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后限时自测(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后限时自测(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8 17: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后限时自测
A组 高考题组
1.(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模拟题组
5.(黄石一模)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卢 挚
残花酿蜂儿蜜脾①,细雨和燕子香泥。白雪柳絮飞,红雨②桃花坠,杜鹃声里又春归。纵有新诗赠别离,医不可③相思病体。
【注】 ①蜜脾:蜜蜂酿蜜的巢房,连成一片,其形如脾,叫作蜜脾。②红雨:比喻落花。③医不可:医不好,治不愈。
(1)“杜鹃声里又春归”在曲中起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曲,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春日情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  江
张 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1)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荆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君怨·咏荷上雨①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 ①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1)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孝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邓州路中作①
白居易
萧萧谁家村,秋梨夜半坼。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不归渭北村,又作江南客。
去乡徒自苦,济世终无益。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
【注】 ①此诗为诗人外放杭州途中,路经邓州时所写。
(1)诗人“嗟”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门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清]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 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鄂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
李 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①微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注】 ①希夷: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1)第一段中写景只提到了“云水”,请分析这两种景物在词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下思归
范 梈
黄落蓟①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②,万口③薄南州。
【注】 ①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时燕国国都。②徐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尊为“南州布衣”和“布衣学者”。③万口:很多人。
(1)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注】 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限时自测答案
A组 高考题组
1.(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通过对比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1)通过分析诗歌所用意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泯。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怨。“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3.(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简述故事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把握。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杜甫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回答第(1)题时应从理解诗歌的内容入手,把这些句子的大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回答第(2)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隐字”“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珠是眼泪变成的,故珠上的“隐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原有的血汗已经被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不停止。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4.(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的含意及表达的感情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首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2)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静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3)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浓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B组 模拟题组
5.(黄石一模)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卢 挚
残花酿蜂儿蜜脾①,细雨和燕子香泥。白雪柳絮飞,红雨②桃花坠,杜鹃声里又春归。纵有新诗赠别离,医不可③相思病体。
【注】 ①蜜脾:蜜蜂酿蜜的巢房,连成一片,其形如脾,叫作蜜脾。②红雨:比喻落花。③医不可:医不好,治不愈。
(1)“杜鹃声里又春归”在曲中起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如果不会根据该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来判定作用,很容易走入误区。在开头,一般是统领全篇或领起下文;在中间,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在结尾,卒章显志,升华题旨。“杜鹃声里又春归”处在曲的中间,承上启下。具体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思考。
【答案】 ①此句在曲中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②承上,总结前五句所描绘的春归之景;③启下,即景生情,由春归之景而引出最后两句的相思之情。
(2)结合全曲,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春日情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曲的基本结构是前五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因此解答此题首先应弄清前五句所写景象的特点,再结合后两句的抒情来整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要运用表达技巧中的一些术语来回答。
【答案】 借景抒情。①前五句渲染春景:蜜蜂酿蜜,燕子和泥,柳絮飞扬,桃花飘落,杜鹃声声,营造出细腻缠绵的意境。②为后文抒相思之情做铺垫。③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绵绵的春日情思。
6.(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  江
张 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1)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声深在芦苇之中。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颈联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
【答案】 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诗句中“合”的意思的准确理解,这里是“应该、合该”的意思。“合思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前面的鲈鱼上,这里涉及莼鲈之思的典故;当然还有后面写到美景及闲适的生活。该题实际就是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诗歌鉴赏的前提及关键就是对“哈”这个意义的准确理解。
【答案】 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
7.(荆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君怨·咏荷上雨①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 ①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1)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窝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
(2)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词人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8.(孝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邓州路中作①
白居易
萧萧谁家村,秋梨夜半坼。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不归渭北村,又作江南客。
去乡徒自苦,济世终无益。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
【注】 ①此诗为诗人外放杭州途中,路经邓州时所写。
(1)诗人“嗟”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诗人“嗟”的原因时,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此诗是诗人外放杭州途中,路经邓州时所写,这就提示诗人为何而“嗟”。然后结合诗歌中“故里物”“嗟行役”“济世终无益”等词句,就不难理解诗人“嗟”的原因了。
【答案】 对故乡的思念;对官场的厌倦;旅途行役之苦;国事日荒、无力济世的失落。
(2)请赏析“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波上萍”是比喻,“涧中石”则是象征,然后答出它们的比喻义和象征意义。回答此题时可以参照上一题中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
【答案】 这两句使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波上萍”喻受人驱使,行役无定,“涧中石”虽被大水冲刷,仍能屹立不拔,象征诗人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孤标傲世精神。
9.(荆门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清]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 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本诗的题目“将去洛阳,灯下感赋”,这就给分析情感作了提示,然后结合诗中的“思不禁”的心理描写,“巡檐背手”“重沉吟”的动作描写,以及颔联中的“零砧断杵”的意象便可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了。
【答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修辞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来赏析诗歌的颈联,也就是“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一联。要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答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感伤与留恋。②借景寄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③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④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
10.(鄂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
李 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①微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注】 ①希夷: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1)第一段中写景只提到了“云水”,请分析这两种景物在词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云舒卷自如,漂浮自由;水随势奔流,不受约束,它们让诗人感受到彻底的自由。②云霞的绚丽、水的清澈浩渺可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让诗人感到愉快。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水,忘怀世俗名利,厌倦官场,做一个超凡脱俗的隐士的情怀。这首词开篇就点明“志在烟霞”,中间透露不见市中求利和朝中求官的人,结尾以“荷衣蕙带”的装束表现高洁的品格。
1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下思归
范 梈
黄落蓟①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②,万口③薄南州。
【注】 ①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时燕国国都。②徐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尊为“南州布衣”和“布衣学者”。③万口:很多人。
(1)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描摹出主要的景物,如黄叶、孤舟等,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其次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再次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运用情景交融(或“烘托”)的表达技巧。黄叶落满深秋的蓟门,写景;主人公酷似落叶,飘飘远游,抒情。戍鼓声声,写景;夜不成眠,百年多病,归心似箭,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情随景生。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写景抒情诗;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括内容,抓住关键词“思归”;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徐孺子的典故,即追求高洁的情怀的主旨。
【答案】 用典故,“乡逢徐孺子”指希望自己回乡后能像徐孺子那样淡泊明志,为人高洁,美名远扬,成为一名“高士”。可见,徐孺子的典故透露了诗人追求高洁的情怀,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主旨。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注】 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萧瑟、悲凉的氛围。
(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②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