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综合评价
第六单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下列事实中不是体现或利用单质碳稳定性的是 ( )
A.书写档案材料必须使用碳素墨水
B.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C.木头电线杆在埋入地下前将表面稍微烤焦
D.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
2.“我是碳族的大女儿,让大地充满生机,让地球因我而温暖;我调皮可爱,钻进石灰水里,搅得人家不安宁;我藏在汽水里,小朋友喝了直打嗝儿。”这里叙述中的“我”是指 (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稀有气体
3.[2020·赤峰] 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
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D.大量燃放鞭炮,增加节日气氛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物质的下列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
A.用盐酸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B.用炭火烤羊肉串
C.用活性炭净水 D.利用煤发电
5.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
6.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碳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7.下面是几位同学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8.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小赵做了以下实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 )
A.步骤① B.步骤②
C.步骤③ D.步骤④
9.[2020·临沂]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C.碳在氧气中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D.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10.下列有关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CO与CO2都会污染环境
B.CO与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在一定条件下,CO和CO2可以互相转化
D.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11.“低碳生活”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用氯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
B.过多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
C.燃煤发电比太阳能发电更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溶液颜色变蓝
12.[2020·吉林改编] 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13.一氧化氮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且难溶于水的气体,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下列是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法 D.以上方法都可以
14.[2020·呼和浩特] 石墨烯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制得。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如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它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关于石墨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
B.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
C.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
D.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
15.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二、填空题(共16分)
16.(8分)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回答问题。
(1)图甲是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
(2)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图乙中用到的碳单质是 ,图丙中用到的碳单质是 ,图丁中用到的碳单质是 ;不同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3)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
CO可作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CO2可用来灭火,利用了CO2的哪些性质 。
17.(3分)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所得溶液分成两份。取一份加入活性炭粉振荡,可观察到 ;另一份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 。从实质上分析这两个变化的不同点: 。
18.(5分)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在通常情况下,A为黑色固体,B、C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D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在实验室中常用含D的物质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单质E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反应④和⑤中某些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名称是 ,E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反应④的应用有 (写一条)。
三、实验探究题(共28分)
19.(10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2)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20.(18分)[2020·黔东南改编] 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 ;b 。
(2)若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 (填“c”或“d”)端进入,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其原理 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收集完毕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盖上玻璃片 ②正放在实验台上 ③取出集气瓶
四、计算题(共11分)
21.[2020·鸡西改编] 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 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25 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写出计算步骤)
(3)本实验 (填“可以”或“不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理由是
。
答案
1.D
2.A 二氧化碳属于碳的氧化物,可以引起温室效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来制汽水。
3.D 节约用电,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循环使用教科书,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大量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4.C
5.C 二氧化碳没有气味;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虽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含量较低,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6.D 实验结束后,若先停止加热,试管中温度降低,气压减小,石灰水会被压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7.C 向锥形瓶中装石灰石时,应先将锥形瓶横放,用镊子把石灰石放在锥形瓶口,再慢慢将锥形瓶竖立起来;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会导致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从长导管通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8.D
9.C 碳在氧气中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
10.C CO有毒,会污染环境,但是CO2无毒,不会污染环境;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CO能与O2或CuO反应生成CO2,CO2也可以被碳还原成CO,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气体,因为少量的CO气体不能在较多的CO2中被点燃。
11.B 检验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过多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燃煤发电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2.C CO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墨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
13.C 根据题意可知,一氧化氮有毒,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14.D 石墨与石墨烯是不同种物质,因此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化学变化。
15.C 由题给信息可知,甲为固体C,乙为CO,丙为CO2。CO2能产生温室效应;反应①②④中有共同的反应物C;CO在氧气中燃烧或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均能生成CO2;构成CO和CO2的分子不同,二者化学性质不同。
16.(1)6 二
(2)金刚石 石墨 活性炭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2CO+O22CO2 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2)金刚石是硬度最大的碳单质,可以用于切割坚硬的物质;石墨为深灰色,很软,可用于制铅笔芯;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用于吸附居室的异味;不同的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7.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红色又变成紫色 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活性炭粉具有吸附性,会使红色的石蕊溶液变成无色;碳酸受热会分解,会使变成红色的石蕊溶液变回原来的紫色。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18.(1)碳酸钙 32
(2)CO2+ C2CO 化合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单质E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且黑色固体A能与E反应,可猜想E是氧气,A是碳;根据B、C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且B能与E反应生成C,D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在实验室常用含D的物质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可猜想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钙。然后把猜想出的各物质代入检验,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猜想正确。最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19.(1)水
(2)纸花由紫变红 CO2+H2OH2CO3
(3)④ 密度比空气的大
20.(1)试管 锥形瓶
(2)D c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d处,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Ca(OH)2+CO2CaCO3↓+H2O
(3)A 2KMnO4K2MnO4+MnO2+O2↑ ①③②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需要用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D装置夹紧弹簧夹后,气体继续产生,压强增大,将试管内的液体压回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从c管通入,将空气从d管排出,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需将燃着的木条放在d处,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即A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开始时集气瓶中要盛满水,倒放在水槽中,随着氧气的收集,集气瓶中的水排出,等水全部排出时,氧气收集完毕,此时应盖上玻璃片,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正放在实验台上。
21.(1)80%
(2)解:设25 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 g x
= x=8.8 g
答:25 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 g。
(3)不可以 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贝壳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1)根据图像,25 g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5 g-5 g=20 g,故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100%=80%。(2)根据化学方程式,代入20 g碳酸钙的质量,即可求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3)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阻碍反应进行,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