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2.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3.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4.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
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
5.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6.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
7.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
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
8.宋神宗时期,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次等内舍生则免省试,径赴殿试;下等外舍生则免发解试,径赴省试。此项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员子弟科考特权 B.凸显了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
C.完善了科举考试选拔程序 D.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9.明代内阁大臣高拱抨击当时的科举选官说:“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至于升迁,则进士治绩之最下者,犹胜于举人治绩之最上者也。”这反映出明代科举选官
A.丧失甄选官吏价值 B.重视官员家世门第
C.强调科考功名差别 D.侧重官员行政能力
10.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
A.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 B.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
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11.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
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 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
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 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
12.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约占12%。这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选官方式具有多样性
C.贵族爵位世袭制的终结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13.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14.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 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 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15.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
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 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
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 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她“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入宫用。……更重要的是,她扩大科举规模和入仕人数,由皇帝亲自出面主持制举和殿试,提高科举取士的声望,吸引士人积极应试。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这是两圣殿试的开始。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武则天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提拔一批批普通地主的士人进入统治机构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和皇帝直接见面,攘为要职,权据要津,参与朝政,议定国是,他们后来成为武则天夺权称帝的亲信和心腹,组成武周政权的统治班底,为完成武则天的武周革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
——摘编自胡祥《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明代史籍中,“驾帖”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如下列五条史料
①当景皇帝病笃之时,已出驾帖取楚世子继统。王长史劝世子无行而止。取藩王入嗣,极大之事,岂有内阁、兵部不与闻乎?
②成化年间,南直隶巡抚王恕上疏:“近见内官监太监王敬赍(怀着之意)来驾帖,止开前往苏常采药饵、买书籍,别无行拘大户,索要银两缘由。岂其王敬动以朝廷为名,需索银两,无有纪极,东南骚然,民不堪命。”
③孙需,字孚吉,德兴县人,成化壬辰登进士…弘治癸亥,驾帖下河南,取牡丹三千。上疏:耳目之玩,不可劳。
④正德六年二月乙酉,四川巡按御史俞缁言:蜀盗充斥,军兴费用不赀,民苦科征。近奉驾帖,采办禽鸟、大木、蜜煎、川扇之类,宜悉停免,以纤民力。礼部请从缁言,乃免之。
⑤万历三十年,江西巡按吴达可上疏弹劾矿税内监潘相胡作非为,擅改祖宗成法,“国家政务,无一不相制辖。虽御前驾帖,亦赴该科挂号,岂独相之差遣,不许各衙门预闻”?
——据张金奎《明代的驾帖与精微批》
(1)根据材料,概括“驾贴"持有者的身份及其执行的任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驾贴”做个词条。(要求:须包含释义,产生背景、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
2.A
【解析】
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
根据“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可得出阳嘉新制之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这体现出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独尊,排除A项;这样不利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考核内容并不是实际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
魏晋时期,察举制被地方豪强掌控,弊端逐渐显现,群臣建议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拣选官员时候也多侧重资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风气影响了选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员选拔而非考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破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
6.D
【解析】
依据材料“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可知,涉及选官制度,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举的话语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解析】
依据材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可见政府对官员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反映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方式多样,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太学生按照“学行”不同可以省去科举考试的某些环节,获得直接授官或参加殿试和省试的特权,可见学校在科举取士中的作用受到重视,B项正确;太学生中也有官员子弟,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调整了科举考试的程式,不能说完善了选拔程序,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太学生,离推动社会文化水平提升尚有距离,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
根据“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可得出进士出身与举人出身的地位与待遇有很大差别,反映了当时科举选官强调科考功名差别,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门第,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出身的差别,而不是行政能力的差别,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从中央到民间出现了浓厚的重视人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而人才是强国之本,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繁荣,A项正确;重文轻武出现于宋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儒学复兴运动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隋唐时期人才辈出的局面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可知该学着认为唐朝吏部选官标准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不公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者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不是合理性,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唐代选官制度把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所弃是不公正的,排除B项;材料是对唐代选官制度的评价,没有涉及八股取士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
由题干中“吏部直接任命”“考核和学校考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官府属员入仕”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两晋南朝时选官方式的多样性,B项正确;“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人仕者的半数”不符,排除A项;“贵族爵位世袭制的终结”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C项;“科举选官”形成于隋朝,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两晋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
材料“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可知官吏俸禄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就已经逐渐取代九品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提升文官待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俸禄支付方式的变化,体现不出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解析】
根据“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可知察举制的实行容易形成血缘关系门阀士族,所以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和隋朝科举制、西汉豪强地主崛起无关,排除BC项;察举制的出现已经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解析】
根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可得出唐玄宗时期对科举的流程进行了调整,从而增加了学子及第的概率,说明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的调整,而不是强调其弊端,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诸多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通过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录取人数和考试科目增加;贤能治国,唯才是举。
(2)作用: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有利于发掘各方人才,稳固了武则天的统治;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武则天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她‘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入宫用”可知,通过多种途径选拔人才;根据材料“她扩大科举规模和入仕人数,由皇帝亲自出面主持制举和殿试,提高科举取士的声望,吸引士人积极应试”可知,录取人数和考试科目增加;根据材料“武则天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提拔一批批普通地主的士人进入统治机构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和皇帝直接见面,攘为要职,权据要津,参与朝政,议定国是,他们后来成为武则天夺权称帝的亲信和心腹,组成武周政权的统治班底,为完成武则天的武周革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可知,贤能治国,唯才是举。
(2)作用:根据材料“武则天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她‘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入宫用”,可从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有利于发掘各方人才,稳固了武则天的统治;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说明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17.(1)身份:皇帝授权的京官或宦官。任务:宣召皇帝继承人;采买生活用品等。
(2)词条:驾贴是明代朝廷公文的一种形式,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皇帝授权的官员或宦官执行某项任务时的授权书和身份证明。明朝中叶,政治生态中逐渐恶化,社会风气奢靡,皇帝的享乐意识提升,驾贴由此产生。驾贴出自皇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锦衣卫的行事,但驾贴的滥用,出现假冒驾贴违法乱政的现象,成为皇帝非法施政的一个助力,加剧了朝政腐败。
【解析】
(1)
身份:根据材料“……景皇帝病笃之时,已出驾帖取楚世子继统。王长史劝世子无行而止……近见内官监太监王敬赍(怀着之意)来驾帖……”,可知,“驾贴"持有者的身份是“皇帝授权的京官或宦官”。任务:根据材料“当景皇帝病笃之时,已出驾帖取楚世子继统。王长史劝世子无行而止……”,可得出,宣召皇帝继承人;根据材料“……近见内官监太监王敬赍(怀着之意)来驾帖,止开前往苏常采药饵、买书籍,……弘治癸亥,驾帖下河南,取牡丹三千……”,可得出,采买生活用品等。
(2)
词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释义、产生背景和影响等方面为“驾贴”做个词条。如:从驾贴是明代朝廷公文的一种形式,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皇帝授权的官员或宦官执行某项任务时的授权书和身份证明等方面释义;从明朝中叶,政治生态中逐渐恶化,社会风气奢靡,皇帝的享乐意识提升,驾贴由此产生等方面叙述产生背景;从驾贴出自皇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锦衣卫的行事,但驾贴的滥用,出现假冒驾贴违法乱政的现象,成为皇帝非法施政的一个助力,加剧了朝政腐败等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