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却站在新教国家一方参战,当时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曾言:“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惟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由此可知,法国参战旨在
A.强化文化认同 B.维护国家利益 C.促进民族交融 D.发起宗教改革
2.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 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
3.如图为联合国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示意图。据此可知
A.贫穷与落后是战争的根源 B.联合国的宗旨得以有效践行
C.维和行动遏制了冲突爆发 D.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4.1974年,联合国特别会议集中研究了原料和发展问题,会议宣言指出: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建立在所有国家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上的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体系”;“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有可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消除”。该宣言的内容从本质上反映出
A.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式确立 B.联合国宗旨发生重大变化
C.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共识 D.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增强
5.1814年10月1日,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齐聚维也纳,召开了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的国际会议,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首相卡斯莱尔、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该会议
A.由大国来协调争端 B.带来了欧洲的和平
C.开创国际会议先例 D.确立近代外交制度
6.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C.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 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7.1648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起草,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认为政治和外交事务应由各个国家按源自己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服从想象中的帝国、教皇,或是任何其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表明( )
A.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 B.近代外交制度得以建立
C.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D.“大国一致”原则确立
8.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东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国际领土”。但美国的签证签发制度使美国可以有“选择地”允许他国议员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工作会议,或阻止美国不喜欢的国家代表参加联大会议。美国的这一做法
A.利于纯洁联合国大会 B.实际上违反了联合国宪章
C.使美国操纵了联合国 D.使美国在联合国一家独大
9.到15世纪末,欧洲民族君主国的趋势已很明显,西班牙的费迪南和伊莎贝拉(1479-1516年在位).英国的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等君主主政下的政治结构都已非常强大。这一现象对当时的欧洲来说
A.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巩固了天主教会统治 D.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10.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但同时又承认了另一类政治实体,即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成为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 B.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 D.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11.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成功
12.赫尔德是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他倡导关注德国民歌,认为民歌之于德语,德语之于德国民族文学,德国民族文学之于德国民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这种关注的转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日耳曼人,而不是黑森人或图林根人或达姆斯塔特人”。材料表明
A.德国民歌是德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赫尔德发掘了德国民歌的文学价值
C.民歌运动有利于增强德国的民族意识
D.赫尔德使德国民歌重新焕发了生机
13.欧洲的12世纪是一个政治运动和政治辩论活跃的时代,人们更加迫切地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更广阔地域的法律来取代原先的地方法和习惯法,于是兴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这有助于
A.动摇教皇权威 B.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C.开辟新的航路 D.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14.下面结构图中"?"处应填入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15.《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国成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
A.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B.对其他法律性文件具有排他性
C.深受欧洲旧有的国际法影响 D.在客观上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等盟国代表就已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讨论建立战后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问题,但会议没有解决大国否决权的使用及创始会员国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继续讨论了关于安理会中大国否决权的使用范围问题,最后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折中方案:常任理事国在理事会中除关于程序问题外,一切实质性问题都可以行使否决权,但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时,持异议的国家即使是大国也要放弃在安理会的表决权。同时,会议同意苏联的要求,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会议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安全理事会由美、苏、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都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同时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等。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筹建联合国的背景及其体现的国际关系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处理国际事务的主要原则及其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三十年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罗斯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这说明法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B项正确;文化认同、民族交融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宗教改革不是法国发起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B项正确;二战后,欧同体的成立开创了联合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排除A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目的是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从图示可知,联合国在非洲和西亚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维和行动,确保这些地区的和平与安全,B项正确;战争的根源存在于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对抗性矛盾之中,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排除A项;维和行动一定程度保证了地区和平和安全,但没有起到遏制冲突爆发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强调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与当今世界主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特别会议关注“原料和发展问题”,倡导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阻挠,至今尚未实现,排除A项;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是联合国一贯的宗旨,排除B项;世界上存在着反全球化势力,该宣言内容蕴含了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反对(控诉),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遏制俄罗斯和普鲁士的领土野心,梅特涅联合了英国甚至战败的法国,结成秘密同盟,给俄普的扩张计划打了大大的折扣。为了防止普鲁士主导德意志的统一,造成中欧一家独大,梅特涅处心积虑,设计了一个由奥地利主导的松散的德意志邦联。为了镇压欧洲日趋猛烈的革命风暴,维护君主专制政体,梅特涅又促成了俄、普、奥地利三个君主国的“神圣同盟”,日后成为了“欧洲宪兵”。在这次会议中形成了大国均势原则、大国协商一致原则、以对话协商而非武力冲突解决国际纠纷……凡此种种,至今仍是国际关系中的根本法则,A项正确;维也纳会议在一定期限内带来了欧洲的和平,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排除C项;材料与近代外交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可分析出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至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欧洲各国家的主权和平等,“认为政治和外交事务应由各个国家按源自己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服从想象中的帝国、教皇,或是任何其他至高无上的权力”,材料表明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排除A项;材料强调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未涉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大国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解析】
分析材料,美国的这一做法实际上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等规定,故B项正确;美国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干涉了联合国事务,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操纵联合国,排除C项;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具有特殊表决权,即所谓的“一票否决权”,没有形成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解析】
15、16世纪欧洲君主权力的增强在当时有利于结束割据,打击教会势力,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项正确,排除C项;17、18世纪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排除A、B两项。故选D项。
10.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材料中“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体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也反映出该和约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是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A项排除;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B项排除;材料强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而不是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只能缓和,不能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
“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都是教权和王权的斗争,而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王权的不断上升,教权逐渐依附于王权,说明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教权和王权,并未提及社会生活层面,而且理性影响到生活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排除A项;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赫尔德,倡导关注德国民歌。他认为德国民歌会使人关注德语、德国民族文学、德国民族,这种关注的转移,必然把人看作日耳曼人。由此可知,赫尔德认为民歌运动有利于增强德国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德国民歌是德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德国民歌对增强德国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未体现“赫尔德发掘了德国民歌的文学价值”,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赫尔德使德国民歌重新焕发了生机,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的欧洲人们迫切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广阔地域的法律,因此而兴起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可以使法律覆盖范围更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罗马法的变更与动摇教皇权威无关,故A排除;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15世纪,故C排除;近代自然科学是17世纪产生的,故D排除。
14.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的政治秩序中联合国的建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故B项正确;A项是一战后的,排除A;CD项属于经济方面的,排除。
15.D
【解析】
“联合国成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意味着《联合国宪章》的权威性要高于其它国际协定,这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D项正确;宪章的相关规定并不针对主权国家,而是国际协定,因此不是强权政治,排除A项;B项扩大宪章相关规定的针对范围,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欧洲旧有国际法对宪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国际联盟盟约》开始限制战争;《非战公约》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2)世界大战的教训;国际合作的加强。
【解析】
(1)
变化:依据材料“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得出《国际联盟盟约》开始限制战争;依据材料“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得出《非战公约》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依据材料“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得出《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2)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战的教训;国际合作的加强。
17.(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极大破坏和伤害;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国联不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答出两点即可)
特点:大国主导;以协商方式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争执与妥协并存;机制化、体系化加强。(答出两点即可)
(2)原则:大国一致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各国内政原则。(答出两点即可)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各国独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背景:根据“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等盟国代表就已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讨论建立战后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问题”得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根据“但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时,持异议的国家即使是大国也要放弃在安理会的表决权”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极大破坏和伤害;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国联不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特点:根据“常任理事国在理事会中除关于程序问题外,一切实质性问题都可以行使否决权,但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时,持异议的国家即使是大国也要放弃在安理会的表决权”得出大国主导;以协商方式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三国继续讨论了关于安理会中大国否决权的使用范围问题,最后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折中方案”得出争执与妥协并存;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机制化、体系化加强。
(2)原则:根据“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都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得出大国一致原则;根据“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得出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根据“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得出不干涉各国内政原则。意义:根据材料一筹建联合国中体现的国际关系特点,得出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根据材料二反映的主要原则,得出有利于维护各国独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