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对公务人员有功或有过,人民有用任何方式向政府控告及建议之权。”“各下级政府或政务人员,如接得人民向上级政府控告的诉状,特别是控告政务人员的诉状,须随时负责转呈上级政府,不得有任何阻难,亦不得置之不理。”这些规定意在
A.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 B.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基础
C.提高人民群众在边区政府的地位 D.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3.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着手编纂《国史讲话》,在其编纂计划中提及:“主于把人类的活动的状态,拣取最精彩的部分,作亲切的描写,避去呆板的叙述;……所拣取的故事必要能表现‘时代精神’……指示进化的路径,排斥复古观念。”该计划最有可能写于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二十年代 D.20世纪中期
4.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指出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这表明,当时中国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D.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5.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这些做法
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 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
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
6.1903年,清政府出版的《蒙学体操教科书》是中国首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教科书,其序言∶"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虽然运用智德,仍视其躯干何如,无躯干则其效不显。"据此可知,清政府
A.扩大传统教育范畴 B.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
C.掀起体育救国思潮 D.引入了西方教育思想
7.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开学,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第二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学堂的兴办
A.体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嬗变 D.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8.晚清时期,政府准允湘军统帅私下保荐幕僚出任地方官吏后,在湘军每获战功或收复失地时,湘军统帅都要向朝廷大力举荐人才,使湘军幕府成为湘军幕僚快捷的晋身之阶。曾国藩就常常通过奏调方式使朝廷允准地方大吏入幕,襄办军务。这一做法
A.改变了中央政治权力机构 B.稳定了满汉官员分布结构
C.推动了清廷官僚结构变化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9.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0.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 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11.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12.据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选拔经历了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发展到现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实力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村干部选任受时代因素影响
13.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
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
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14.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5.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中国近现代退休制度】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的“老有所终”的“大同世界”观相结合,使西方社会福利思想逐步被国人所接受。其中,退休养老作为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环节,颇受各界关注。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业人员的增长、教育内容的改革使大学面临着人才更迭的问题。为保障年老教职员的生活和权益,提出并制定退休制度是必然之举。1917年5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国立大学教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其中首次提及了国立大学教职员的退休问题,对教职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摘编自田正平《近代中国国立大学教职员退休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男干部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干部为55岁,女工人和女职员为50岁。建国以后60多年我国的退休政策一直没变,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观念认为,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国家政策应对女性进行倾斜,保护女性特殊权益,以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地位的平等。
——摘编自刘秀红《男女同龄退休政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立大学教职员退休制度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中国退休制度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想活跃,出现了新的教育思潮,新的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尤其是对学制的改革势在必行。1922年(壬戌年)教育部专门召开学制会议,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它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1923年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初级中学课程分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有科等。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3部分,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1922年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不仅提出了“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的弹性教育理念,而且自下而上的改革,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扮演了主角。中国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纷至沓来的时代,也造就出杨振宁、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
——摘编自杨帆《从学制现代化看我国学制改革》
材料二: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改革措施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实行赋分制,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这有利于推动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管理,没有涉及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中工作效能占50分,是考核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干部考核制度的制定,没有体现边区政权吸纳或扩大新阶级加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人民有用任何方式向政府控告及建议之权”“人民向上级政府控告的诉状……不得有任何阻难,亦不得置之不理”可知,这些都是保护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属于统一战线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曲解;D项与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3.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初期,清政府和后来的中华民国刚成立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初步形成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等现代教育体制雏形,故在这种新的教育学科体制下,面对人民的思想的解放,顾颉刚在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着手编纂《国史讲话》中的计划,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材料中该计划提出的时间,排除。故选C项。
4.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可知,《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说明当时科举制仍然存在,体现了旧教育体制,所以材料表明新旧教育体制并存,C项正确;1903年清政府尚未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开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完全确立近代学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可知,清政府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选拔方式,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推动了教育的进步,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C项正确;清末新政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显示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也不是清政府用人制度的颠覆性变革,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6.A
【解析】
材料“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德智培养的重视,更注重体育的培养,这扩大了传统的教育范畴,A项正确; 洋务运动中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与体育救国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析】
【分析】
材料“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体现的是京师大学堂开设西方的应用型课程,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C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898年9月21日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材料与开创近代与新体制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C
【解析】
据题意可知,曾国藩的这一做法使得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这就使得清廷的官僚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这一做法改变的是清廷官僚结构的变化,不是改变中央政治权力机构,排除A项;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并不一定会稳定满汉官员的分布结构,排除B项;大量汉族官僚进入清政府的官僚队伍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而非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解析】
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故选B。
10.C
【解析】
清政府进行官制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满族占了多数,说明官制改革的实质仍然是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并非实行民主政治,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日趋孤立,故选C;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晚清的官制改革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夸大了其影响,排除B。
【点睛】
11.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考查,说明的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A排除;B是在1901-1911年清末新政期间废除的,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2.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村干选任标准也是不同的,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影响了村干选任标准,D正确;宗法习俗未操控农村民主选举,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左右”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选项C仅仅适合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13.A
【解析】
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有法可依,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
14.B
【解析】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甄别是针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留任与否的判断方式,是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措施,目的是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B项正确;甄别制是针对文官而采取的措施,没有体现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甄别制为权贵提供通道,排除C项;甄别制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北洋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
15.B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来看,癸卯学制中涉及到了西方的科目设置,但是教育宗旨是中国传统思想,所以体现出一种“中国化”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实现了”二字;C选项与材料中的科目设置相悖;D选项时间错误,新文化运动在此之后。
16.(1)西方福利思想传入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职员工的权益保障的迫切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的推动。
(2)立法保障;稳定性强;注重保护女性权益;退休制度日益完善。
【解析】
(1)根据材料“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可以得出西方福利思想传入中国;根据材料“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结合”,可以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此料“保障年老教职员的生活和权益,提出并制定退休制度是必然之举”,可以得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职员工的权益保障的迫切需要;根据材料“洋政府教育部颁发《国立大学教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可以得出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的推动。
(2)根据材料“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可以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建国以后60多年我国的退休政策一直没变,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稳定性”,可以得出稳定性强;根据材料“国家政策应对女性进行倾斜,保护女性特殊权益,以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地位的平等”,可以得出注重保护女性权益;再从材料整体信息,概括出退休制度日益完善。
17.(1)特点: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影响:体现了五四新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提高了中学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建立。
(2)措施:普及义务教育,兴办多种职业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增设自然科学教育;高等学校教育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意义:提高了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发明,加快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奠定了德国科技大国和工业强国的基础。
【解析】
(1)特点:
根据材料“1922年(壬戌年)教育部专门召开学制会议,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它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可知,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
根据材料“1923年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初级中学课程分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有科等。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可知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根据材料“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可知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根据材料“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3部分,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可知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影响:根据材料“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想活跃,出现了新的教育思潮”可知体现了五四新教育的精神;根据材料“1922年(壬戌年)教育部专门召开学制会议……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1923年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可知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提高了中学教育质量;根据材料“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3部分”可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材料“自下而上的改革,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扮演了主角。中国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纷至沓来的时代,也造就出杨振宁、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可知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建立。
(2)措施:根据材料“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可知普及义务教育,兴办多种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材料“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可知普通中学增设自然科学教育;高等学校教育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意义:根据材料“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可知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发明,加快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奠定了德国科技大国和工业强国的基础;根据材料有关教育相关的内容可知提高了国民科学文化素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