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练概念】
1.明朝建立:1368年,____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今(________)国号大明。
2.明太祖彻底废除________制度,明成祖设立________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3.________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________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4.明朝时期,________经常骚扰东南沿海。出现的著名英雄的________。葡萄牙人占领________
5.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________。最远到达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
6.元亡后,草原上蒙古人逐渐________形成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7.1644年,农民军首领________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进入________,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________,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试卷第1页,共3页
【练能力】
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
A.丞相的废除 B.实施八股取士 C.内阁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置
2.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3.明朝时期,六部地位较前代有所提高,尤其吏部掌文官选授、考核,为六部之首,具有“赞天子之治”的特殊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内阁制的确立 B.中枢机构的调整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科举制的发展
4.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权倾朝野。死后被抄家,没收财产,削夺官秩。张居正身前和死后的命运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内阁拥有决策权 D.皇权的弱化
5.明朝时期,正式确立内阁制度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6.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万历四十年,方从哲入阁,独相七年之久。天启朝,魏忠贤干政,凡内阁补用阁臣,大都取决于魏阉。这反映了明代( )
A.宦官专权严重 B.内阁职权失控
C.中央机构调整 D.君主专制加强
7.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前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远至波斯湾、东非。郑和的远航,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各国争遣使团来华。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实现了经济与文化交流 B.导致丝绸之路贸易衰落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统治中心的南移
8.他在东南沿海指挥抗击倭寇十余年,扫清了横行多年的倭患。后来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入侵十余年,保障了北方的安全。这一历史人物是( )
A.文天祥 B.郑成功 C.袁崇焕 D.戚继光
9.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553年,在我国广东澳门攫取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荷兰 B.西班牙 C.葡萄牙 D.日本
10.顺治十八年,政府强行将福建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这体现出清初推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抑制兼并政策 D.“海禁”政策
11.明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现固的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 )
A.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设立奴儿干都司
C.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D.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12.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
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内阁阁臣的选拔方式大致有两种:特简和廷推。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阁臣,而不通过吏部。这种方式大致又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由皇帝本人亲自选拔出阁臣;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荐举,或由中官们的援引而任命;再有一种形式是由现任阁臣们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点用。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而万历以后,则多是廷推。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明代的廷推大典形式很严格,大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和言官们,所以,廷推能够采纳众议,较为公正。特简和廷推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喜欢与否是能否入阁的决定因素。
——摘编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 明朝内阁相当于一个秘书处,这在法理上来说内阁是没有宰相之名,由此也就没有宰相之责,可又确有宰相之权。内阁行使相权缺乏律法依据,所以外廷同内阁之间会出现一些权力上的纷争,在责任上也会相互推脱。明朝的内阁,受到皇权和宦官势力的牵制,当年张居正任首辅,仍须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结好才能执掌大权。明朝内阁其本意是想要分担皇帝的政务压力,但是后来却因为内阁权力划分和律法等问题,使得内阁是一种不健全的存在,在皇权的压制下,内阁被夹在了皇权和外任官员之间,极其容易受到君主意志的影响。
——摘编自陶佳城《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阁臣选拔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405—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三年( 1405年)、永乐五年、永乐七年和永乐十一年。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此次出航,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复奉命出使西洋。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永乐七年九月上旬回到南京。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永乐九年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十九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郑和出使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出使西洋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练概念】
1.朱元璋 南京
2.宰相 内阁
3.内廷宦官机构 皇帝批红
4.倭寇 戚继光 澳门
5.印度洋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6.鞑靼、瓦剌
7.李自成 山海关 北京
【练能力】
1.答案:A
解析: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繁忙的政务需要从清晨处理到深夜,因此他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的感慨。所以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丞相制的废除,故A正确;B.八股取士的实施是用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C.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D.军机处设置于清朝,故D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六部地位的提高与明太祖废相有关,B项正确。内阁制的确立和科举制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C两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权强化的表现,首辅权力的大小与命运都由皇帝决定,故B正确,排除D。题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故排除A。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C。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A.材料信息反映了内阁和宦官交替专权,故此项说法片面,故A错误;B.材料信息反映了内阁和宦官交替专权,故此项说法片面,故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央机构调整,故C错误;D.根据材料可知,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和方从哲分别掌握大权,天启朝宦官魏忠贤掌了朝中大权,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和宦官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因此,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D正确。
7.答案:A
解析:根据“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各国争遣使团来华”可知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实现了明朝和其他国家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故选A;据题意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外贸易,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明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没有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导致统治中心的转移,排除D。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将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指挥抗击倭寇十余年,扫清了横行多年的倭患;后来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入侵十余年,保障了北方的安全,故D正确;文天祥抗元,郑成功抗清并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袁崇焕抗清,故排除ABC。故选:D。
9.答案:C
解析: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官吏,借口要到澳门岸上曝晒进水货物。请求上岸居住,逐渐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故C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政府强行将福建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表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政府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B项正确;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A项;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的设立是在清朝,排除C项;行都指挥使司管理的是西藏军民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材料是雍正为了论证清朝统治的正统性,提出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宣称清朝政权是上天赋予的,不应该以“华夷之辨”来否定,反映出清初依然存在民族文化冲突,D正确;满洲文明源自东北,A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了雍正时期存在“华夷之辨”,故B错误。
13.答案:(1)特点:皇帝主导,专制色彩浓厚;方式多样;形式趋于严格;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2)问题:内阁的地位和权力缺乏法律保障;内阁与外廷之间存在权力之争和责任推诿;易导致结党营私。
14.答案:(1)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出使的人员、船队、货物多;范围广,远至东南亚、印度洋;以政治交往为主。
(2)影响:加强了明朝与南洋、西洋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了明朝在南洋、西洋的影响;郑和所进行的朝贡贸易,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但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材料“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此旋出航,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并进行概括可知郑和出使西洋的特点。(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郑和与太监王景私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并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程可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