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课练: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自我综合评价(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课练: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自我综合评价(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7-28 16: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我综合评价(二)
[测试范围:第二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0·广州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生活生产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  )
A.炼钢过程用到的氧气 B.磁悬浮列车用到的氮气
C.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 D.制作电光源的稀有气体
2.下列有关空气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B.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D.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不会引起空气质量的改变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连接好装置并检查不漏气后再进行后续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应
B.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缓慢地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胶塞
C.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因温度升高,气压增大,造成胶塞从集气瓶口脱落
D.仍用本装置,只把红磷换成木炭,能够更精确地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4.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位科学家找到了接近常温的超导材料“超氢化镧”。下列有关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是La
C.中子数是57 D.相对原子质量是138.9
5.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6.2020·黄石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氧化汞受热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D.酒精挥发——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7.2020·河北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公园里花香四溢 B.春天里柳絮飞扬
C.海面上浪花飞溅 D.天空中乌云翻滚
8.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
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硼为金属元素
B.碳的原子序数是12.011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三种原子中质量最大的是铝原子
10.2020·常德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金属元素 B.②的微粒符号是Al3+
C.②③⑤属于阳离子 D.②⑤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11.下列关于元素符号“N”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表示氮元素 ②表示氮气 ③表示1个氮原子 ④表示1个氮分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1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稀有气体原子(除氦外)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离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D.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
14.“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目标,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施用大量农药以减少植物病虫害
B.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C.加快地方工业发展,无限制使用石油液化气作燃料
D.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15.2020·潍坊改编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②→③的过程中水分子体积变大
二、填空题(共40分)
16.(10分)从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二氧化硫、⑤水蒸气五种气体中,按题意选择适当的物质并用序号填空。
(1)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
(3)食品包装时常充入防腐的气体是________。
(4)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5)有刺激性气味、会导致酸雨的气体是________。
17.(6分)甲、乙两烧杯里分别盛有浓盐酸和浓氨水,将其置于如图所示的玻璃管中密封,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偏左处有白烟生成。
(1)实验说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________。
(2)从微观角度看,该实验还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
(3)该装置可使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充分反应,同时还具有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18.(6分)2020·阜新如图是A、B、C、D、E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微粒共表示________种元素。
(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微粒有________(填字母)。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有________(填字母)。
19.(10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溴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 甲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2)图乙中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溴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图乙中A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
(4)若图乙中C表示离子,则离子符号是________。
20.(8分)以下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周期 1 H 2 He
第二周期 3 Li 4 Be 5 B 6 C 7 N 8 O 9 F 10 Ne
第三周期 11 Na 12 Mg 13 Al 14 Si 15 P 16 S 17 Cl 18 Ar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1869年,________(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3)M2-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M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已知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M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4分)
21.(10分)小明同学在学完分子的性质后,对哪些因素可以加快分子运动速率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图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分子与水作用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设计实验] 如图中甲所示,向B烧杯中加入20 mL酚酞溶液,向小试管中加入5 mL浓氨水并置于A烧杯中;再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在一起。向图乙所示A烧杯中装入30 ℃的蒸馏水20 mL,再向图丙所示A烧杯中装入70 ℃的蒸馏水20 mL,进行实验(图乙、丙所示实验其余操作同图甲)。实验时发现图乙所示实验B烧杯中溶液产生现象的时间比图丙长。请回答:
(1)各装置中B烧杯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探究________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图甲所示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
(4)根据图乙、丙所示实验现象,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装置按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液面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液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液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增大后减小,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_________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填“V1-V2”“V1-V3”或“V2-V3”)。
23.(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 cm2,高20 cm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带密封盖),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图下: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的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铜粉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________cm,如图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在11 cm 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________(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共6分)
24.(1)某原子中共有34个微粒,其中12个微粒不带电。则此原子的质子数是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某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 kg。通过列式计算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
1.C  氨气不是空气的成分,不是来自空气。
2.B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
3.A  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迅速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胶塞,缓慢伸入,会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排出一部分,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红磷燃烧时,要关闭止水夹,否则实验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压强变大,会有部分气体从导管口逸出,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消耗了氧气,却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4.C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7,表示原子序数为57,质子数是57,而非中子数为57。
5.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中子不一定存在,例如图氢原子不含有中子,故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
6.A  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只含有一种分子;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扩散到空气中。
7.A  公园里花香四溢,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含有花香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柳絮飞扬、浪花飞溅、乌云翻滚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8.B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B能表示水分子。
9.D  三种原子中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大,则铝原子的质量最大。
10.B  ①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9、13,分别是氟元素和铝元素,分别属于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②的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符号是Al3+;②③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⑤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②是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⑤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②⑤分别位于第三、第二周期,不位于同一周期。
11.C  N是氮的元素符号,可表示氮元素或1个氮原子。
12.B  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图B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图C、D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
13.D  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稀有气体原子(除氦外)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也可能是离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离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如图氯酸钾的分解反应中氯酸根能再分;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带负电,一定形成阴离子。
14.D  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对空气的污染,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
15.C  ①是冰的状态,②是水的状态,③是水蒸气的状态。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质量不变,即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②→③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的体积不变。
16.(1)② (2)③ (3)③ (4)① (5)④
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氮气化学性质稳定,食品包装时常充入防腐的气体是氮气;氧气能供给呼吸,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能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有刺激性气味、会导致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
17.(1)挥发性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氯化氢和氨气污染空气
(1)浓盐酸和浓氨水不接触,但能发生反应,说明浓盐酸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2)浓盐酸和浓氨水能发生反应,说明氯化氢分子、氨分子在不断运动。(3)装置密封可以防止氯化氢和氨气污染空气。
18.(1)四 (2)BCD (3)AE
19.(1)79.904 (2)B (3)失去 K+ (4)S2-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与溴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7。
20.(1)A (2)B (3)硫 a-16
21.(1)酚酞溶液变红 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与水作用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或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合理即可)
(2)温度 
(3)作对比(或作对照)
(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2.(1)大于 (2)装置冷却至室温 (3)V1-V3
23.(1)在B玻璃管中加入水,调整B的高度和A形成液面差,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铜+氧气氧化铜
(3)12 大
24.(1)11 23
(2)解: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6。
答: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1)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其中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已知一个该原子中有34个微粒,其中12个微粒不带电,也就是说有12个中子,质子数和电子数共为34-12=22,又因为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质子数为1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其相对原子质量≈11+12=23。(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要注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