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文言词汇,培养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测词语的能力,培养独立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铭”的特点,指导朗读;了解社会背景,体悟作者情怀;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技能:加强诵读,体会文章主题;自主研读,学习批注阅读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品行髙洁,才华横溢,但却隐居山林,箪食瓢浆,甘愿过着艰苦平淡的日子,这些人被称为隐士,同学们是否有所了解?(提示:陶渊明)那么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和我们古代隐士有着相同的品质:居住简陋,品行髙洁,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学习《陋室铭》。
二、文学常识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陋室铭(齐读),“陋室”容易理解,那么,什么是“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很好。说明同学们预习得很好。强调一下:这是铭刻在器物上的,故称铭;一般讲究用韵。请同学们做好标记。
(展示常见的两种铭:座右铭和墓志铭)
三、朗读
1、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我来范读,同学们注意听,用笔在课文上标出难读的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准确无误的标出?然后一起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2、学生试读,师生点评。
师:请来一位同学试读,谁来试试?
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朗读中有几处小错误,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对了,就是节奏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划分,把握呢?
3、指导朗读(微课课件展示)
4、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5、“忘我”的读
读课文不仅读准确,还要读得入迷状态——陶醉。
微课课件范读,同学们找到一种最舒服的姿态“忘我”地跟读。
师: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这样的,古人读书讲究韵味,语气一般比较舒缓,根据划分的节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现在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悦耳和谐的押韵,我们一起再强调一下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6、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指示代词,此,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往来无白丁:往来,偏义复词,偏重“来”。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生齐读。
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阅读课文,思考陋室之“陋”是从何处体现出来的,并用“陋室之陋在于……”句式表达你的看法。
生阅读,交流,展示。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蔓延到台阶,满园荒草,可见这是个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往的只是一些博学的人,权贵无一人往来,门可罗雀。
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来无事,只能调素琴读经,没有衙门豪宅富户的热闹气派,足见萧条冷清。
陋室之陋在于杂草丛生,偏僻冷清;在于来往客人稀少,门庭冷落;生活单调清冷。
2、在作者眼里,陋室真的是“陋”不可居吗?能否从原文找出证据?最关键的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交流。
生展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关键句:德馨。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做类比,引出陋室,说明:山之名不在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陋室之陋与不陋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热闹喧嚣,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雅致,即“惟吾德馨。”
3、课文中作者的“德馨”还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4、体会作者高雅的志趣(微课课件展示)
师:读课文,从环境描写、往来的人、行为活动等方面体会作者的志趣。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是什么情景,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谈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在结尾照应了文中那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
师:“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本是陋室,却因主人德才兼备而名扬天下,作者以古代先人自况,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引用孔子的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突出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自傲之情呼之欲出,同时也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
一生背,老师点评
全班齐背,老师点评
6、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出示作者的故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通过上述故事和课文,我们可以清楚明白作者是借“铭”表达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讨论)
1、在今天这样一个强调竞争的社会里,我们怎样看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这是否代表放弃追求和梦想?安贫乐道是否还符合今天社会需求?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总结:刘禹锡先生对理想、自由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这是作者面对生活挫折的一种超越和斗争方式,呈现方式不同而已。
在当下,我们仍然需要一颗淡泊名利的新,但是不意味着失去了事业心和进取心,追求事业,积极进取同时,不能汲汲于富贵,欺世盗名、唯利是图。
六、小结
古往今来,凡取得非凡成就的无不经过严酷的考验。本文作者刘禹锡先生经历种种莫奈,才写出如此动人的篇章。无论在什么时候,身处何地,都不要忘记对“道”的追求,做精神的富人,保持一颗淡泊旷达的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准备默写《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