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课时训练(word版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课时训练(word版 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9 09: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概念】
1.清朝形成________制度,迅速,机密,直接广泛。雍正设立________。强化了君主专制。
2.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称为“________”。
3.清朝中期疆域西跨________,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_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_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4.清朝册封西藏佛教首领“________”和“________”尊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中央政府册封。雍正年间,清朝开始派遣_____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93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29条,以________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5.清朝后期,________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________的积累,乱象萌生。________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十三行”就是该政策体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练能力】
1.康熙帝曾说:朕令大臣皆奏密折,最有关系。此即明目达聪之意也。其所奏之事,或公或私,朕无不洞悉。凡一切奏折,皆朕亲批。这反映出奏折制度( )
A.书写款式的便捷性 B.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C.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D.信息收集广泛且高度机密
2.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3.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4.有学者认为,内阁虽然是为皇帝服务的,但也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性,要反映外廷舆论并维护国家成规。从这种意义上说,内阁拥有的票拟权既有服务于专制君主的一面,也有服务于国家的一面。由此可见内阁( )
A.票拟拥有实质性的权力 B.对皇权进行了有效的制衡
C.成为外廷与内廷的媒介 D.建立了较完整的运作方式
5.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清朝巩固疆域措施示意图的草图,其中④处应填写(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设置台湾府
C.设立伊犁将军 D.派遣驻藏大臣
6.在下列清朝初期历史事件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
A.雅克萨之战 B.平定准噶尔叛乱 C.实行金瓶掣签制 D.设立台湾府
7.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各设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这反映了清朝( )
A.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B.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疆域治理策略灵活 D.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8.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羁縻册封
9.有学者认为清朝的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他既是八旗的领袖和汉族儒教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还是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认识反映出清朝(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D.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10.清朝在蒙藏地区册封活佛,笼络上层;在西南地区建筑城池,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实行改土归流。这些举措( )
①都由主管民族事务的宣政院统一办理
②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
③都导致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压抑
④都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自由主义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 D.朝贡贸易体制
12.清政府要求:承办洋商业务的十三行对洋船负全面责任,向洋商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旦洋商办完商务,必须立即离开广州。材料直接说明清政府( )
A.放宽对私人贸易的限制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顺应资本主义萌芽需求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摩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调整的时代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67年,明政府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跃起来,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以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后又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闹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贸的中国商行在广州迅速增加。1757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并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较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对外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析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练概念】
1.奏折 军机处
2.康乾盛世
3.葱岭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
4.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法律形式
5.人口急剧增长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 闭关自守的
【练能力】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密折制。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广泛收集信息,并且皇帝亲批奏折,可以防止信息泄露,保密性强。排除A、C:材料反映了奏折制度可以广泛收集信息且机密性强,与“书写款式的便捷性”“运转程序的复杂性”无关。排除B:军机处的设立,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强调自己是皇帝近臣,有“南书房行走”的身份,反映了君主的高度集权,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员俸禄状况,B项错误。南书房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十分混乱”体现不出,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阁制度。选择C:材料“内阁拥有的票拟权既有服务于专制君主的一面,也有服务于国家的一面”体现的是内阁连接着君主与国家,是外廷与内廷的媒介。排除A:票拟没有实质性的权力。排除B: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有效制衡皇权的说法错误。排除D:材料与内阁的运作流程无关。
5.答案:B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雅克萨之战是清朝时期反抗俄罗斯侵略的表现,具有反侵略的性质,A符合题干的要求。
7.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在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说明的是疆域治理策略灵活,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排除;材料未涉及边疆危机,B排除;材料与中枢机构变化无关,D排除。故选C。
8.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元明清时期对西藏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故B正确;政教合一特征没有,排除B;严密控制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材料信息中元明未涉及到册封制度,排除D。故选:B。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既是八旗的领袖和汉族儒教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还是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说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都对其统治表示认同,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故选A项;“清朝的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强调皇权覆盖的范围广,而不是强调其权力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地方管理体制多元化,排除C项;“是藏传佛教的大施主”仅这一条信息无法说明清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在“蒙藏地区册封活佛”由中央主持,故排除①。③与“蒙藏地区册封活佛”不符,排除。②④分析正确。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认为不需要同外界进行交流,这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C正确; AD与材料无关,排除; B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经济思想,排除。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放宽私人贸易限制”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十三行承办洋商业务”“洋商办完商务,必须立即离开广州”等不符。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直接说明实行“重农”政策。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严重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规定十三行全面负责和洋商的交易,洋商办完商务,“必须立即离开广州“,直接说明了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选:D。
13.答案:(1)特点:具有继承性;,因俗因地而治,形式多样;不断发展完善;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2)时代意义: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得出具有继承性;根据材料一“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得出因俗因地而治,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强化中央集权。(2)时代意义:根据“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14.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政府外贸政策的调整。
(2)相似之处: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都经历了由政府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贸易中心、贸易流向、贸易政策等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贸政策的调整,新航路的开辟等方面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外贸收支、中国的外贸地位等方面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可从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