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9: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训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朱克敬的《瞑庵杂识》里面记载了清末一位吏所说的话:“来办事的人就像乘客,政府各部门就像车子,我们这些人就像是车把式,各部门当官的就像是骡子,我们用鞭子抽着他们往哪儿走就行了。”其坦率和自信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选官制度的僵化 B.进步思潮的传播
C.等级秩序的失序 D.地方宗族势力的发展
2.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国子监、太学毕业,并以进士及第而入仕为荣。唐后期,“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再也没有“或太学高第,或诸州进士”的排序了。这反映了
A.官员文化素质降低 B.人才选拔方式调整
C.考试舞弊行为杜绝 D.科考选才范围扩大
3.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
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 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
4.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
5.隋唐时期,贵族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宋代以后,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于是士绅取代贵族成为中国帝国社会力量的主流、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中间阶层。这说明了
A.世族政治走向衰弱 B.官僚政治发展完善
C.制度创新发挥作用 D.士绅阶层迅速崛起
6.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察举制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B.整顿了基层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发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D.未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7.唐代科举中第的考生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相互称“同年”。唐武宗会昌三年,中书上奏称:“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武宗准奏。此规定
A.避免了朝政大权旁落 B.加强了朝廷对官僚集团的掌控
C.完善了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8.关于识人取士问题,和洽对曹操进言:“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途,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一言论
A.确立了传统价值观主导地位 B.规避了九品中正制弊端
C.有利于形成大一统国家格局 D.蕴含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9.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文官成为英国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 B.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
C.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D.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10.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这一做法
A.保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成熟
C.防止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滋生 D.完善了代议制民主政治
11.19世纪后期,英美两国都实现了文官制度的改革。两国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据此可知
A.改革实现了两国政治的民主化
B.两国在政治上实行权力的制衡
C.两国在完善政府结构,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
D.两国通过文官改革消除了官员腐败
12.在英国的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先是在1855年明确“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后又在1870年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挥优录用”这些规定的出台
A.有利于提高英国政策的延续性 B.摆脱了政党政治对英国的影响
C.有助于对文官行政能力的保障 D.引发了英国报考公务员的热潮
13.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员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文官负责制定国家政策②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③全体文官与内阁共进退④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美国联邦政府公职人员有的由考试录用提拔,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其中,各部部长、驻外大使等高级职位的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
A.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 B.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充分体现了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
15.美国政府还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这
A.彰显官员选拔公正和社会公平 B.杜绝了官员权力滥用和腐败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续和稳定 D.提高了文官系统的办事效率
16.1860年,纽约体力劳动者的周薪仅为7~18美元。1890年时,底特律铁路系统办公室雇员的最高年薪收入也仅为500美元。与之相比较,当时服务于底特律城市的许多高级文职雇员的平均年薪收入却在916美元左右。这表明美国
A.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严重 B.资本主义经济异常发达
C.重视文官的稳定与发展 D.人为制造社会收入矛盾
17.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
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
18.晚清时期,政府准允湘军统帅私下保荐幕僚出任地方官吏后,在湘军每获战功或收复失地时,湘军统帅都要向朝廷大力举荐人才,使湘军幕府成为湘军幕僚快捷的晋身之阶。曾国藩就常常通过奏调方式使朝廷允准地方大吏入幕,襄办军务。这一做法
A.改变了中央政治权力机构 B.稳定了满汉官员分布结构
C.推动了清廷官僚结构变化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19.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开学,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第二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学堂的兴办
A.体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嬗变 D.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20.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方式的主要意图在于
A.建立近现代文官制度 B.保持施政的连续稳定
C.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 D.保证人事制度公正性
21.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2.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 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23.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24.据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选拔经历了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发展到现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实力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村干部选任受时代因素影响
25.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简析其成因。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材料二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政府)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列宁观点的理解,并对西方文官制度提出你的认识。
28.(12分)材料 1829年,杰克逊入主白宫,开始实行“分赃制”。其特点是: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
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德尔顿法”的作用。
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写进了党章。在培训方式上,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同时,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接班制取代。1987年十三大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掀起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高潮。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行政领导岗位,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来办事的人就像乘客,政府各部门就像车子,我们这些人就像是车把式,各部门当官的就像是骡子,我们用鞭子抽着他们往哪儿走就行了。”可得出当时的吏治僵化,没有活力,也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僵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思想的僵化,而不是进步思潮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解析】唐中期以前,皇室和高级官员子弟为主体的国子监、太学学生更容易进士及第;唐后期,地方考试后推荐到中央的考生更容易进士及第。这一变化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削弱,官员选拔的范围扩大,D项正确;唐后期地方考生间竞争更激烈,这对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更高,排除A;仍是实行科举取士,排除B;虽削弱了世家大族对科考的影响,但这一调整杜绝不了考试舞弊行为,排除C。故选D项。
3.B
【解析】由材料“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等可知,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严格区分士,庶界限,并将谱学作为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在此之下盛行并成为“专门之学”,这反映了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界限分明,排除A项;C项社会阶层完全固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解析】材料中通过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婚姻观念对比,说明唐朝时期,婚姻中重财风气盛行;同时科举考试使得一些下层士子,可以获得更多跻身为权贵的机会,遂成为理想择偶对象。这反映地是长期以来的“门第观念”逐渐出现动摇,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材料中重财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个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婚姻观的改变,更多反映地是唐朝庶族阶层获得了更多向上流动的路径,而并非是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5.C
【解析】从唐朝到宋朝,国家治理的主要力量从贵族到士绅,体现政治权利的变动,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一变化得益于科举制度,也就是制度的创新导致政治力量的变迁,C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帝国政治力量的变化,不是侧重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排除B项;D项过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以察举制为纽带,将伦理观念渗透于官僚体制建设之中,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A项正确;“举孝廉”虽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但与基层社会秩序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品德,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缘关系对官员选拔的影响,有利于平民阶层进入官僚体系,从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解析】根据题干“后不得聚集参谒……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可知,这一规定减少了“门生”“座主”和“同年”考生之间的私人联系,有利于加强朝廷对官员的掌控,B项正确;“避免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一规定是科举之后对官员的管理措施,不属于科举选官程序,排除C项;科举制的实施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命题意图】本题从科举制下的门生座主及同年关系切入,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官僚制度和君主掌控文官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加深学生对古代官僚制度的认识。
8.D
【解析】材料中和洽向曹操进言,识人取士不能只以节俭作为标准,因为偏激的做法容易导致隐伪,相反,推行教化或选官时,要坚持中庸之道,通达人情。据此可知,和洽的言论蕴含着儒家的中庸理念,D项正确;儒家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维护士族门阀世袭特权的选官制度,而材料强调识人取士要坚持“中庸”之道,无法规避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识人取士的原则,对大一统国家格局没有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英国文官制度下,政府中的文职人员不随着政府更迭而更换,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说明的是英国的文官体制保证了体制运行相对稳定,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A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选A项;英国的文官体制保证了体制运行相对稳定,它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故被称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B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英国的文官制度下,事务官不参与政党政治,不受党派的影响,这能够保证政府机构运转的连续性,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完善,D项正确;这一做法主要是完善了代议制民主政治,而不是保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成熟,排除B项;这一做法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材料的中心是在描述19世纪后期两国文官改革内容上的相同点,突现了两国文官制度的公开化、法制化、专业化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有这些都是为顺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C项正确;根据文官制度的完善不能说明两国政治的民主化历程,排除AB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等程序并且要择优录用,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助于对文官行政能力的保障,C项正确;文官制度与英国政策的延续性无关,与政党轮流执政有关,排除A项;B项中的“摆脱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助于对文官行政能力的保障,未体现引发了英国报考公务员的热潮,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文官负责日常行政事务,不负责制定国家政策;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全体文官保持中立,与内阁不存在共进退关系;英国的文官制度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②④理解准确,C项正确;①③理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可知,官员的选拔受到各方力量的限制,故美国文官制度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参议院是立法机构,总统是掌握行政权,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材料是强调美国文官制度行政权与行政权的博弈中发展,没有体现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官的稳定存在以及政治中立让政府事务有更好的延续性,C项正确;A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
16.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同一时期为政府服务的高级文职雇员的收人较高,表明美国有意引导优秀人才为政府服务,故选C项;材料没有表明美国不允许人才流动,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强调美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是侧重不同雇员的收人差距,故排除B项;美国社会不同系统的雇员收入有差距,这是正常现象,不是人为制造社会收人矛盾,故排除D项。
17.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即公务员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的干预程度在增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国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排除A项;B、C材料未提及。
18.C
【解析】据题意可知,曾国藩的这一做法使得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这就使得清廷的官僚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这一做法改变的是清廷官僚结构的变化,不是改变中央政治权力机构,排除A项;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并不一定会稳定满汉官员的分布结构,排除B项;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而非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材料“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体现的是京师大学堂开设西方的应用型课程,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C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898年9月21日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材料与开创近代与新体制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解析】北洋政府利用甄别审核措施来决定文官留用与否,目的是想要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故B项正确;甄别有利于旧人事制度向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A项揭示出客观效果而非主观意图,故排除;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中德才兼备的意思,错误;材料揭示北洋政府对文官要进行甄别审核,但并不能直接体现该制度具有公正性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解析】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故选B。
22.C
【解析】清政府进行官制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满族占了多数,说明官制改革的实质仍然是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并非实行民主政治,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日趋孤立,故选C;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晚清的官制改革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夸大了其影响,排除B。
23.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考查,说明的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A排除;B是在1901-1911年清末新政期间废除的,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4.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村干选任标准也是不同的,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影响了村干选任标准,D正确;宗法习俗未操控农村民主选举,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左右”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选项C仅仅适合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25.B
【解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甄别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留任与否的判断方式,是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措施,目的是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B项正确;甄别制是针对文官而采取的措施,没有体现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甄别制为权贵提供通道,排除C项;甄别制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北洋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
26.(12分)(1)学派:法家。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标准:品德。原因: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维护统治的需要。
【解析】(1)学派:根据材料“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结合所学可知,这属于法家。意义:根据材料“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可以归纳为打击了贵族特权;根据材料“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可以归纳为,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再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社会转型;对秦国的重要影响等角度作答。
(2)标准:根据材料“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可以归纳选官的标准是品德。原因:根据材料“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可以归纳为吸取秦速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可以归纳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根据材料“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以归纳为维护统治的需要。
27.(12分)理解:
玛格丽特·撒切尔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纯粹的职业性,有利于确保政府的稳定交替,并能保持政府的最高效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列宁批判和否定西方文官制度。认为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反民主的,文官队伍同地主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僵化、保守陈旧,官僚习气严重,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认识:
对西方文官制度应采取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一方面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文官的考试、录用、职责、晋升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使文官具有较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它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西方文官制度是具有阶级性的,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执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这种制度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机构膨胀、争权夺利等僵化现象,--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解析】理解:玛格丽特·撒切尔:根据“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得出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根据“纯粹的职业性”得出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纯粹的职业性,根据“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确保政府的稳定交替,并能保持政府的最高效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列宁:根据“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得出批判和否定西方文官制度。根据“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出认为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反民主的,文官队伍同地主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得出思想僵化、保守陈旧,官僚习气严重,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西方文官制度应采取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撒切尔的观点,可从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官具有较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等分析其合理性。结合列宁的观点,可从西方文官制度是具有阶级性的,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容易滋生官僚习气等僵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等分析其局限性。
28.(12分)(1)“彭德尔顿法”: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相对的职业保障;政治中立,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分赃制”:任人唯亲,对象主要是本党成员。
(2)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打破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素质,减少腐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保持政府工作连续性、稳定性。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材料“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得出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根据材料“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剁,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得出相对的职业保障;根据材料“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得出政治中立,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分赃制”的特点:根据“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得出任人唯亲,对象主要是本党成员。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彭德尔顿法”的作用可以从对经济、政治、人才选拔、官员素质、政府工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9.(14分)(1)特点:选拔方式强调民主;选拔标准符合时代要求;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干部来源多样;改革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2)意义: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可知,选拔方式强调民主;根据材料“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写进了党章”可知,选拔标准符合时代要求;根据材料“在培训方式上,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可知,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根据材料“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知,干部来源多样;根据材料“1987年十三大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掀起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高潮”可知,改革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2)意义: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干部选拔适应时代需要,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干部选拔改革体现了民主,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公务员制度的逐步确立,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