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赤峰] 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
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D.大量燃放鞭炮,增加节日气氛
2.[2020·常州] 下列气体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或用途描述错误的是 ( )
A.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二氧化碳能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C.二氧化碳不溶于水
D.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作制冷剂
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与其性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易升华吸收热量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能溶于水
5.[2019·攀枝花改编] 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煅烧碳酸钙固体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得到二氧化硫
C.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得到氧气
6.为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仔细闻空气,是否有二氧化碳的气味
B.通过吸管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C.用打气筒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压入空气,石灰水变浑浊
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空气中,观察是否熄灭
7.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8.如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液面下降 ③溶液变红 ④溶液变蓝 ⑤溶液不变色
A.①⑤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二、填空题
9.如所示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如如图。请据如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有 (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有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而不利影响有
(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10.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所示的几个实验。
(1)如如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纸花(用石蕊试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
(用文字表达式解释)。
(2)如如图B所示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3)如如图C所示实验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拧紧瓶盖,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软塑料瓶变瘪
②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
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瓶内溶液变红
三、实验探究题
11.在学习完“二氧化碳的性质”相关知识后,某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对某饮料中逸出的气体进行探究。(如是该饮料配料表,已知柠檬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饮料
(清爽柠檬味)
配料:碳酸水、白砂糖、柠檬酸、香料等
[发现问题] 打开瓶盖,逸出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可能是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 甲同学:取适量澄清石灰水于小烧杯中,将用注射器抽取的瓶中气体注入石灰水中。
乙同学:将一支燃着的小木条放在打开的瓶口。
小组中的同学立即否定了乙同学的方案,原因是 。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按照甲同学的方案,观察到 ,说明该饮料中逸出的是二氧化碳。
[继续探究] 小组中的丙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适量该饮料倒入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他说这样也可以说明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评价]
(1)丙同学设计的实验,依据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用符号(或文字)表达式表示]。
(2)你认为丙同学这个设计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3)请你根据丙同学的想法改进实验设计: 。
附|加|题
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B.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工业上利用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变化是分解反应
13.据报道,全球气温升高已破纪录,某化学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因素,进行了N2、O2、CO2及空气引起温室效应的强度的比较实验(如 甲所示)。分析曲线乙并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需要在有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
B.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D.氧气、氮气都属于温室气体
14.某同学设计了一组验证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没有酸性的实验。他首先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滤纸,晒干后折成纸花,然后按如所示分别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实验中,当加入水后,紫色石蕊纸花呈 色,B实验的作用是 。
(2)在C实验中,紫色石蕊纸花变为 色。
(3)通过以上实验,尚未达到验证的目的,若要达到验证的目的,你的改进方法是
。
答案
1.D
2.D 引发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
3.C
4.D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常用于灭火;干冰易升华吸收热量,能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可作气体肥料。
5.B
6.C 二氧化碳没有气味;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虽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含量较低,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7.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氧气通过燃烧、呼吸作用等参与碳循环;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如如图示可知,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8.D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试管内液面上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9.(1)化石燃料的燃烧(或动植物的呼吸等)
(2)加剧温室效应(合理即可)
(3)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10.(1)水+二氧化碳碳酸
(2)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①③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用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紫色纸花变红。(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使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塑料瓶中二氧化碳被消耗,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在外界压强作用下,塑料瓶变瘪;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是实验结论,不属于实验现象。
11.[设计方案] 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的种类有很多
[实验探究]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评价] (1)CO2+H2OH2CO3(或二氧化碳+水碳酸)
(2)不合理 该饮料中含有的柠檬酸也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3)用注射器抽取该饮料瓶中的气体注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
[设计方案] 氮气等气体也不支持燃烧,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评价] (2)柠檬酸也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无法证明溶液变色与二氧化碳跟水的反应是否有关。(3)利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用注射器抽取该饮料瓶中的气体注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观察溶液是否变成红色。
12.A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石蜡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工业上利用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13.D 探究温室效应需要在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由如如图像可知,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由如如图像可知,氧气、氮气温室效应强度比空气要低,所以氧气、氮气都不属于温室气体。
14.(1)紫 作对照 (2)红
(3)在A实验中向纸花处通入二氧化碳
(1)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发生颜色变化;探究过程中,实验B用来和实验C作对照,排除水对实验的干扰。(2)实验C中通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石蕊遇酸变成红色。(3)分析整个探究过程,会发现实验中没有对石蕊只和二氧化碳气体接触时会不会变红进行探究,因此还存在不足,不能验证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