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9: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人认为:辛酉政变在晚清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清王朝从此进入了慈禧太后的时代。这是个不同于嘉道以来不思改革、墨守成规,在中世纪徘徊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自我封闭而力图面向世界的新时代其理由是,这个时代( )
A.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
B.慈禧太后推动改革变法开辟了晚清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C.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
D.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多次打断中国近代化
2.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新。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3.“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4.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5.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这些观点意在
A.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 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推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 D.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体制
6.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邀访日,邓小平参观神奈川县某汽车工厂时发现,该工厂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6%,在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工人,参观后邓小平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话:“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据材料可知
A.中国政府已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第一
C.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
D.日本囿于国情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7.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8.学者黄仁宇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是因为这次改革
A.结束了全国分裂状态 B.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C.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D.加剧鲜卑统治阶层分化
9.康有为在甲午战前,即上书言事。到乙未之岁,又联合入京会试的举人,上书主张迁都续战,因陈变法自强之计。书未得达,和议成后,他立强学会于北京,想联合士大夫,共谋救国。由此可知,维新变法
A.得到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 B.斗争策略立足于国情
C.与救亡图存需求紧密相连 D.将反清与反帝相结合
10.1905年,四川总督锡良向清廷奏请设置川滇边务大臣,称:“川滇边藏,声气相通,联为一致,一劳永逸,此西南之计也。”这一建议
A.表明清廷边疆治理的全面进步 B.凸显了地方督抚尾大不掉之势
C.有利于通过联防强化边疆稳定 D.激化了西南各省官僚间的矛盾
11.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A.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B.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C.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D.科举废除带来吏治败坏
12.号称“中国第一商顺”的年广久干1979年12月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邓小平文选》中这样解释“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家个体户,他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瓜子,称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经营表明当时
A.商标品牌意识已经普及 B.城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
13.1903—1906年,全国各省成立的铁路公司多达18个,其中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苏等铁路公司,系由各省绅商士民集股自办,经商部代为奏准成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
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D.改变了抑制工商业的传统做法
14.1979年4月5-28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全面分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严重情况,并制定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新“八字方针”。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A.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全新形势 B.打响了“拨乱反正”第一枪
C.改变了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 D.紧紧围绕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15.清朝末期,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广泛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辛亥革命前,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清朝的这一举措
A.对列强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 B.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C.为北洋军阀的崛起做了铺垫 D.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庚子之变后,国人无论朝野咸知非变法不足以自存。到1903年,君主立宪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国内知识界和留学生中勃兴起来。1905年,“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督抚和出使各国大臣的奏请也是立宪运动蓬勃的原因。最终,清政府也不得不做出改革政体的姿态。
清廷预备立宪之措施梗概为:1906年7月,清廷下诏仿行宪政,以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入手。1907年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察馆。9月,清廷成立制宪局,筹备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命令成立省、州、县各议会。1908年8月清廷颁布“宪法大纲”,定九年之后召开国会。只是议会可与商议,但不决定政府的决策。后清廷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改于1913年召开议院。
——摘编自王富聪《清末新政时期统治者内部对立宪政体的接受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改革政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廷预备立宪。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所学,辛酉政变是1861年,因此慈禧太后的时代是从1861年开始,因此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洋务运动最后失败,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并没有打断中国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
清末新政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西学书籍也增多,这意味着新学得到了发展,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为后来的变革图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层面教育方针的变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标志近代教育起步,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解析】
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的出台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另外本文发表于1903年,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排除D项。故C选项。
5.D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第一条”“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使用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注入活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并未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内容,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解析】
神奈川的汽车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这说明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B项正确;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证明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世界第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解析】
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减少了中国再次统一的阻力,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没有结束全国的分裂状态,排除A项;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加剧鲜卑统治阶层分化与“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
康有为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这说明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密切相结合,C项正确;A项错在“广泛”,排除A项;康有为的斗争策略没有依靠群众,脱离了国情,排除B项;康有为并不反清,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
根据“川滇边藏,声气相通,联为一致,一劳永逸,此西南之计也。”可得出高雷川滇大臣,可以使西南地区形成联防体系,有利于强化边疆稳定,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是全面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要求加强边防,并不是尾大不掉的态势,排除B项;这一建议与地方官僚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
根据“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可知,1905年废科举制后,传统的士人阶层深受影响,欲图他业以谋生,即将被分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不涉及学堂等新式教育,排除B项;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此时儒家思想仍占正统地位,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推知科举废除带来吏治败坏,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够成功经营主要得益于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出现,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D项正确;“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与傻子瓜子关系不大,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
由题干信息“铁路公司……系由各省绅商士民集股自办,经商部代为奏准成立”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逐渐改变传统“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项正确;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在清末新政之前,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题干时间之前,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已经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开始了洋务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解析】
1979年,中共中央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进行调整,说明新时期经济方针的调整是围绕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行的,D项正确;材料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的方针调整,不是改革开放,排除A项;“拨乱反正”属于政治方面的调整,排除B项;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经济效益,并不是重视积累的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使得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得以改观。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是作为全国新军的教导队来训练的,按照西法和小站练兵,增强了袁世凯的军事实力,促进了北洋军阀的建立。因此清政府的强军举措为北洋军阀的崛起做了铺垫,C项正确;清政府的这一举措并没有抵御列强的侵略,排除A项;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而材料中的举措只是新政中的措施之一,B项夸大了这一举措的作用,排除;D项说法对于绝对化,排除。故选C项。
16.(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根据材料“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
(2)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可概括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结合所学从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的角度补充。
17.(1)原因:严重的民族危机或统治危机(内忧外患);立宪派的倡导;督抚和使节的奏请;国内知识分子和留学生的推动。
(2)评价:预备立宪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将国会的性质、权限以及责任内阁的关系明确规定下来,没有体现立宪政体的基本精神,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最后的“皇族内阁”更是一场骗局,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清政府终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决定效法日本,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政体,客观上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表现;在危机四伏之下,统治者把接受立宪政体作为一种挽救自身统治的应急之法。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庚子之变后,国人无论朝野咸知非变法不足以自存”可知,严重的民族危机或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君主立宪……在国内知识界和留学生中勃兴起来”“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督抚和出使各国大臣的奏请也是立宪运动蓬勃的原因”可知,立宪派的倡导、督抚和使节的奏请、国内知识分子和留学生的推动。
(2)评价:对预备立宪一定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要看到预备立宪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也要看到其有一定的进步性。局限性方面,预备立宪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将国会的性质、权限以及责任内阁的关系明确规定下来,没有体现立宪政体的基本精神,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最后的“皇族内阁”更是一场骗局,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进步性方面:清政府终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决定效法日本,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政体,客观上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表现;在危机四伏之下,统治者把接受立宪政体作为一种挽救自身统治的应急之法。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