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题3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一、选择题
1.[2020·青岛] 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极难溶于水
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略小
D.具有可燃性
2.不吸烟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香烟烟气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 )
A.水蒸气 B.CO
C.CH4 D.CO2
3.[2020·鸡西改编] 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和CO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组成:CO2、CO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相同
B.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
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转化:CO2和CO可以互相转化
4.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
A.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通过石蕊溶液
D.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二、填空题
5.在H2、O2、CO、CO2四种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不能在空气中点燃的是 ;能溶于水,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 ;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是 。
6.是一个正在燃烧的煤炉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炉中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 在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煤炉的进气口在煤炉的下方,在进气口处,煤的燃烧一般都很充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煤炉中CO有两个来源:①是煤的不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是 (写化学方程式)。
7.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可以除去的气体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剩余的气体经过干燥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生成的气体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检验生成 气体的方法是 。
8.鉴别CO和CO2: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和结论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三、计算题
9.一氧化碳可以作燃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7 g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附|加|题
10.[2020·重庆改编] 碳及部分含碳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反应①中CO一定发生了还原反应
C.Y可以是石灰水
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②
答案
1.D 常温下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略小,这些性质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属于化学性质。
2.B
3.D CO2、CO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CO具有可燃性,CO2不具有可燃性;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CO不能用于人工降雨;CO2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被碳还原成CO,CO在氧气中燃烧或还原氧化铜可以生成CO2。
4.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燃烧;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通过石蕊溶液、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时除去的是二氧化碳。
5.CO O2和CO2 CO2 H2和CO
6.(1)CO(或一氧化碳) 2CO+O22CO2
(2)C+O2CO2
(3)2C+O22CO C+CO22CO
7.CO2 CO2 +Ca(OH)2 CaCO3 ↓+H2O
CO2 CuO+COCu+CO2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8.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无明显变化的是CO Ca(OH)2+CO2CaCO3↓+H2O(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能使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的是CO,无明显变化的是CO2 CO+CuOCu+CO2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9.解:设7 g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CO+O22CO2
56 88
7 g x
= x=11 g
答:7 g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 g。
10.B X可能是氧气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二氧化碳可以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第六单元 课题3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一、选择题
1.[2020·常州改编] 下列气体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C.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3.“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
A.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B.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C.为防止影响小区人们的生活,在空旷偏僻的地方燃烧塑料垃圾
D.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4.[2020·杭州] 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5.能证明某无色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熄灭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
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D 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 有气泡逸出
6.[2020·东营改编] 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下列对两种循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
A.倾倒完水后要及时拧紧瓶盖
B.实验中软塑料瓶变瘪
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实验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8.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实验现象描述准确的是 ( )
A.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B.①比④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9.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绿色环保溶剂。下列有关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不能燃烧
B.是CO2呈现的一种状态
C.可取代多种有毒、易燃的溶剂
D.是一种与干冰化学组成不同的物质
二、填空题
10.在实验室通常用: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④紫色石蕊溶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的气体。为区别下列三组气体,请你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区别氧气和氮气可选 。
(2)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可选 。
(3)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可选 。
11.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通常有一层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某同学用少量稀盐酸将它清洗掉,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三、实验探究题
12.常温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1)A中固体逐渐减少,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C中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1)D烧杯中 (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B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处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 ;写出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四、计算题
14.[2020·常德] 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得到沉淀的质量为1.00 g。计算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01 g)。
附|加|题
15.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 ,常表现出来的宏观实验现象有 。
(2)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二者是否发生反应。
(3)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设计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猜想二: 。
[实验设计] 用四朵经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图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1)“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
(2)“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 。
[进行实验]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反思交流] 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 (填字母)。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答案
1.D 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2.A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没有毒;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C 在空旷偏僻的地方燃烧塑料垃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4.A 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为微溶物,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表明二氧化碳先在底部聚集而后向上聚集,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5.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不能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氮气等;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此气体是氧气;通入蒸馏水中,有气泡逸出的气体有多种,如图氮气。
6.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氧气可通过燃烧或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由图示可知,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D 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还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
8.A 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与二氧化碳接触后反应,生成的碳酸会使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④比①先变红。
9.D
10.(1)①② (2)③④
(3)①②③④
11.CaCO3
CaCO3+2HClCaCl2+CO2↑+H2O
12.(1)物理
(2)变红 H2O+CO2H2CO3
(1)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它升华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A中固体逐渐减少,变化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2)二氧化碳气体进入C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3.(1)下层 密度比空气的大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碳酸(或H2CO3)
CO2+Ca(OH)2CaCO3↓+H2O
14.解:设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OH)2+CO2CaCO3↓+H2O
74 100
x 1.00 g
= x=0.74 g
答: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0.74 g。
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依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钙之间的质量关系,代入碳酸钙的质量进行计算。
15.[探究思路] (1)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
(2)不能
[提出猜想] 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实验设计] (1)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石蕊变色
[实验结论] ②③中纸花不变色,④中纸花变红
[反思交流] ABCD
[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②”需要检验水能否使石蕊变色,具体内容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实验结论] 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②③中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石蕊变色,④中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能使石蕊变色。