜鲜明地宣传新思想,必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即“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激进派反封建之必须”的说法,符合材料中给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原则,D项正确;商鞅变法失败是因为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的分析,没有站在当事人(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评价,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了推动手工业发展的说法,与封建君主为维护专政统治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中主张“西用”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表现,C项错误。
1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是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介绍西方数学的著作,体现出当时在文化知识层面部分国人呈现出对西方科学文化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文化,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与“东西方碰撞交融”无关,C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并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态度,D项错误。
14.D
【解析】伏尔泰对中国文明史采取了肯定态度,并且对欧洲的文明进行了批判,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故选D;伏尔泰肯定中国文明史不代表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伏尔泰时期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改革在此之前已经兴起,排除B;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排除C。
15.A
【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D项错误。
16.(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任3点)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3点)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1)民族精神: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出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根据所学可得出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2)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得出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根据“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影响:根据“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7.(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原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2)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只写《农政全书》算第二条);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
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
(3)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华民族具有 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归纳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根据材料“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可以归纳为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根据材料“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归纳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可以归纳为各民族长期交融;还有经济因素为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2)成就:根据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可以归纳为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只写《农政全书》算第二条);根据材料“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可以归纳为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特点:根据材料可知,科学成就涉及数学、农学和历法等领域,可以概括为涉及领域广;根据材料“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可以归纳其特点是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
(3)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根据材料“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可以归纳为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归纳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材料“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可以归纳为耶稣会士的传播。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