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A.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到2010年,除现行宪法外,我国已有现行有效的法律237件,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7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多件,经济特区法规200多件,国务院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共制定规章2万余件。这表明( )
A.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B.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革命
C.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3.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
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
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
D.说明“文革”后拔乱反正工作的结束
4.1986年-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年-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十八大以来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总人数达到57.6万。这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提高
5.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D.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经过多次修订。1982年的这部宪法
A.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C.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构想
7.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主要源自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D.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8.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这些变化
A.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求
B.从法律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巩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旨在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9.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活动与纠纷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迫切需要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出台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建立 B.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
C.发展了我国新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 D.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10.1993—1997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29件;通过法律85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3件,共计118件,其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律问题的决定占2/3。由此可知
A.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集中制加强立法
B.依法治国方针得到落实
C.我国顺应改革开放深化的需要加强立法
D.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保障
1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始了法制建设的历程。以下法律文件,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②③④①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13.2017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到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国法治建设应达到更高程度。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
A.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推性 B.依法治国对社会要求的多元性
C.社会发展对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D.社会发展与依法治国的同步性
14.1979年3-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草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些法律的出台
A.确立了党对法制的领导地位 B.标志着依法治国载进了宪法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法制基础 D.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5.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活动与纠纷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迫切需要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出台
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C.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标志着我国开始依法治国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普法教育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明清时代对于官吏的“普法教育”是很有特点的。其一,为官者不可不知法,故普法对象首在官不在民。其二,官员普法不限于本部门的法规,更应当熟悉国家最重要的法典。其三,官员普法的要求载于刑法典,是具有强制性的,违反者要给予制裁。其四,每年定期考试官员的法律知识形成制度而不是一时的轰轰烈烈。其五,考试结果区分优劣,按法予以奖惩。“讲读律令”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增加了官民的法律意识。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执法者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有助于援法断罪,改善司法状况。
——摘编自张晋藩《古代官吏的“普法教育”》
材料二 我国普法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以宪法普及为先导的启动时期、以市场经济法律普及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时期、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的高潮时期之后,进入了权利至上的全面提升时期。通过五个普法“五年计划”的开展,我国普法教育实现了从常识性普及、知识性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到法律素质提升的转变;实现了由行政手段管理向由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我国普法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法教育中每一次对象、内容、目标的改变都对应着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摘编自刘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法教育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官吏“普法教育”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普法教育发展起来的背景及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 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丰富的内容、庞大的体系,对社会生活进行法律规范的根本出发点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中共十八大,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B项;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出发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项。故选D项。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本世纪初,我国逐渐建立起包括现行宪法在内的,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法律、法规、章程和条例,表明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A项正确;我国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体现以法治国的理念,并非国家治理的革命,排除B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新宪法的颁布适应了当时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C项;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至今,我国律师队伍不断壮大,反映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D项正确;律师队伍的壮大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排除A项;律师队伍规模的扩大是依法治国国策有效实施的客观条件,不是依法治国实施的表现,排除B项;我国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的标志是八二宪法的制定而非律师队伍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可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已开创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排除A项;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并非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解析】
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A项正确;1982年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排除B项;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的会议上提出了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排除C项;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构想,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解析】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B项正确;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并没有基础和补充之分,排除AD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并非党领导的法治建设的开端,排除C项。故选B项。
8.A
【解析】
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二年宪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新的规定,说明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而不是1982年宪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解析】
根据材料“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活动与纠纷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迫切需要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知,我国《民法典》出台的背景是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导致民事活动与纠纷越来越频繁,因此《民法典》的出台有利于解决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纠纷,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2010年,我国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民法典》不是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标志,排除B项;根据材料“民事活动与纠纷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迫切需要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出台《民法典》主要是解决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和“发展了我国新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数量,以及“其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律问题的决定占2/3”,可知我国在加强立法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全国人大立法的数量,没有涉及立法的过程,排除A项;依法治国方针是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强调依据人民的意志即法律来治理国家,与全国人大立法是两回事儿,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联,排除。故选C项。
11.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时间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5年8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②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型都是错误的排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经济领域的法律“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健全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成为了时代的要求,而材料中我国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法治建设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科学立法水平的情况,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
材料“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到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国法治建设应达到更高程度”说明社会发展与依法治国的同步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是怎么相互推动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没有关于“依法治国对社会要求的多元性”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发展与依法治国的同步性而非紧迫性,如果强调紧迫性,材料更应该强调我国的法制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法制建设的发展,材料不体现这层意思,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
本题以1979年一系列法律的出台为背景材料,考查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拔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通过的七部法律为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确定了法制基础,C项正确;党对法制的领导地位在1979年前已确立,A项错误;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B项错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D项错误。故选C项。
15.B
【解析】
根据“客观上迫切需有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可知是基于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而实施的,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B项正确。1954年宪法颁布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A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建国初期已经确立,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不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志,排除D项。
16.(1)特征:普法对象为官吏;普法内容包含本部门法规和国家最重要的法典;普法带有强制性;有考核制度。(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改革开放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重视等。意义:推动国民法律素养的提升:推动我国民主法制的完善;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
特征:根据材料“故普法对象首在官不在民”可概括出普法对象为官吏;根据材料“官员普法不限于本部门的法规,更应当熟悉国家最重要的法典”可概括出普法内容包含本部门法规和国家最重要的法典;根据材料“官员普法的要求载于刑法典,是具有强制性的”可概括出普法带有强制性;根据材料“每年定期考试官员的法律知识形成制度”可概括出有考核制度。
(2)
背景:根据材料“我国普法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概括出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材料“普法教育中每一次对象、内容、目标的改变都对应着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可概括出党和国家的重视等。意义:根据材料“我国普法教育实现了从常识性普及、知识性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到法律素质提升的转变”可概括出推动国民法律素养的提升;推动我国民主法制的完善;根据材料“我国普法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概括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等。
17.(1)观念:婚姻以男性夫权为中心;婚姻涉及家族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法伦理色彩;女性有一定的婚姻自由。(任意三点)
原因:受到传统的礼乐制度、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唐代民族融合,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女性地位相对较高。
(2)核心理念:婚姻自由,权益平等。
实施特点:注重宣传教育;严厉惩处违法行为;女性自主性提高。
意义:保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激发女性參与建设的热情;改变传统观念,塑造自由、平等、和谐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风气;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开启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解析】
(1)观念:根据“《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得出婚姻以男性夫权为中心;根据“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得出婚姻涉及家族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法伦理色彩;根据“‘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得出女性有一定的婚姻自由。原因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受到传统的礼乐制度、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唐代民族融合加强,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女性地位相对较高。
(2)核心理念根据“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得出婚姻自由,权益平等。实施特点:根据“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得出注重宣传教育;严厉惩处违法行为;根据“《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得出女性自主性提高。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利于保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激发女性參与建设的热情;改变传统观念,塑造自由、平等、和谐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风气;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开启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