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28 15: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 一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黄晓玲 审题: 何春梅
每天,都做一个幸福的人,阅读,写作,神游世界;现在,关心语言和文字,给每一道题每一个空格书写一个珍贵的答案。你有一段旅程,要经过精神支点,倾听历史画外音,直面后人之鉴,漫游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
好,下面请微笑着开始这两个半小时的旅程吧!
说明:1.本试题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不计分。
2.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吝啬 (sè) 自诩(yǚ) 糟粕(pò) 残羹冷炙(zhì)
B.蹩进 (bié) 赋予(yǔ) 讣告(bù) 休戚相关(qì)
C.推衍 (yǎn) 粗糙(cāo) 要挟(xiá) 冠冕堂皇(miǎn)
D.教诲 (huì) 幼稚 (zhì) 一刹那(chà) 半身不遂(suí)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驯熟 伶俐 踌躇 敛声屏气
B.挑唆?? 笑魇? 帷幄? 白璧微暇
C.炮烙 烟蔼 迷惘 弱不经风
D.杜撰 朔漠 寒喧 弃甲拽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置币遗单于(赠送礼物)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屡次)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偷偷)
B.固请,召有司案图(审察、察看)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秦贪,负其强(凭借,依仗)
C.因泣下霑衿(眼泪) 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退几步)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再次)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 左右欲刃相如(杀)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起)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B李娜是中国以个人身份参加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始作俑者,她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为中国网球的发展带来一些改变。
C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舷而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美军此次清剿,不仅准确击毙了拉登这个让他们最头疼的恐怖分子,而且牵制了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塔利班武装,可谓一箭双雕。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子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B.此必及我 及:牵连到
C.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状语武          ②汉亦留之以相当
③单于欲益降之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8.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以汝为见
A.举孝廉不行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为降虏于蛮夷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3分)

(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分)

(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默写(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1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个画面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1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5分)



13.古诗文默写(12分,每空1分)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 《定风波》 )
(3)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雨霖铃》 )
(4)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5)千古江山,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 《声声慢》 )
(7)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9)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贾谊《过秦论》)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1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14.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15.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16.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①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②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③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地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④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⑤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17.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4分)
答:

18.“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文中罗汉松“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19.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0.文章详细交代了妓女们安葬柳永的过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用意是什么?( 6分)
答:
六、语言运用
21.今年,中央文明委将进行全国文明城市复查。为了使益阳市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富强、文明、和谐,学校食堂、公交车站、社区邀请你一起参与共同建设文明城市的活动,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 ①突出所选场合特点;②符合对联要求,语言生动;③不能抄袭。(6分)
①学校食堂:文明礼让,净化团队环境;(2分)
?答:????????? ????? 。
②公交车站:为人学礼貌; (2分)
?答:?????????? ???? 。
?③社区:构建文明和谐新社区; (2分)
?答:???????? ?????? 。
2013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答题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4
15
16
答案
10.(1)(3分)

(2)(4分)

(3)(3分)

11.(3分)


12. (5分)



1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7.(4分)
答:
18.(4分)
答:

19.(4分)
答:
20.( 6分)
答:


21. (6分) ①学校食堂:文明礼让,净化团队环境;(2分)
?答:???????????? ?? 。
②公交车站:为人学礼貌; (2分)
? 答:??????????? ??? 。
?③社区:构建文明和谐新社区; (2分)
? 答:??????????? ??? 。
22、写作(60分)
题目:







400







800




2013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A诩xǔ;B,讣fù;C,挟xié )。
2. A. ( B.笑魇—笑靥 白璧微暇—白璧微瑕C烟蔼—烟霭 弱不经风—弱不禁风D.寒喧—寒暄 弃甲拽兵—弃甲曳兵)
3.B(A.当:判处;窃:谦词,私自、私下;C.再:两次;D.孰:仔细)
4.D (一箭双雕: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一举两得。A.感彩不当。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B.始作俑者原意为第一个做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者。以后常用做“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C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自若:跟平常一样。比喻遇事镇定。语境不恰当)
5.D (A.语序不当,“我们无论怎样辛苦图谋 ”改为“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B.句式杂糅 C.滥用介词淹没主语)
6.D(阴:暗地里)
7.C
8.C(宾语前置;A.被动句B.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9.B(他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谋取私利,不是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应叫做“行动”)
10.(1)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投降。
(2)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3)白白地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
11. 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14.B(A项“慢生活”并不是生活速度的绝对慢;C亚健康并不全是由“快生活”导致的,所以“慢生活”也难以让人们彻底摆脱亚健康状态;D项“慢生活”是要提高生活效率)
15.B(B项文不对题,这是“慢生活”在法国的流行情况,并非“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
16.C(A项“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首先提出的,并不一定是首先实践的;B“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并不是全由快节奏的生活造成的;D放慢生活节奏只是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17.①家乡山水的孕育,故土灵气的熏陶;
②仕途的挫折使他更加专力填词;
③与下层市民的亲近与融合,使他尽情挥洒艺术创作之美。
(共4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便可酌情给分。)
18. 既说明了罗汉松的特点,(1分)又暗示了柳永仕途不顺,(1分)但其文学作品流传千古。(1分) (共4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便可酌情给分。)
21.①细嚼慢咽,保护身体健康。
②排队讲文明。
? ③创造团结友爱好家庭。
22.作文。(60分)(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