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检测(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检测(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9: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检测
(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吴仁敬等在《中国陶瓷史》中写道:“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由此可知,当时
A.朝贡贸易获得快速发展 B.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
C.西学东渐之风颇为兴盛 D.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
2.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历朝历代前往印度求法的僧人络绎不绝,他们不但为订正中华佛学的谬误而翻译经典,也留下了丝绸之路及有关印度历史、地理知识的不朽文献。法显、玄奘便是他们的代表。这些事迹彰显了中华文化的( )
①本土性 ②包容性 ③开放性 ④连续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如: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被认为是中国的山水画;薄伽丘的《十日谈》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欧洲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B.中国“三大发明”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
C.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 D.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
4.有学者指出.任何商品都会随同它而带来一种实用哲学和一种人生学说。中原内地出产的丝绸织物随着丝绸之路逐渐向西方传播(如图).围绕丝绸的跨国传播,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一整套思想.审美,以及有关世界与人类的一整套哲学都随之传播。这说明
A.丝绸文化传播是一个激进的过程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C.丝绸织物是中国实用哲学的表现 D.丝绸贸易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5.如图所示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诗人川口长孺根据1592年至1598年万历朝鲜战争的史事所撰写的《征韩伟略》日版印刷本(书影)。由此可知,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
A.活字印刷技艺高超 B.深受中华文化浸染
C.积极筹划征服朝鲜 D.文化具有殖民特征
6.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
A.儒家思想被动摇 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政权具有包容性 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7.据《史记》记载,乌氏(今甘肃平凉县)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秦始皇让其位同封君,列朝议事。这则材料可以佐证秦代
A.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 B.政府鼓励民众经商贸易
C.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并存 D.畜牧业为国民经济基础
8.如图是在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汉朝金球,它的特色是中空,在空心的黄金球上面,焊接上了一颗颗黄金做的小圆点,这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在西方史籍中也有记载。据此可知,汉代
A.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C.丝绸之路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9.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其学员除了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还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这一现象
A.彰显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B.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过程 D.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
10.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下列能作为我国申报丝绸之路条件的是
①开封古城 ②古长安城 ③大同云冈石窟 ④敦煌莫高窟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纺织品以及瓷器等,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些活动
A.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B.加速了技术近代化进程
C.促进了中西方物质生活交流 D.旨在拓展农耕文明范围
12.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一类鸟的总称,相隔1300多公里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尊”。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A.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存在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 D.两地农业经济非常发达的史实
13.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14.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5.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
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
16.从1872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所用字体、字型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 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
17.据英国官方统计,1909年前后,西藏每年可用于交换外地商品的羊毛总量约在8万蒙德(印度重量单位,1蒙德折合82.28磅)左右,其中的4万蒙德由输入中国内地各省改为出口印度,到西藏解放之前,整个西藏茶叶市场都基本被印度茶叶所覆盖。这一现象
A.说明中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B.体现出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削剩了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
D.加剧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8.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B.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 D.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
19.西方人解释“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大体先后提出过三种理论:宗教动因说,即葡萄牙寻找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王国,共同夹击阿拉伯人;寻找黄金、香料说,强调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冲动;近期有学者强调,“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得到粮食、燃料等大宗商品。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B.主要得益于宗教传播的精神动力
C.意在探寻黄金,抑制物价上升趋势 D.缓解了当时欧洲严重的农业危机
20.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流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A.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
C.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 D.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要作出服从世贸组织规划的承诺,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的要价筹码要作出一定的让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超国家”的专门性国家经济组织
A.使民族国家主权弱化 B.使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C.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约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22.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83%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每年派遣两支运载金银的船队来往于美洲与本土之间。1503年到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一共掠夺了153564公斤黄金,7439142公斤白银。这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经济转型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23.查尔斯·屈维廉爵士在英国国会上院作证时曾讲到,在今天孟加拉国的纺织业中心达卡,“丛林和疟疾正在迅速地蔓延……印度的曼彻斯特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变成了一个非常贫穷而狭小的城镇”。其人口从1750年的大约12万-15万人,下降到1850年的4万-6万人。据此,达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达卡生态环境恶化 B.英国对殖民地打压
C.英国本土工业革命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4.1842年英国官方发表报告指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然而英国社会各界认为“霍乱是一种社会病”“疾病是自然和谐状态失衡的后果,是垃圾和废物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反映了当时类国社会各界
A.意识到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对立 B.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呼吁政府关注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已经理性思考工业化带来的弊端
25.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
A.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冰雪运动是依民族本土而生,依民族本土而长,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中国冰雪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隋唐时期的冰雪运动,出于冬季出行和独猎谋生的需要,一些有为于冬季生产狩猎的冰雪运动得到较好运用与开展,如《隋书》记载,生活于大兴安岭一带的北室书人“地多积雪”时便“骑木而行”《新唐书》载:“拔野古,产良马,俗嗜猎射,乘木连鹿冰上。”第二个阶段是宋代的冰雪运动、随着工商业、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极为繁荣,冰雪运动的生产特猎功能已大大降,而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化、休闲化的游戏表演活动开始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宋代的宫廷间,更是极为行。在《宋史·礼志》中记述:幸后苑观花。作“冰嬉”。第三个阶段是满族政权建立以后的冰雪运动。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不仅制定了十分完备的“冰嬉”典章制度,而且在满族统治中承载着重要的军事功能,竟技水平也达到顶峰。之后,随着鸦片战争开战。清政府衰败,其冰雪运动也随之衰退。四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冰雪运动,随着国家对民族体育项目的重视,冰雪运动也开始向现代化、全面化迈进,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摘编自查庆蘋等《中西方冰雪运动文化对比研究》
材料二 现代冰雪运动文化起源于欧洲,根植于欧洲的人文土壤和地理环境中,并伴随着欧洲的变迁。欧洲冰雪运动文化的发达与繁荣并非一跳而就,她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山地区国家为代表,从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孕育而来,在现代性的工业化进程中快速发展并传播至北美,在20世纪的消费社会中逐渐形成冰雪产业。在其历史流变中,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冬奥会的建立让冰雪竞技文化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如同夏奥会文化,当今世界冰雪运动文化也主要被欧美国家所支配,许多亚文化形式被淹没在西方冰雪运动文化的大潮中。
——摘编自闫伟华、孙葆丽《欧洲冰雪运动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冰雪文化构建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欧洲冰雪运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发展中国现代冰雪运动文化的认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与此同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艺术的交流也空前提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虽然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起有伏,但通过贯穿东西方的陆海通道,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代到清中叶,我国综合国力强盛,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经济社会的高度繁荣,使我国成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历代政府通过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制度支持;稳定边疆、建立驿站,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参与主体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汉唐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先后与沿线上百个国家或民族和睦相处。古罗马、波斯、大食等国“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丝绸之路赢得了大发展、大繁荣。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开放包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发展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对今天我们共建“路”的历史启示。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印度是世界棉纺织贸易中心。早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销往埃及、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港口,并被转运至欧洲。公元1000年后,棉纺织业逐渐突破家庭生产,作坊制日益普遍。许多作坊出现职业织工,专门为国内外的贸易供货,并形成特色棉纺织产业,如孟加拉因优质的细平布而闻名。同时,由商业资本组织起来的运营网络,将农村的纺纱工、织工与城市的商业联系在一起。在工业革命前,印度常以棉布作为贡品和实物赋税,棉布甚至被当作货币使用。马可·波罗曾评论,“印度棉布是世界上最精细最美丽的棉纺织品”。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6世纪中后期,棉纺织技术传入英格兰,英国棉纺织工业产生。1760年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先后发明,推动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突破了棉纺织工厂的区位限制,银行为主的信贷创新则为蒸汽机的使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主要资本来源。在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英国以原料低成本进口、国内加工成品后再向殖民地和其它区域出口的模式,将棉纺织品贩运至全球各个角落。1700年,英国进口原棉139.6万磅,至1819年高达近1.5亿磅;棉纺织品出口总值从1780年的约35.5万英磅,剧增至1830年的4100多万英镑。
——摘编自厦门中学生助手2022年5月发布的推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古代印度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到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从文明交流与演进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中棉纺织业发展历程对你的启示。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 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材料“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可知,明朝时期,随着中外文明交流的活跃,中国制瓷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景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无得出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历朝历代前往印度求法的僧人络绎不绝,他们不但为订正中华佛学的谬误而翻译经典,也留下了丝绸之路及有关印度历史、地理知识的不朽文献。法显、玄奘便是他们的代表。”可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不断地丰富发展中华文化,②③正确,B项正确;本土性是指本土精神与意识,与材料不符,①错误;连续性是指不间断,与材料不符,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这表明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中国“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奠定基础,排除B项;培根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不能等同于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排除C项;材料体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不是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解析】丝绸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往中,不同的民族按照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等,对其加以丰富,甚至是再创造,从而扩大了丝绸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丝绸逐渐向西方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A项,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故选B项。
5.B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诗人川口长孺根据1592年至1598年万历朝鲜战争的史事所撰写的《征韩伟略》日版印刷本(书影)”可知,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使用印刷术和汉字,反映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浸染,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活字印刷技艺高超,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积极筹划征服朝鲜”,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文化殖民,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用人突破民族、国家和性别限制,这体现出的正是唐代开放包容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被动摇,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B项;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不能体现整个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乌氏(今甘肃平凉县)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可知,乌氏倮与关外戎王贸易而致富,可以佐证秦代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经商贸易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文物是汉代贵族的陪葬品,但其却具有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风格,表明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局面,这与汉代开通了丝绸之路密切相关,B项正确;仅凭该文物不能证明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汉代中国丝绸之路的重心尚在陆路,直到宋代才转为以海路为主,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的文物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子监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故由材料中“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可知,该现象有利于促进儒学在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传播,D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留学生不代表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并未完全控制琉球、安南等地,排除B项;“琉球”“安南”等地位于今亚洲东部或南部,不属于西方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封古城不在古丝绸之路的线路上,不能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① 错误;古长安城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②正确;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不在古丝绸之路的线路上,不能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③错误;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一,④正确;故选B项,排除ACD项。
11.C
【解析】材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及西方的日用品、植物品种等方面的交流,这丰富了沿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处于古代西汉时期,加速技术近代化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手工业品外传、外国植物的传入,而非拓展农耕文明,故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材料中“相隔1300多公里”、“极其类似”等信息凸显文明的跨地域交流及中华文明一体多元并存的特色,C项正确;材料强调空间差距而非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差异性,而非大一统,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非常发达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材料中为佛教为剃度设有一定限制,以此与忠君思想或孝道相适应,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适应现实,C正确;题干无法体现交流频繁,排除A;材料并未提到儒家思想地位问题,排除B;材料仅涉及佛教与儒家,且只是陈述一种史实,无法得出三教合一开始出现,排除D。
14.B
【解析】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逐渐大众化,这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等阶级购买力增强的结果。英国文化消费繁荣有利于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提供条件,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题干只提及18世纪,时间不明确,排除B项;文化消费大众化与人文主义下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解析】19世纪后期,广告的版面增加,字体、字型、插图等不断丰富,广告内容从简单介绍商品发展为系统、持续地营销策划等,反映了工商业经济发展对《申报》刊登广告的影响,C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并非商业广告日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只是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因素,排除B项;近代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只提供了技术手段,并非《申报》刊登广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凭借各类条约和在西藏不断攫取各种经济特权,疯狂侵略西藏,西藏几乎成了英国独占的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对西藏的经济侵略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也严重削弱了西藏与内地的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英、印与西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A项;英国仅一战期间因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华侵略,在此前后英国的侵略反而加强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英国利用印度殖民地加强对我国西藏的侵略,未反映这种侵略是否加剧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国人发现西医严谨和精于解剖的优点,李鸿章更是在中西有别的基础上,提出中西医会通的主张,表明当时西学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增加,影响扩大,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A项错误;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D项错误。
19.A
【解析】根据材料“地理大发现”“寻找黄金、香料说”“‘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得到粮食、燃料等大宗商品”等信息可知,西方人对“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由多种因素产生的,即新航路开辟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A项正确;选项“主要得益于宗教传播的精神动力”只符合材料中“宗教动因说,即葡萄牙寻找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王国,共同夹击阿拉伯人”,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意在探寻黄金,抑制物价上升趋势”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动机方面的不同理论,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无法得出缓解了当时欧洲严重的农业危机的结论,D项错误。
20.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贸易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进而使欧洲铸币的变化及汇票、信贷等使用范围日益流行,这表明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C项正确;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与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史实不符,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
21.D
【解析】由材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要作出服从世贸组织规划的承诺,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的要价等码要作出一定的让步”,可知“超国家”的专门性国家经济组织约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故选D项;A项属于过度推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C项。
22.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然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多数都被贵族统治阶层用于奢侈挥霍,导致西班牙国内物价上涨,最终加速了社会阶层分化,故选D;西班牙并没有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和实现经济转型,也没有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排除ABC。
23.C
【解析】1750—1850年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的纺织业获得迅猛发展,从而对纺织业中心达卡造成严重冲击而使其失去繁荣,故选C;纺织业中心的衰落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冲击,ABD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24.D
【解析】从“霍乱是穷人的疾病”到“疾病是自然和谐状态失衡的后果”可知当时英国社会各界对疾病的发生有了理性的思考,而且认为疾病是由于工业化导致的弊病,故选D;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英国社会各界对疾病发生原因的思考,没有体现卫生观念的传播,排除B;材料反映的不是贫富差距的问题,排除C。
25.C
【解析】龙应台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找到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才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这意味着其主张全球化过程中不能抹杀民族性,反而应当立足民族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全球化中要强调民族性而非西方化,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6.(12分)(1)特点:隋唐时期,出于冬季出行和狩猎谋生的需要;宋代,生产狩猎功能大大降低,开始娱乐化、休闲化;清代,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提侣,规则完备,竞技水平高;新中国成立后,冰雪运动走向现代化、全面化。
(2)因素: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基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军队的推广传播;冬奥会的建立和举行,认识:中国冰雪文化发展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避免走弯路;应该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为基础,以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冬奥会为引领;大力发展冰雪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推动冰雪运动文化从普世走向多样;借助北京冬奥会契机,深刻挖掘我国独特的冰雪运动文化符号和资源,为世界冰雪运动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第一个阶段即隋唐时期的冰雪运动,出于冬季出行和独猎谋生的需要,一些有为于冬季生产狩猎的冰雪运动得到较好运用与开展,如《隋书》记载,生活于大兴安岭一带的北室书人‘地多积雪’时便“骑木而行”《新唐书》载:‘拔野古,产良马,俗嗜猎射,乘木连鹿冰上。’”可知,隋唐时期,出于冬季出行和狩猎谋生的需要;根据材料“第二个阶段是宋代的冰雪运动、随着工商业、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极为繁荣,冰雪运动的生产特猎功能已大大降,而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化、休闲化的游戏表演活动开始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宋代的宫廷间,更是极为行。在《宋史·礼志》中记述: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可知,宋代,生产狩猎功能大大降低,开始娱乐化、休闲化;根据材料“第三个阶段是满族政权建立以后的冰雪运动。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不仅制定了十分完备的‘冰嬉’典章制度,而且在满族统治中承载着重要的军事功能,竟技水平也达到顶峰。之后,随着鸦片战争开战。清政府衰败,其冰雪运动也随之衰退”可知,清代,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提侣,规则完备,竞技水平高;根据材料“四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冰雪运动,随着国家对民族体育项目的重视,冰雪运动也开始向现代化、全面化迈进,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冰雪运动走向现代化、全面化。
(2)因素:根据材料“从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孕育而来”可知,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基础;根据材料“在现代性的工业化进程中快速发展并传播至北美”可知,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其历史流变中,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军队的推广传播;根据材料“而冬奥会的建立让冰雪竞技文化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可知,冬奥会的建立和举行。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避免走弯路;应该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为基础,以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冬奥会为引领;大力发展冰雪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推动冰雪运动文化从普世走向多样;借助北京冬奥会契机,深刻挖掘我国独特的冰雪运动文化符号和资源,为世界冰雪运动文化注入新的内涵等方面回答。
27.(12分)(1)特征;航线四通八达,东西兼顾,同步发展;以中国东部沿海为中心,分布较广;交易的种类多,既有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有技术交流;带动了生活习俗、宗教、思想艺术的交往。
(2)作用:促进了世界商品物产的流通;加强了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启示: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必要前提;开放包容的心态是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任答四条即可)
【解析】(1)特征根据“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与此同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艺术的交流也空前提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征可从航线分布、商品交易种类、中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概括。
(2)根据“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与此同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艺术的交流也空前提升”、“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等信息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促进了世界商品物产的流通;加强了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根据“丝绸之路赢得了大发展、大繁荣。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开放包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共建“路”的历史启示主要是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必要前提;开放包容的心态是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28.(12分)(1)因素: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市场需求增加,商业贸易活跃;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棉纺织品具备的流通价值(棉纺织品作为赋税的客观推动)。
(2)特征:技术革新活跃,由手工生产转向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生产规模扩大;金融信贷创新保障资本需求;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上;依托世界市场;发展迅速,获利丰厚。
(3)启示: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各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世界的整体化进程;经济、技术交流是推动区域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文明交流有助于推动生产技术与组织形式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暴力掠夺导致全球产业发展失衡,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稳定。
【解析】(1)因素:依据材料“印度棉纺织品销往埃及、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港口,并被转运至欧洲”可知,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市场需求增加,商业贸易活跃;依据“棉纺织业逐渐突破家庭生产,作坊制日益普遍。许多作坊出现职业织工,专门为国内外的贸易供货,并形成特色棉纺织产业,如孟加拉因优质的细平布而闻名”可知,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的专业化发展;依据“由商业资本组织起来的运营网络,将农村的纺纱工、织工与城市的商业联系在一起”可知,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依据“在工业革命前,印度常以棉布作为贡品和实物赋税,棉布甚至被当作货币使用”可知,棉纺织品具备的流通价值。
(2)特征:依据材料“1760年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先后发明,推动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可知,技术革新活跃,由手工生产转向机器生产;依据“蒸汽机的发明突破了棉纺织工厂的区位限制,银行为主的信贷创新则为蒸汽机的使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主要资本来源”可知,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生产规模扩大;依据“在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英国以原料低成本进口、国内加工成品后再向殖民地和其它区域出口的模式,将棉纺织品贩运至全球各个角落”、“1700年,英国进口原棉139.6万磅,至1819年高达近1.5亿磅;棉纺织品出口总值从1780年的约35.5万英磅,剧增至1830年的4100多万英镑”并结合所学可知,金融信贷创新保障资本需求;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上;依托世界市场;发展迅速,获利丰厚。
(3)启示:属于开放性题,注意限定信息“文明交流与演进的角度”,综合两则材料,结合古代印度和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各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世界的整体化进程;经济、技术交流是推动区域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文明交流有助于推动生产技术与组织形式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暴力掠夺导致全球产业发展失衡,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稳定。
29.(14分)(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茶文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1)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可由材料中的“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得出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由“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得出功能多样;由“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得出影响阶层广泛;由“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得出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17 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可由材料信息“1658年”得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饮茶可以改善体质”得出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由“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得出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可由材料中的“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等信息,得出促进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