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8 18:1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精致巧妙,寓意深刻广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
(2)熟读成诵,积累描写“乡愁”的诗文。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并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乡愁;
(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及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描写意象的词句,领会游子愁苦的心境。
教学难点:对有悲有喜,互相映衬的意象进行品读,体会游子愁苦的心境。
教学前的各种准备了解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从进入初中之后的一节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曲教学的尝试,古典诗文教学需要情境引导、调动。学生对词曲不太熟悉,古诗文欣赏水平不高,需要及时利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其他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活动内容及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
教学活动一:简介作者、元曲常识、学生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意思。一、简介作者。二、元曲常识。三、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体会内容。四、师生对话,理解翻译,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活动二:诗歌赏析品味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教学活动三:诗歌的主题探究、拓展延伸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深刻而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2、教师指导阅读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设计意图及创新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师生对话,深入理解了诗歌内容和元曲特点,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诗在于品,教学中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诗歌教学在于吟诵,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够当堂达标,教学效果良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