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9: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17世纪,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世纪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
A.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
C.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2.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3.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4.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小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5.观察如图,可以推知
A.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6.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要作出服从世贸组织规划的承诺,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的要价筹码要作出一定的让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超国家”的专门性国家经济组织
A.使民族国家主权弱化 B.使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C.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约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8.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83%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每年派遣两支运载金银的船队来往于美洲与本土之间。1503年到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一共掠夺了153564公斤黄金,7439142公斤白银。这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经济转型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9.查尔斯·屈维廉爵士在英国国会上院作证时曾讲到,在今天孟加拉国的纺织业中心达卡,“丛林和疟疾正在迅速地蔓延……印度的曼彻斯特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变成了一个非常贫穷而狭小的城镇”。其人口从1750年的大约12万-15万人,下降到1850年的4万-6万人。据此,达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达卡生态环境恶化 B.英国对殖民地打压
C.英国本土工业革命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10.1842年英国官方发表报告指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然而英国社会各界认为“霍乱是一种社会病”“疾病是自然和谐状态失衡的后果,是垃圾和废物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反映了当时类国社会各界
A.意识到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对立 B.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呼吁政府关注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已经理性思考工业化带来的弊端
11.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
A.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12.中世纪末叶的欧洲,广大的直接生产者的技术革新和熟练技巧日益提高,社会上的劳动分工更加细致了。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1443年已增107种,迨十五世末即增加到190种。此时,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C.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 D.引起了早期商业殖民战争
13.1862年,英国曼初斯特商会会长托马斯 贝茲利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此言论表达的真实含义是
A.印度尚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 B.英、印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C.印度理应成为英国的经济附陆 D.印度农业应当服务于世界市场
14.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
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15.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流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A.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
C.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 D.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 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是服务于殖民扩张的组织,而垄断组织是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产物,都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有利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而19世纪末的垄断组织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故A不符合题意;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以政府为后盾,是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产物,故B不符合题意;垄断组织并非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A
【解析】材料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大多数城市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说明当时中国消费行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方式新旧并存,称不上“剧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我国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提示,明朝中后期,中国以手工业品与葡萄牙的白银和香料等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市场扩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手工业品生产水平高,工艺制作精良,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所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工艺制造领先世界,C项正确。产生东西方商品品种不同的原因不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一现象,故A项所说是表现,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海禁政策不是决定中外贸易商品种类的原因,B项与材料无关;比起西方国家,中国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较晚,D项说法错误。
4.A
【解析】由材料“17纪下半期……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选A;材料没有提到中国的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与国际劳工格局不符合,排除D。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和选项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A项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图片信息没有体现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排除BD。所以选C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是材料选择题中的一种,不过它的材料已不是文字,而是以图片、表格的形式出现。图表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也可能取之于课外;从数量上看,可以是一幅,也可以多幅,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6.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的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反映的是商品种类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B项贸易量材料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
7.D
【解析】由材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要作出服从世贸组织规划的承诺,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的要价等码要作出一定的让步”,可知“超国家”的专门性国家经济组织约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故选D项;A项属于过度推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C项。
8.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然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多数都被贵族统治阶层用于奢侈挥霍,导致西班牙国内物价上涨,最终加速了社会阶层分化,故选D;西班牙并没有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和实现经济转型,也没有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排除ABC。
9.C
【解析】1750—1850年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的纺织业获得迅猛发展,从而对纺织业中心达卡造成严重冲击而使其失去繁荣,故选C;纺织业中心的衰落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冲击,ABD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10.D
【解析】从“霍乱是穷人的疾病”到“疾病是自然和谐状态失衡的后果”可知当时英国社会各界对疾病的发生有了理性的思考,而且认为疾病是由于工业化导致的弊病,故选D;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英国社会各界对疾病发生原因的思考,没有体现卫生观念的传播,排除B;材料反映的不是贫富差距的问题,排除C。
11.C
【解析】龙应台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找到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才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这意味着其主张全球化过程中不能抹杀民族性,反而应当立足民族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全球化中要强调民族性而非西方化,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2.A
【解析】中世纪末叶欧洲这种劳动分工的加强,意味着劳动生产水平的大大提高,表明各种手工业生产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显示出社会生产力在加速发展,推动西欧工场手工业普遍发展起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而为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项;BCD三项阐述的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
13.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关键信息“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可知,其言外之意是印度英国成为英国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4.C
【解析】20世纪初,受高佣价吸引,上海妇女纷纷租界就业,租界开辟后,上海人从事工商业,追求奢侈,“礼教鲜存矣”等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A项错误;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项错误。
15.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贸易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进而使欧洲铸币的变化及汇票、信贷等使用范围日益流行,这表明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C项正确;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与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史实不符,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
16.(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茶文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1)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可由材料中的“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得出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由“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得出功能多样;由“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得出影响阶层广泛;由“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得出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17 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可由材料信息“1658年”得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饮茶可以改善体质”得出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由“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得出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可由材料中的“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等信息,得出促进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7.(1)态度变化:从积极融合吸收到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企图以西方文化主导中国。
原因: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向中国扩张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欧洲中心”的文化优越论为侵略中国制造合法性理由;晚清时期中国国力衰弱,发展趋于停滞的现实;近代中国为救亡图存逐步接受西方文化。
(2)社会心理:从鄙视西方文化到到崇尚西方文化。
评价:这种社会心态的变化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救亡图存需要的反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也造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丧失的负面影响。
(3)认识:应该包容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带来发展,文化霸权或锁国心态都会引发灾难;应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
【解析】(1)变化一问,根据材料“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和“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和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态度变化:从积极融合吸收到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企图以西方文化主导中国;原因一问,根据材料时间的时代大背景,可以从西方的角度,从工业革命的需要、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思维思考;从中国的角度,可以从晚清的实力衰落、发展趋于停滞、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等角度回答。
(2)心理一问,根据材料“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和“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社会心理:从鄙视西方文化到到崇尚西方文化;评价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上,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救亡图存需要的反映、客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角度回答;消极上,造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丧失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要包容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各国交流可以促进发展、文化霸权或锁国心态都会引发灾难、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等角度等回答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