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生物课时提能演练(中图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 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生物课时提能演练(中图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 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8-28 10:20:26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十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2·潍坊模拟)科学家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不同的有机物。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2012·济宁模拟)科学家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
B.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
C.用含32P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
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D.体细胞(细胞核)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4.(易错题)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培养、搅拌、离心、检测
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2012·福州模拟)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细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细菌的生长不需要外源DNA
B.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C.证明DNA酶的专一性
D.直接证明DNA酶不是促使R型细菌转化的因素
6.(预测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致病病斑不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过程表示用TMV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
B.b过程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接种烟叶,结果说明其有侵染作用
C.c、d过程表示用TMV外壳和HRV的RNA合成的“杂种病毒”接种烟叶,结果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车前草病毒症状,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
D.该实验证明只有车前草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7.(预测题)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B.艾弗里等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能完全分开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确认了DNA的分子结构
8.(2012·聊城模拟)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的数量变化曲线依次为(
)
A.①②
B.③②
C.①④
D.③④
9.如图所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其他物质,经过培养,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10.(易错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小鼠体内出现S型活细菌是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C.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
D.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11.(16分)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想研制出能抗肺炎双球菌的疫苗。当时,他选择了两种肺炎双球菌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带有荚膜、有毒性的S型细菌和没有荚膜、无毒性的R型细菌。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提出的“某种物质”后来被艾弗里证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型活细菌转变为S型活细菌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该变异的来源属于______。
(2)有人设想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可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抗S型细菌的疫苗)。请为他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一想法。
实验目的: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抗S型细菌的疫苗)。
实验原理:动物体受到外界抗原物质刺激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将抗原消灭。
实验材料:小鼠若干只、S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生理盐水、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活菌液,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
实验过程:
①取小鼠若干只,均等地分为两组,编号为甲组和乙组。
②在甲组体内注射_______________,在乙组体内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再分别给甲、乙两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两组小鼠的生活状况。[]
12.(16分)研究发现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体内仅有蛋白质和RNA两种化学成分,这类生物性状(如TMV能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的遗传是受蛋白质还是受RNA控制?请设计实验探究TMV的遗传物质。
实验原理:(1)利用水-苯酚溶液可以将TMV分离,获得TMV的蛋白质和RNA。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正常生长的烟草、苯酚、试管、玻璃棒等必需的实验仪器。
主要实验步骤:
(1)利用水-苯酚溶液分离TMV,获得纯净的TMV的蛋白质和RNA;
(2)取正常生长的烟草植株,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培养烟草植株,并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TMV中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13.(18分)(探究创新题)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Ⅰ.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感染________________。
Ⅱ.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①代表的是氨基酸的R基,②代表磷酸基团,③代表五碳糖,④代表含氮碱基,含有S的是①,含有P的是②。
2.【解析】选C。噬菌体是专一性地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不可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3.【解析】选C。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序列,细胞中的DNA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质粒以及拟核中也有DNA分布,所以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这也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还表现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4.【解析】选B。32P、35S标记不同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T2噬菌体只能用活的细菌培养,不能用培养基培养。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误区警示】含DNA的病毒和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是DNA,只含RNA的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即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不能体现“主要”字眼。
5.【解析】选B。艾弗里所设置的S型细菌DNA+DNA酶+R型细菌混合培养,与“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实验作对照,进一步验证了DNA就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6.【解析】选D。由于该实验中并没有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叶片,因此不能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7.【解析】选B。艾弗里等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
8.【解析】选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R型菌在S型菌DNA的作用下转化成S型菌,因此最初无S型菌,随着转化而逐渐形成。在体内转化时,由于小鼠免疫系统的作用,R型菌会先下降而后上升,在体外转化时,两种菌均呈上升趋势。
9.【解析】选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是S型细菌的DNA,故发生转化的是加入DNA的试管。
10.【解析】选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将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转化成具有活性的S型细菌。但在转化之前,小鼠的免疫系统对R型细菌进行攻击,导致其数量下降。但是一旦S型细菌转化成功,S型细菌的毒性使小鼠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所以最终两种细菌的数量大大上升。[]
【方法技巧】两种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的数量变化
(1)适量的R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数量会减少,最后几乎降为0,原因是小鼠具有免疫系统,能将少量的R型细菌清除。
(2)适量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数量会增加,因为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的免疫力大大下降。
(3)适量的混合菌注入小鼠体内,数量都会增加,因为S型细菌的存在,导致小鼠免疫力下降,使R型细菌的数量也增加。
(4)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正常的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R型细菌数量会暂时下降,但一旦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成有活性的S型细菌,小鼠的免疫力会崩溃,接下来两种细菌的数量都会增加。
11.【解析】要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应对实验组先接种R型细菌,一段时间后再接种S型细菌,对照组不接种R型细菌,直接接种S型细菌。
答案:(1)DNA
基因重组
(2)②用生理盐水配制的R型活菌液1
mL
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用生理盐水配制的S型活菌液1
mL
12.【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证明RNA和蛋白质哪个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
2.解题关键:实验设计过程中,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无论用RNA还是蛋白质,在侵染烟草时出现的结果都要与RNA和蛋白质混合侵染出现的结果进行对照,即要设计三组实验。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探究TMV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RNA”及实验原理(1),可以确定本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将烟草花叶病毒进行分离,获得病毒蛋白质和RNA,再分别探究它们是否在遗传中起作用。根据题干信息“烟草花叶病毒能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使之出现相应病斑”,可以确定本实验的实验指标是:能否使正常烟草感染,出现相应病斑。同时作为遗传物质,还应能使生物性状如病毒的感染性在传种接代中保持连续和稳定。根据上述分析,可确定实验中涉及到的另两个原理分别为:烟草花叶病毒能使正常生长的烟草感染出现相应病斑;遗传物质能使生物性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实验原理:
(2)TMV能感染正常烟草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
(3)遗传物质能使生物性状保持相对稳定
主要实验步骤:
(2)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三片叶片,编号为A、B、C
(3)分别用完整的TMV、TMV的蛋白质、TMV的RNA感染A、B、C三片叶
(4)相应叶片的表现症状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1)A、B叶出现病斑,C叶正常,并且用B病斑组织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仍出现相同病斑[]
(2)A、C叶出现病斑,B叶正常,并且用C病斑组织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仍出现相同病斑
13.【解析】Ⅰ.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说明上清液中是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的增殖必须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要获得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要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才可以得到被35S标记的噬菌体。
Ⅱ.(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在DNA中含有P元素,蛋白质中没有,故32P只能进入噬菌体的
DNA中。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
(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因此不能用15N标记DNA。
答案:Ⅰ.(1)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第二步: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2)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内
(3)大肠杆菌
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Ⅱ.(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3)①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②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4)DNA是遗传物质
(5)不能
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方法技巧】实验中排除干扰的常用方法
(1)将各种物质分开来分别实验;
(2)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示踪;
(3)利用酶的专一性除去某些干扰物质,如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选用DNA酶降解DNA作为对照实验。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十八)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
)
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
B.碱基排列顺序
C.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D.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
2.目前,DNA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若用DNA分子存储信息,理论上一个含有100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片段最多可存储多少个不同的数据(
)
A.50
B.100
C.450
D.4100
3.(2012·揭阳模拟)如图表示大肠杆菌的DNA复制示意图。如果是单起点单向复制,按正常的子链延伸速度,此DNA分子复制约需30s,而实际上复制从开始到结束只需约16s。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场所与真核生物的DNA分子复制场所不同
B.实际复制的时间之所以减半,是由于该DNA分子是从两个起点同时进行复制的
C.把甲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
D.如果甲中碱基A占20%,那么其子代DNA中碱基G的比例为30%
4.(预测题)经分析某生物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分子,碱基A与C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5%,碱基U占碱基总数的24%,由此可知该生物是(
)
A.玉米
B.烟草花叶病毒
C.噬菌体
D.果蝇
5.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碱基数为n,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
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
③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
④G的数量为m-n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6.(2012·济宁模拟)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1P和32S,噬菌体中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和35S,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3次,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31P和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
A.25%、0、100%
B.25%、0、0
C.25%、100%、0
D.75%、100%、100%
7.(2012·潍坊模拟)关于图示DNA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作用于部位①,DNA连接酶作用于部位③
B.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T)/(G+C)的比例上
C.若该DNA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p
D.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3/4
8.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4%和16%
B.34%和18%
C.16%和34%
D.32%和18%[][]
9.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一般不同的是(
)
A.相邻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B.碱基种类
C.(A+G)/(T+C)的比值
D.碱基序列
10.(2012·潍坊模拟)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4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为m个,则n、
m分别是(
)
A.3、900
B.3、420
C.4、420
D.4、900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11.(14分)将双链DNA在中性盐溶液中加热,两条DNA单链分开,叫做DNA变性。变性后的DNA如果慢慢冷却,又能恢复成为双链DNA,叫做退火。
(1)低温条件下DNA不会变性,说明DNA有___________的特点,从结构上分析,原因是:外侧有____________,内侧碱基对遵循_______________原则。
(2)DNA变性时脱氧核苷酸分子间的共价键不受影响,而__________被打开。在细胞内正常DNA复制过程中双链解开需要___________的作用。
(3)部分DNA完全解旋成单链所需的温度明显高于其他DNA,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1中被15N标记的大量DNA在变性后的退火过程中会形成______种DNA,离心后位于图2中_________带位置上。
[]
(5)如果图1中α链中A和T的比例和为46%,则DNA分子中A和C的和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
12.(16分)(预测题)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
min
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
(1)实验一、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三结果C、D看DNA复制____________(是,不是)半保留复制。
(3)如果实验三的结果都为F,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_________(是,不是)半保留复制。
(4)如果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结果C比以往实验结果所呈现的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与结果D相比,结果E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____________,宽度不同的是____________带。
13.(20分)(探究创新题)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完全可以自主合成组成核酸的核糖和脱氧核糖。现在细胞系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不能自主合成核糖和脱氧核糖,必须从培养基中摄取。为验证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现提供如下实验材料,请你完成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验证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
(2)实验材料:突变细胞系、基本培养基、核糖核苷酸、14C-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14C-脱氧核苷酸、放射性探测显微仪等。
(3)实验原理:
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R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步骤:
第一步:编号。取基本培养基两个,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设置对比实验。在培养基甲中加入适量的核糖核苷酸和14C-脱氧核苷酸;在培养基乙中加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培养。在甲、乙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等量的突变细胞系,放到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让细胞增殖。
第四步:观察。分别取出培养基甲、乙中的细胞,用放射性探测显微仪探测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期结果:
①培养基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培养基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其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这种顺序稳定不变;碱基排列在内侧,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原则固定不变,从而使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这些都是DNA分子具有稳定性的原因。而DNA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2.【解析】选C。本题考查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以及DNA分子碱基序列的遗传意义。100个碱基的DNA分子片段即为50个碱基对,由此形成的不同DNA分子碱基序列有450种,所以,理论上一个含有100个碱基的DNA分子片段最多可存储450个不同的数据。
3.【解析】选B。由图可知,该环状DNA分子从一点开始向两个方向复制,导致复制速度加倍。真核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内含有环状DNA,A正确。后代DNA分子中,至少含有1条新合成的单链,因此子代DNA分子均含有15N,C正确。双链DNA分子中,A+G=50%,A为20%,则G为30%,D正确。
4.【解析】选B。由于该生物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分子,且不含T只含U,说明遗传物质是RNA。题中所述生物只有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是RNA,故选择B项。
【方法技巧】核酸种类的判断方法
(1)若有核糖,一定为RNA;若有脱氧核糖,一定为DNA。
(2)若含T,一定为DNA;若含U,一定为RNA。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可探知DNA或RNA。若大量利用T,可认为进行了DNA的合成;若大量利用U,可认为进行了RNA的合成。
(3)若含T,且A≠T或嘌呤≠嘧啶,则为单链DNA。因为双链DNA分子中A=T,G=C,嘌呤(A+G)=嘧啶(T+C)。
(4)若嘌呤≠嘧啶,肯定不是双链DNA(可能为单链DNA,也可能为RNA)。但若是细胞中所有核酸的嘌呤≠嘧啶,则可能既有双链DNA又有RNA。
[]
5.【解析】选D。①的等量关系容易判断;对于②,需知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故氢键数为:2n+3×=;③因A+T的总量为2n,故一条链中的A+T的数量应为n;④中计算G的数量有误,应为=-n。
6.【解析】选C。噬菌体侵染细菌,利用的原料都是细菌的,故子代噬菌体的DNA都含31P,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有2个DNA分子含有母链,即被32P标记,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4;因35S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外面,故含有35S的子代噬菌体个数为0。
7.【解析】选C。A错误,部位③氢键的形成不需要DNA连接酶的作用,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相同。B错误,DNA中碱基种类都是A、G、C、T四种,故不能体现DNA的特异性。C正确,全部碱基数目为pm/n,因A+G=1/2×碱基总数,故G=pm/2n-p。D错误,因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复制两代,而每个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以15N为原料形成的子链,故子代中全部的DNA分子都含15N。
8.【解析】选A。设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1链和2链,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则A+T占66%,又因为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DNA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1+T1=66%,G1+C1=34%,又因为T1与C1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A1=66%-32%=34%;G1=34%-18%=16%,根据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所以T2=A1=34%,C2=G1=16%。
9.【解析】选D。相邻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故A不合题意;DNA的碱基种类都为四种,故B不合题意;在DNA分子中,A=T,G=C,所以在所有的双链DNA分子中(A+G)/(T+C)均为1,故C不合题意;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但基因种类和数目不同,因此碱基序列不同,或由于其他同源染色体上常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碱基序列并不完全相同,故D项正确。
10.【解析】选D。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会形成2n个DNA分子,含有15N的DNA分子数为2,不含15N的为2n-2,得出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说明复制了4次,得到了16个DNA分子;增加了15个DNA分子,所以需要原料C为15×60=900。
11.【解析】(1)由于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在低温条件下不解旋,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是建立在DNA分子结构特点上的,外侧有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形成的骨架结构,内侧的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使两条单链稳定相连。
(2)DNA解旋使单链间的氢键被打开,在细胞内DNA解旋酶可使DNA解旋。
(3)G、C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两条单链间的氢键越多结构越稳定。
(4)α链只能与β链碱基互补配对形成DNA,所以退火过程中只能形成1种DNA,位于中带,而其他两种带不存在。[]
(5)DNA中因为A=T,G=C,所以DNA分子中A和C的和占的比例为50%。
答案:(1)稳定性
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连接形成的基本骨架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
(2)碱基对间的氢键
DNA解旋酶
(3)该部分DNA中G和C形成的碱基对的比例较高,结构比较稳定
(4)1

(5)50%
12.【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2.解题关键:准确区别结果D和结果E的不同,结果E比结果D培养时间长,复制次数多,但不会出现重带,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多,轻带所占比例增大。
【解析】(1)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表示14N和15N标记的DNA的离心结果,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实验结果形成对照。
(2)从结果C、D看新形成的DNA保留了原来DNA的一条链,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3)结果F表明原来被15N标记的DNA的两条链没有分开。
(4)“中带”为15N/14N,“中带”略宽,说明新合成的DNA分子之间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差别,是由新合成的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15N引起的。
(5)结果D和结果E都有2个为15N/14N,结果D有2个14N/14N,结果E有6个14N/14N,所以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没有变化,宽度发生变化的是轻带。
答案:(1)对照作用
(2)是
(3)不是
(4)15N
(5)没有变化

13.【解析】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要验证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可根据被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判断。
答案:(3)细胞核
脱氧核苷酸
细胞质
核糖核苷酸
(4)第二步:14C-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
第三步:适宜的相同环境中
第四步: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放射性强弱
(5)①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核
②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质
(6)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十九)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2.(2012·济宁模拟)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遗传信息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噬菌体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3.如图为中心法则图解。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程③只发生在含有逆转录酶的病毒中
B.转基因生物中能够体现①~⑤过程
C.①~⑤的过程中,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③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时,遵循A-U、U-A、C-G、G-C的原则
4.(2012·长沙模拟)在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细胞内伴随发生的变化,最可能是图中的(
)
5.(预测题)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图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
A.图丙中含有两种单糖、五种碱基、五种核苷酸
B.图丙中a链为模板链,b链为转录出的子链
C.图中所示酶1、酶2和酶3是相同的
D.图甲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内,图乙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质内
6.(201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C.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7.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④过程分别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②③过程均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④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C.④⑤过程不可能发生在肺炎双球菌中
D.①②③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8.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在对患者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进行分析研究时发现,在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发生替换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控制其结构的基因中发生了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分析以上材料可得出(
)
A.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基因结构发生变化,性状不一定发生变化
D.如果生物体的性状发生变化,则控制其性状的基因也一定发生了变化
9.(预测题)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
A-U-U-C-G-A-U-G-A-C……(40个碱基)……C-U-C-U-A-G-A-U-C-U
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
)
A.20个
B.15个
C.16个
D.18个
10.肽链合成过程中正常终止的原因是(
)
A.一个与mRNA链终止密码相应的tRNA不携带氨基酸[]
B.不具有与mRNA链终止密码相应的反密码子
C.在mRNA链终止密码处没有碱基
D.tRNA上出现终止密码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11.(14分)(易错题)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铁蛋白合成的调节与游离的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mRNA起始密码上游的特异性序列,能与铁调节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当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核糖体能与铁蛋白mRNA一端结合,沿mRNA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铁蛋白基因中决定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3+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干扰了______________,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mRNA能够翻译。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___________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铁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变为________。
12.(16分)如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1)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_______的一部分,它主要在_______中合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可以用图2方框中数字_________表示。
(2)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进行的场所是[]_____,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
(3)若该多肽合成到图1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是___________。
(4)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图1中⑥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
)
A.乳酸杆菌
B.T2噬菌体
C.染色体
D.流感病毒
(5)若图1的①所示的分子中有1
000个碱基对,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信使RNA中含有的密码子个数和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最多不超过(
)
A.166和55
B.166和20
C.333和111
D.333和20
13.(20分)(探究创新题)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表示物质转移的路径和方向,请仔细观察和分析图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rbcs基因表达的产物是SSU,Cab基因表达的产物是
LHCP。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图中的Ⅱ、Ⅲ、Ⅳ代表的物质或结构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Ⅴ是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Ⅴ上的基因表达的产物是LUS,物质Ⅵ具有催化某种高分子物质合成的作用,则Ⅵ是__________。
(3)据图可知,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发生的细胞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发生的细胞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可知,合成的LHCP参与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反应。由SSU和LUS组装成的Rubisco催化CO2+C5→2C3反应的过程,则Rubisco存在于__________中。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在DNA分子结构中一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碱基,但磷酸则是多数连着两个,因为脱氧核苷酸是相连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形成基本的骨架结构。只有DNA的两端存在两个脱氧核糖只连着一个磷酸。
2.【解析】选D。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噬菌体中有D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仍遵循中心法则。
3.【解析】选C。含有逆转录酶的生物只有病毒,病毒只有在其宿主细胞中才能发生逆转录过程,在病毒中不能发生逆转录过程。现有的转基因生物是细胞生物,只能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不能发生逆转录和RNA分子的复制过程。逆转录时,遵循A-T、U-A、C-G、G-C的配对原则。
4.【解析】选A。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是指由DNA形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不能与DNA的复制同时进行,故RNA应该增加,而DNA不变;翻译是指以RNA为模板,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故氨基酸应该减少;上述过程尽管均消耗能量,但细胞内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5.【解析】选B。由图示可知,甲为DNA复制,乙为转录;这两个生理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故D错误。酶1、酶2为DNA聚合酶,酶3为RNA聚合酶,故C错误。a链含有碱基T为DNA链,即模板链;b链含有碱基U为转录产物,B正确。图丙中既有脱氧核苷酸,也有核糖核苷酸,故有两种单糖,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A错误。
6.【解析】选C。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形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
7.【解析】选B。病毒自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因此不能进行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内。
8.【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基因结构中的个别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氨基酸的替换,致使血红蛋白不正常,所以表现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经过推理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没有体现“基本单位”,也没有体现基因结构变化与性状变化之间的必然关系。
9.【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DNA上的碱基、mRNA上的碱基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之间的数量关系。
2.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起始密码子的碱基组成和终止密码子的碱基组成先确定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然后确定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的个数,最后计算出氨基酸的个数。
【解析】选C。先找到起始密码子,再找到终止密码子,两者中间一共45个碱基对应15个密码子,决定15个氨基酸。注意起始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故为16个。
10.【解析】选B。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故没有tRNA携带与之对应的氨基酸,肽链合成终止。mRNA的合成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与终止密码子无关。
11.【解析】(1)根据携带甘氨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CCA可以判断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甘—天—色—对应的密码子为—GGUGACUGG—,判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CCACTGACC—。
(2)当Fe3+浓度较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使蛋白质的翻译缺少起始密码,从而阻止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遏制铁蛋白的合成,由于Fe3+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这种机制既能减少其毒性,又能在其含量较低时减少铁蛋白的合成从而减少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3)mRNA并不是所有序列都参与蛋白质的翻译,有一部分是不具有遗传效应的。
(4)色氨酸密码子为UGG,对应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CC,当第二个碱基C变为A时,此序列对应的密码子变为UUG,恰为亮氨酸密码子。
答案:(1)GGU
—CCACTGACC—
(2)核糖体在mRNA上的结合与移动
Fe3+
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mRNA两端存在不翻译的序列
(4)C
A
12.【解析】图1所示为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具有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DNA、tRNA、氨基酸、mRNA、多肽链、核糖体;在mRNA的UCU碱基后的密码子是UAA;根据碱基的构成判断,图2中方框内是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体的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这与RNA病毒的成分相似;DNA中碱基对的数目和mRNA中碱基的个数及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个数的比值为3∶3∶1,氨基酸的种类最多20种。[]
答案:(1)RNA
细胞核
核糖核苷酸
①②⑦
(2)翻译
[⑥]核糖体
氨基酸
(3)UAA
(4)D
(5)D
【方法技巧】DNA、mRNA和蛋白质中氨基酸计算中“最多”和“最少”的分析
(1)翻译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因此准确地说,mRNA上的碱基数目比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3倍还要多一些。
(2)基因或DNA上的碱基数目比对应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6倍还要多一些。
(3)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应加上“最多”或“最少”等字。
如:mRNA上有n个碱基,转录产生它的基因中至少有2n个碱基,该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有n/3个氨基酸。
13.【解析】(1)rbcs基因与Cab基因转录的Ⅱ(信使RNA)从核孔穿出,与Ⅲ(核糖体)结合,翻译出Ⅳ(肽链)。(2)从题图看出,Ⅴ上的基因表达的链状物能与叶绿体基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这种链状物应是RNA,物质Ⅵ能催化某种高分子物质(RNA)合成,是RNA聚合酶。(3)从题图看出,细胞核(染色体)和叶绿体基质中的基因都能转录,细胞质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都能翻译。(4)题图显示LHCP参与类囊体上的反应,即光反应;CO2+C5→2C3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Rubisco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1)mRNA
核糖体
肽链
(2)RNA聚合酶
(3)细胞核(染色体)和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
[]
(4)光
叶绿体基质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二十)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预测题)科学家研究发现,将含有特定基因的外源DNA片段嵌入到细菌基因组的特定区域,可使这些细菌产生某种蛋白质。这种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DNA分子杂交
2.(易错题)某种群中发现一突变性状,连续培养到第三代才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纯合突变类型,该突变为(
)
A.显性突变(d→D)
B.隐性突变(D→d)
C.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D.人工诱变
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有利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而且是定向的变异
B.如果植物的枝芽在发育早期发生基因突变,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C.如果显性基因A发生突变,只能产生等位基因a
D.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4.(2012·长沙模拟)下列过程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
A
B
C
D
5.利用月季花的枝条扦插所产生的后代与利用月季花的种子播种所产生的后代相比,关于其变异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者不会发生变异,后者有很大的变异性
B.前者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后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前者一定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后者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D.前者一定不会因环境影响发生变异,后者可能因环境影响发生变异
6.我国研究人员发现“DEP1”基因的突变能促进超级稻增产,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和培育出更高产的水稻新品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产生的突变基因一定能遗传给它的子代
B.该突变基因可能在其他农作物增产中发挥作用
C.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对于生物来说大多有利
D.该突变基因是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性的突变
7.(2012·延安模拟)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细胞[]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8.转基因作物(GMC)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确的改造而产生的,转基因作物一方面在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改进,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类健康存在着危害。就以上材料你认为下列说法欠妥的是(
)[]
A.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技术的一种产物
B.如果转基因作物产生了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反思转基因技术
C.科学家必须在现有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D.国家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严格管理与有效控制
9.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③d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10.(预测题)细胞内一条染色体发生如图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了基因的数目和位置的改变
B.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导致了新基因的产生[]
C.该细胞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如果该细胞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则该细胞一定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
11.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B.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种染色体移接现象
C.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
D.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
12.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发生变化。图甲、图乙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图丙、丁、戊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B.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C.甲可以导致丁或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D.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13.(12分)如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据图回答:
(1)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____________(填写图中序号)。
(2)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时,能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的酶是____。
(3)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__。该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不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
(4)用一定剂量的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其成活棉株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变异是____________。
14.(16分)(2012·咸阳模拟)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得到色氨酸合成酶第223位的氨基酸更换的几种突变型(如图),已知野生型大肠杆菌此位的氨基酸是甘氨酸,表格中是这几种氨基酸所对应的密码子,请分析回答:
甘氨酸
GGU、GGC、GGA、GGG
天门冬氨酸
GAU、GAC[]
丙氨酸
GCU、GCC、GCA、GCG
半胱氨酸
UGU、UGC[]
(1)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紫外线诱导大肠杆菌发生了____________,该变异最可能是DNA分子上发生了___________,如果变化都只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引起的,则可推导出野生型大肠杆菌甘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_。
(2)从图解中可看出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列举两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诱变育种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由于具有频率低等特点,所以并不是所有材料均适合采用诱变育种,请从下面材料中选出不适合用做诱变育种的材料(
)
A.萌发的植物种子
B.酵母菌菌落
C.植物的愈伤组织
D.哺乳动物的胚胎
(4)研究发现低剂量的紫外线能诱发大肠杆菌发生基因突变,而高剂量的紫外线会导致菌体死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紫外线诱发过程中要控制剂量,方法通常有控制紫外灯的功率、照射距离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15.(12分)(探究创新题)某生物兴趣小组以纯合长翅果蝇幼虫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生物学实验:将长翅果蝇幼虫培养在正常温度为25
℃的环境中,经过12天时间发育为长翅果蝇;如果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
℃~
37
℃环境下处理6~24小时,结果培养出的成虫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残翅果蝇(有雌有雄)。
(1)上述实验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残翅果蝇。请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本实验中残翅果蝇形成的原因,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将外源DNA导入细菌,这是基因工程的操作,其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解析】选A。若为隐性突变,性状一经表现,即为纯合,可稳定遗传。而显性突变,一经突变即可表达,但却不一定是纯合体。若为杂合体,需要连续培养到第三代才能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纯合体。
【误区警示】(1)显性突变:如a→A,该突变一旦发生即可表现出相应性状。
(2)隐性突变:如A→a,突变性状一旦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
3.【解析】选B。变异是不定向的,A、C错误。植物的枝芽在发育早期发生基因突变,那么由这个芽长成的枝条,上面着生的叶、花和果实都含有突变基因,花进行有性生殖时可产生含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B正确。人的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的基因差别较大,不能通过改变大肠杆菌DNA的个别碱基使其产生人的胰岛素基因,而应该通过基因工程来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D错误。
4.【解析】选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存在两对等位基因,且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存在基因重组;B是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的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基因重组;基因重组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D中是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的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
【方法技巧】判断是否存在基因重组的四种方法
(1)分析细胞分裂的类型:只有减数分裂才存在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不存在基因重组。
(2)分析细胞分裂时期: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其他时期不发生。
(3)分析基因的关系: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之间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4)分析基因的数量:一对等位基因只发生基因分离,至少两对等位基因才发生基因重组。
5.【解题指南】
1.知识储备:(1)无性生殖不存在基因重组;
(2)只要存在细胞分裂,就有可能存在基因突变。
2.解题关键:区别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扦插属于无性生殖,种子产生后代属于有性生殖,基因重组发生在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解析】选B。扦插属于营养繁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在产生种子的过程中,由于有基因重组,所以由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与亲本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
6.【解析】选B。突变基因如果只存在于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它的子代;如果在生殖细胞中,则有可能遗传给它的子代,A错误。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适应环境的改变,D错误。
7.【解析】选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是目的基因和载体,故A错。
8.【解析】选B。转基因技术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转基因作物的成功培育是转基因技术的丰硕成果之一。转基因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给人类带来灾难,面对转基因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理性看待,做到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9.【解析】选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②错误;青霉菌是真核生物,但没有有性生殖,没有基因重组,④错误。
10.【解析】选D。A项中,基因突变不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B项中,基因重组不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C项中,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不发生交叉互换;D项中,根尖分生区细胞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一定是基因突变,细胞的遗传物质一定发生了改变。
【误区警示】(1)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基因的种类,产生等位基因,不改变细胞内基因的数量。
(2)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不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
11.【解析】选C。A和a、B和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染色体移接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后产生四种配子,基因型为AB、Ab、aB、ab。
12.【解析】选D。图甲所示属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乙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图丁与交换前相比,eh变成了EH,属于发生了基因重组;图戊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据此分析得出结论。
13.【解析】(1)人β-珠蛋白基因与mRNA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未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序列不能编码氨基酸。
(2)开始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来识别和结合①中的调控序列。
(3)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该突变基因进入卵细胞中的概率是1/2。该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生殖细胞各有1/2携带该突变基因的可能性,则后代中不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1/4。
(4)用一定剂量的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性状,一般会破坏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少数突变是有利的。
答案:(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③和⑤
(2)RNA聚合酶
(3)1/2
1/4
(4)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不定向的
14.【解析】(1)紫外线会导致大肠杆菌发生基因突变,该变异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发生替换,最终导致个别氨基酸发生改变。根据信息判断,该处甘氨酸密码子可能是GGU,一个碱基替换后变成天门冬氨酸GAU,或变成半胱氨酸的UGU;甘氨酸密码子可能是GGC,则一个碱基替换后变成天门冬氨酸的GAC或半胱氨酸的UGC。(2)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可逆性。(3)诱变育种适用于细胞分裂比较旺盛的植物材料。萌发的植物种子、酵母菌菌落、植物的愈伤组织等分裂较旺盛。哺乳动物的胚胎虽然细胞分裂旺盛,但不适合诱变育种。(4)高剂量的紫外线会导致DNA损伤较为严重,导致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导致细菌死亡。
答案:(1)基因突变
碱基对的替换
GGU或GGC
(2)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②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
③基因突变产生相对性状
④基因突变发生回复突变(任选两条,合理即可)
(3)D
(4)紫外线对细胞内的DNA损伤严重,导致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照射时间
15.【解析】(1)该实验中果蝇长翅与残翅的性状,不仅受基因的控制,还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2)假设残翅果蝇(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则让这些残翅果蝇雌雄交配产生的幼虫在25℃下培养;若子代全是长翅说明残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若子代全部是残翅或者出现部分残翅,说明残翅是可遗传的变异,是温度变化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答案:(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受环境的影响
(2)实验假设:残翅果蝇(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设计思路:让这些残翅果蝇雌雄交配产生的幼虫在25℃下培养
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分析:[]
如果子代全是长翅,说明残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如果子代全是残翅或者出现部分残翅,说明残翅是可遗传的变异,是温度变化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二十一)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基因突变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近亲结婚可使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2.(2012·潍坊模拟)下列关于遗传病的正确叙述是(
)[来源:Z
xx
k.Com]
①常染色体遗传病没有交叉遗传和男女发病不均衡的特点
②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③产前对胎儿进行染色体分析是预防21三体综合征的主要措施
④伴X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正常的家系中可能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比例在20岁的母亲中约1/2
000,30岁的母亲中约1/1
000,40岁的母亲中约1/100,在45岁以上的母亲中则高达1/50,下列预防21三体综合征的措施中,效果不好的是(
)
A.遗传咨询
B.产前诊断
C.适龄生育
D.胎儿染色体筛查
4.(易错题)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和测定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科学家应至少分析的染色体数目和这些染色体的组成情况是(
)
A.46,44+XX
B.46,44+XY
C.24,22+XY
D.23,22+X或Y
5.(2012·通化模拟)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之一,为了解南方某城市人群中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情况,某研究小组对该城市的68
00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表1
人群中不同性别的地中海贫血症筛查结果
性别
例数
患者人数
患者比例(‰)

25
680
279
10.9

42
320
487[]
11.5
合计
68
000
766
11.3
表2
人群中不同年龄的地中海贫血症筛查结果
年龄(岁)
例数
患者人数
患者比例(‰)
0~10
18
570
216
11.6
11~30
28
040
323
11.5
31~61
21
390
227[]
10.6
合计
68
000
766
11.3
A.根据调查能确定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B.经产前诊断筛选性别,可减少地中海贫血症的发生
C.地中海贫血症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的关系
D.患者经基因治疗,不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
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DNA探针来诊断21三体综合征
B.遗传病遗传物质不一定改变
C.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中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7.帕陶综合征患者的13号染色体为三体。表型特征中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前额小呈斜坡样,头皮后顶部常有缺损,严重智力低下,多指等。关于此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帕陶综合征没有致病基因,但该病属于遗传病
C.该病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基因重组
D.该病染色体变异形式和猫叫综合征一致
8.对于人类的某种遗传病,在被调查的若干家庭中发病情况如下表。据此进行推断,最符合遗传基本规律的一项是(注:每类家庭人数150~200人,表中“+”为发现该病症表现者,“-”为正常表现者)(
)
类别




父亲
+
-
+
-
母亲
-
+
+
-
儿子
+-
+
+
+-
女儿
+-
-
+
-
A.第Ⅰ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第Ⅱ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第Ⅲ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D.第Ⅳ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9.(2012·烟台模拟)关于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正确的是(
)
A.患色盲的女性和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仅通过性别检测不能确定是否患病
B.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应鼓励婚前检查
C.通过遗传咨询能杜绝所有有遗传病后代的出生
D.产前诊断可帮助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10.(易错题)某课题小组在调查人类先天性肾炎的家系遗传状况时,发现某地区人群中双亲都患病的几百个家庭中女儿全部患病,儿子正常与患病的比例为1∶2。下列对此调查结果较准确的解释是(
)
A.先天性肾炎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
B.先天性肾炎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C.被调查的母亲中杂合体占2/3
D.被调查的家庭数过少,难于下结论
11.如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错误的是(
)
遗传病
遗传方式
夫妻基因型
优生指导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染色体显性遗传
XaXa×XAY
选择生男孩
B
红绿色盲症
X染色体隐性遗传
XbXb×XBY
选择生女孩
C
白化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Aa
选择生女孩
D
并指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Tt×tt
产前基因诊断
12.(预测题)马凡氏综合征是人类的一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如图为该病的家族系谱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Ⅲ1和Ⅲ5的表现型相同,其基因型也一定是相同的
B.若Ⅲ2与Ⅲ4结婚,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C.Ⅲ5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1/4
D.Ⅲ6与患该病的男性结婚,生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1/2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13.(14分)(2012·济宁模拟)调查与统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为了解一些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在全校学生及其家庭中开展调查。
(1)在调查时,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工进行调查。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结束后应如何处理各小组的调查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调查中发现一位同学患有先天性并指,在得到该同学同意后,对其家族进行调查,并绘制了该家族先天性并指遗传系谱。据图回答:
①并指最可能是由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Ⅲ—4和Ⅲ—5这对夫妇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______。若Ⅲ—5已经怀孕,为了生一个正常指的孩子,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病。(3)在“调查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的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做法有(多选)(
)
A.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B.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C.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必须以家庭为单位逐个调查
14.(12分)某校高一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本校全体高中学生进行某些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调查中能否选择唇裂、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多基因遗传病作为研究对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参加红绿色盲调查的同学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3)假如被调查人数共为2
500人(男1
290人,女1
210人),调查结果发现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49人,女性7人,则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_________。[]
(4)调查中发现一男生为红绿色盲,其同胞姐姐患有白化病,经调查其家族系谱图如下:
若Ⅲ7与Ⅲ9婚配,生育子女中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在当地人群中约100个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有一个白化基因携带者。一个表现型正常,其双亲也正常,但其弟弟是白化病患者的女人,与当地一个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人婚配。他们生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孩概率为_________。
15.(14分)(探究创新题)如图是某家族的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已知控制乙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不知是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如图2所示),请你完成如下的判断:甲病用A、a表示、乙病用B、b表示,若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基因型的写法是:XBYB、XBYb、XbYB、XbYb。
①据图可知,Ⅰ1、Ⅰ2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Ⅱ2,故乙病为______(显/隐)性遗传病。
②如果只考虑乙病基因,则Ⅲ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Ⅲ4的基因型是________,二者婚配后代男性都正常,女性都患乙病,所以该基因位于X、Y的_________。
(2)假设Ⅱ6是甲、乙病的携带者,根据以上推断,若Ⅱ5和Ⅱ6婚配,后代中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
(3)若Ⅱ5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医生建议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用______将有关DNA分子处理成多个DNA片段后,电泳分离得到如图3所示结果。由结果分析可知,该胎儿是否患甲病?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来诊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2.【解析】选C。多基因遗传病有家族聚集和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故②错误;伴X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3.【解析】选A。A项中,21三体综合征是父亲或母亲发生染色体变异形成异常的生殖细胞造成的,进行遗传咨询意义不大。B项和D项中,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对胎儿进行染色体筛查是预防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有效方法。C项中,母亲生育年龄增大,21三体综合征患儿概率增加,因此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是适龄生育。
4.【解析】选C。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测定人体所有核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其测定的染色体分别为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X、Y性染色体。
5.【解析】选C。A项错误,根据信息不能推断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B项错误,该遗传病与性别无关;C项正确,根据信息判断该遗传病与年龄无关;D项错误,对患者进行基因治疗后,血细胞基因型改变,但生殖细胞基因型不变。[来源:Z
xx
k.Com]
【方法技巧】判定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方法
(1)根据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在两性中的性状比例来判断。
伴性遗传性状分布在两性中不同,常染色体遗传性状分布在两性中相同。如果某性状在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则该性状为伴性遗传。如果某性状在人群中男性等于女性则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遗传。
(2)如果遗传系谱说明中出现“某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往往是为了排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6.【解析】选D。A项中,21三体综合征没有致病基因,不能用DNA探针来检测。B项中,遗传病遗传物质一定改变。C项中,人类基因组测序应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上的DNA序列。D项中,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7.【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特点和成因。
2.解题关键:注意题干中该病为三体,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此推出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选B。A项中,该病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项中,该病是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没有致病基因但属于遗传病。C项中,该病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是因为基因重组形成的。D项中,该病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形式不同。
8.【解析】选D。第Ⅰ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可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定不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第Ⅱ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可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第Ⅲ类调查结果无法判断此病类型;第Ⅳ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9.【解析】选D。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结婚,后代所有女性都正常,男性都患病,故仅通过性别检测即可确定是否患病。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能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10.【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双亲有病,生下的女儿都有病而儿子中有正常者,说明男女患病几率不同,进而可推知该病和性染色体有关。双亲有病而儿子中有正常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假设被调查的母亲中杂合体所占的比例为a,而正常儿子占全部男孩的1/3,据此可知:1/2×a=1/3,解得a为2/3。
11.【解析】选C。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XaXa×XAY,则后代中女儿全为患者,而儿子全部正常,因此选择生男孩正确;红绿色盲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XbXb×XBY,则后代中儿子全为患者,而女儿为携带者,表现全部正常,因此选择生女儿正确;并指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Tt×tt,后代中儿子与女儿的患病率相同,因此可通过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确定胎儿是否正常;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为Aa×Aa,后代中儿子、女儿患病的概率相同,不能通过性别来确定胎儿是否正常。
12.【解析】选C。Ⅲ2正常,但其父亲患有该病,说明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Ⅲ1的基因型是AA或Aa,Ⅲ5的基因型是Aa;B错误,Ⅲ2与Ⅲ4表现正常,基因型均为aa,所生孩子不患该病;D错误,若患该病男性的基因型为Aa,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若患该病男性的基因型为AA,则所生孩子都患病,是男孩的概率为1/2。
13.【解析】(1)为确保调查数量足够大,可将各小组的调查数据汇总。
(2)由于表现为代代相传,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中有正常的,说明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子代表现型及双亲的表现型可判断:Ⅲ4为aa,Ⅲ5为Aa,其后代患病概率为1/2,因此最好进行产前诊断。
(3)在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不能以家庭为单位逐个调查。
答案:(1)应把各小组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
(2)①常

②1/2
产前诊断(基因诊断)
(3)A、B、C
14.【解析】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因为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影响。红绿色盲的发病率=(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被调查的人数)×100%=(56/2500)×100%=2.24%。白化病用A、a表示,红绿色盲用B、b表示。首先判断Ⅲ7的基因型,根据Ⅲ8为aa,得出Ⅱ3、Ⅱ4都为Aa,又因为Ⅲ7没患红绿色盲,则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Ⅱ5为XbXb,所以Ⅲ9为aaXBXb,生育子女中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2/3×(1/2)×(1/4)=1/12。该女性的基因型为1/3AA、2/3Aa;而在社会中白化病携带者出现的概率为1/100,所以生育白化病女孩的概率=2/3×(1/100)×(1/4)×(1/2)=
1/1
200。
答案:(1)不能,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不便于分析并找出规律
(2)如下表
性状
红绿色盲[]
正常
性别




高三
高二
高一
(3)2.24%
(4)1/12
1/1
200
15.【解析】(1)Ⅰ1、Ⅰ2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Ⅱ2,据此判断为隐性遗传;因为是隐性遗传,且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Ⅲ3的基因型必为XbXb。若致病基因位于Ⅰ区,不可能出现女性患者;若致病基因位于Ⅲ区,则Ⅲ4的基因型只能为XBY,这样后代女性不可能为患者,所以该致病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Ⅱ区)。
(2)单独考虑甲病,Ⅱ5的基因型为2/3Aa、1/3AA,Ⅱ6的基因型为Aa,则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6;单独考虑乙病,Ⅱ5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Ⅱ6的基因型是1/2XBYb或1/2XbYB,则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8。同时考虑甲、乙两病,后代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6×1/8=1/48。
(3)观察甲病患者Ⅱ2、Ⅱ4特有的片段是C和F,其他正常个体不具有这两个片段,胎儿具有DNA片段C和F,因此推测胎儿患有甲病。
答案:(1)①隐
②XbXb
XbYB
同源区段(或答Ⅱ区)
(2)1/48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患甲病
Ⅱ2、Ⅱ4二者都患甲病,具有DNA片段C和F,而正常个体Ⅰ1、Ⅱ1、Ⅲ4都不具有标记DNA片段C和F,胎儿具有DNA片段C和F,因此患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